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认识自我宗教与心理学


  和大多数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曾为宗教是否能与现代心理科学相互沟通和认同存在过一些疑惑。以下结合现实生活,就心理学是否能与宗教信仰相得益彰的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谈论宗教文化与心理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
  --------------------------------------------------------------------------------
  宗教(特指西方宗教)产生于前心理学时代,关于宗教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历代圣哲之人都不乏真知灼见并被时光所验证。而心理科学自产生以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又极大地丰富了世人对"人"的理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心理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昂首阔步地前进,而宗教作为伴随人类成长的特殊社会现象,虽经历沧桑,仍然魅力不减!
  在前心理学时代,人们遭遇心理危机,要寻求解救时,往往寄希望于宗教,宗教几乎是唯一能解决人们焦虑和恐惧的途径。心理学的产生成为除宗教之外又一条能解决人们灵魂不安问题的途径。
  但心理学自产生以来就和宗教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产生源于宗教家阐释教条时的不能与时俱进和一些科学家抵制和低估宗教力量的结果。
  神学家们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上帝的启示是一次完成的,不是渐进的,卑微的听众没有必要对其永恒的启示在后心理学时代加以补充,传统神学的构架和表述已是对上帝智慧的完美的、不能动摇的认识。而在一些科学家们看来,宗教不过是一种缺乏理性认识的体系,认为人们即使没有偶像崇拜,没有卑微感或者道德目标,也同样会过得很好。
  长期以来,这两方面的人相互敌视、相互攻击。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宗教和心理学两者都可以给人提供心灵所需。二者相互抵毁,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心理学的成就和缺陷,与宗教的魅力和遗憾
  --------------------------------------------------------------------------------
  自前心理学时代到现在,信奉各种不同宗教的人们祈祷着同一个内容,这个内容也是所有宗教产生的共同源头——人对赖以为生的饮食和内心的平安的需要。然而生活中至今还没出现一套一劳永逸的方法能解决人们所祈求的!
  拿宗教中"忏悔"而言,在深入考察人内心的真诚时,它不失为一种极为有用的方法,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忏悔"的目标是"赎罪",而不是发展人的个性。从本质上讲,忏悔是以不停地加重人内心的罪恶感受去抑制人的罪恶倾向,却始终不能揭示罪恶的心理根源,因而人的内心并未获得真正的释放!
  弗洛伊德创立并由荣格等众多心理学家修正和完善的动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产生像一面能照见人内在人格的分裂的明亮的镜子,尽管众多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中根本没有涉及到动机心理学或是对其充满敌意,但动机心理学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却不容否认和轻视,在临床治疗精神、身体、和情感方面的疾病时,它始终很权威!它的坦率和真实让很多人都尴尬不堪。
  人们甚至对精神分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它是把人看作具有罪恶情欲和低级欲望的生物。然而,精神分析尽管毫不留情,不给"人"面子,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本能的心理冲动和最深层的爱与恨。凭借精神分析的成果,我们更能了解并正确看待人自身的本性。
  但是,尽管心理学能透视"人"灵魂不安的隐秘的病灶,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它毕竟不是人生哲学。心理学造诣再高的人恐怕也会在面临死亡威胁时寻求精神的最终归宿!因为心理学像所有其他的科学一样,没有道德目标,不能为人们提供精神归宿。它只是人生圣殿的一把钥匙,并不是圣殿本身!
  而宗教赐给人的是内在的精神财富!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指导者和裁判者,能使人在宇宙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义不容辞地充当着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它确立了人的归宿并能带给人内心的平安!在面对死亡的威胁、要预备行走死荫的幽谷时,无宗教信仰者鲜有宗教信仰者的那种坦然无惧和宁静!
  生活如深不见底的海洋,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人所能预见的,人在其中摸索,如同一次伟大而严峻的历险,要成功地进行这样的历险,只运用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
  宗教还让我们理解个人的生活目标在世界中的意义,使个人小我服从道德上更伟大的神圣目标。它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脱俗的智慧和道德训令,经过时间的考验,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人们能通过宗教获得崇高的情感动力和道德规则。而这些,都是其他自然科学所不能带给我们的,也是心理学不能提供的。
  宗教的明确目标是努力实现一种美好的生活。而它的最高境界,是宣扬了一种崇高的理想。这种理想能使人为有限的生命找到无限的意义,让承受生活压力和精神折磨的人们在各种冷酷的社会境遇和自我冲突中感受到港湾的安全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但宗教信仰者们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又必须得承认,要想将宗教所宣传的伟大理想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必须有赖别的科学的帮助。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找到他的牧师,谈了他作为同性恋者的苦恼。因为他爱他的上帝,同性恋行为却又违背了《圣经》上的教训。那位牧师慎重其事地为他祷告了一番后,告诉他,当晚回家就把《圣经》放在枕头下面"避邪",以求改掉同性恋的"罪症"。这位患者非常认真地听了牧师的话,从此就把《圣经》放在枕头下面"避邪",但过了些日子,他的心理冲突并不减轻,心理负担还日渐加重。
  看来,这是一位对心理科学一无所知或对其顽固排斥的牧师!他为求助者提供的办法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他为了能帮助那位求助者,已经背离了宗教本身的理论,而陷入了"迷信"的泥沼。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为那位同性恋求助者,他已经尽力了!所以,宗教信仰者想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如果忽视或者贬低心理科学的创造性成果,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样会步履维艰!
  我们必须承认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灵深刻的分析——它如同"显微镜",对人性作了全新的观察!事实证明,在精神病学者的指导下,我们能注视到人的内心世界并学会描绘心灵的图画。同时也让我们学会正视自身的缺陷和潜力,学会科学地探索人生曲折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向超自然力量去祈求!这些,又是宗教所不能提供的!
  许多历史的事实也证明,宗教若不能与时俱进,要将过去僵死的概念奉为永恒的真理,就会与其它自然科学存在代沟,也会使人对其魅力大打折扣!
  心理学与宗教的互补及其意义
  --------------------------------------------------------------------------------
  如果宗教能运用传统方法来达到建立美好人生的目标,现代心理学还有什么市场?反之,如果心理学是绝对唯一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宗教还有何地位和魅力可言?其实,二者并不是绝对的水火不容。事实上,现代心理学与宗教在相互的缺陷和遗憾中完全能够进行互补。
  心理学能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和恐惧的阴影。让人不仅会"忏悔",更能让人透过所忏悔的东西去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真正的病灶,并拿掉它。心理学能为人类走向美好生活做些基本的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它绝不能使人变成天使!它绝非万能妙药,对人类苦难的根源、战争和贫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能为力。
  宗教却对这些有着最终的发言权!宗教是一个屹立于真理、理想、仁爱和宽容的坚定原则基础之上的世界。它宣扬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人性的尊严,要求人们善待他人,爱人如己,但却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存在诸多的问题,忽略了人应该如何善待自己。尤其没有教导人如何在养成一种道德感的同时,保留和不束缚自己的个性。
  因而,对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尊严它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人的病态道德感。而心理学在这方面作了关键的补充。心理学让人领悟到,要创造美好的、合乎道德的生活,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尊重自己!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谈得上有效地创造。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曾受过严格而系统的神学教育的青春萌动的女孩子,因为无法忍受宗教理论中那些陈腐的、不能与时俱进的观念,保留着她的信仰无奈地离开了曾给过她唯美人生哲学的环境。不久,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进入了新闻媒体从事她从小热爱的新闻宣传工作。她聪慧而富有个性,很快成为一个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都过硬的骨干。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她却毫不留恋的抛弃了那份令好多人羡慕的职业。因为许多残酷的社会现实又一次打碎了她的终极理想。社会上泛滥着腐败和堕落,新闻媒体没有如她想象地那样能发出时代的呼声,很多时候还只能在种种阻力下无奈地求着自身的生存。面对着庞大的社会体系及其错综交织的现象带给她的迷茫,曾经的宗教信仰给予她的归宿感又油然而生。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曾接受神学教育的地方,决定为她的信仰奉献己身。此时,距离她受完神学教育,已整整八年。八年的社会经历,使她重新认识了她的上帝,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为上帝工作并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更有价值的事情。
  对信仰的热情使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一贯富有个性的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觉得那是工作的需要,觉得上帝需要她用谦卑、温柔、宽容、忍耐等行为见证信仰,信仰中所要求和倡导的事她做得心甘情愿且乐在其中。可宗教信仰者毕竟生活在俗世,免不了要与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进行广泛的交往。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一不运用人际伎俩,她却在明明知道别人用心的情况下还一如既往地、教条地持守着宗教道德,以求不背离信仰的训导。
  可这并没有对别人起到什么作用,却一次次利用她的宗教情怀从中获益,她的满是宗教色彩的人际原则使她完全没有了自我,为了理想和信仰她一味地委曲着自己而宽容别人。她明明也知道该怎么对付那些人(实际上她很想教训那些人),却以为如此就会背离了上帝的训导,这种病态的道德感使她在人际关系中深受伤害,而不知如何捍卫自己。不能捍卫自己,就意味着工作与生活的停滞不前……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内心冲突中苦恼不已……
  后来,她有幸学习了心理学,最初只是为了想充实知识而学习,也没有察觉心理学知识可以解决信仰带来的困惑。随着对知识的消化,她慢慢地发现了自己处世方式存在的问题,这一发现使她一下子从背离上帝的罪恶感中释放了出来……由此,她找到了更为完善而可行的生活信条!梳理着自己从十七岁的花季开始接受神学教育到如今的而立之年之间的辗转反侧,她发现,透过信仰和心理学可以探索到人生所隐藏的一些奥秘……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没有一套一劳永逸的办法可以解决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困惑。心理学,抑或宗教,都不是!它们的相互补充,却对创造美好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一切自然科学和人生哲学。
  宗教的道德目标一直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反抗损害人类尊严与自由的统治和奴役。更教导人们,在这个上帝创造的宇宙中,真理是必需的,准则和理想也不可或缺。心理学则在人类自身中求得统一与和谐。这种统一与和谐能成为尊重真理、追求准则和理想的辅佐!
  来源于 心灵咖啡 原文: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24260_2.htm
网站目录投稿:春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