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并不是唯一一位女性诗人。可是,在所有的女性诗人中,她的名气却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在后人心中,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千古才女,文采斐然,个性突出,有着极强的个人魅力。而宋代词坛也因为李清照的存在而愈发熠熠生辉。 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一反男性写"闺情"的诗词传统,完全站在女性的视角来写个人生活和情感,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提起她的词作,那些动人心弦的句子几乎比比皆是,诸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无不惊艳世人。 《全宋词》收录了李清照47首词。其中,有一首词是历代词论家公认的,李清照水平最高的一首词,照耀千古。它就是《声声慢》。词作仅开篇14字就轰动文坛,最为惊艳。让我们走近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于这首词,笔者印象极其深刻。在大学二年级的一次古代文学课上,系里最受欢迎的一位老教授,就为我们讲授了这首词。仅开篇的14个叠字,这位教授就讲了足足两节课。课堂上,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所有同学都听得如痴如醉。其中固然有教授讲课精彩的原因,但也与李清照此词水平很高有关。 从词作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词应该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李清照一生,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生活安稳,与赵明诚伉俪情深,词作多描写个人悠闲生活及夫妻间的相思离别,清新脱俗;后期金人入侵,词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加上丈夫赵明诚去世。因此,词作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在李清照所有的词作中,这首词之所以备受推崇,就是因为开篇的14个叠字。众所周知,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人们非常忌讳重复使用某一个字词。可是,在这首词作中,词人不仅连用七组叠词,还将叠词使用得出神入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这种写法,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这七组叠词犹如一组悠扬凄恻的悲歌,哀婉、低回、婉转、忧伤,极富音乐美。读者在欣赏这首词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伤心至极的女子。她穿越时空,在时光的剪影中轻声吟唱,唱着自己满腹的忧伤。这些忧伤久久不散,伴着文字在人们的心头,在周围的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来,余味无穷。 在唱完一支悲伤的前奏之后,词人便缓缓拉开幕布,带着淡淡的哀愁,低声倾诉着自己寂寞而凄凉的生活状态。此时,天气乍暖还寒,屋子里空空荡荡,令人倍感凄凉,连觉也睡不成。很自然地,词人就想起往昔的美好生活。她披衣起床,想喝酒暖暖身体。 可是,寒冷的不仅是天气,还有词人孤独的内心。一杯淡酒,怎能抵挡天气的寒凉。天暗云低,冷风正劲,词人正暗自伤怀时,一声孤雁的悲鸣传来,让词人愈发心惊。望着南归的大雁,词人不禁感叹:雁儿啊,你叫得这样凄凉,难道也和我一样失去了伴侣吗?这一奇思真是包含着无限哀愁。 词作下片,词人视线由空中转向地面,转向院中的菊花。雁儿飞走了,词人一低头看见了院中早已憔悴不堪、凋残一地的菊花。此时的菊花再也不是当年她和丈夫一起欣赏的菊花了。独自面对着孤雁残菊,词人倍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了。 好容易到了黄昏,天空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细细密密,真是"无边丝雨细如愁",让词人愈发心烦意乱。凄风苦雨中,屋外的两棵梧桐互相扶持,互相依靠。而自己呢,却是独自一人立黄昏。这一切的一切,让词人的幽怨与孤寂无处安放,变地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 至始至终,词人都被凄凉和孤独包围着,逃不开,躲不掉。于是,词人最后再也不想逃避了,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简单直白,却极具韵味,连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黯然失色。 李煜说自己的愁绪如一江春水无穷无尽,却还可以形容得出。但李清照的愁绪却漫无边边际,连笔墨都形容不出。整首词被一种凄厉的愁绪笼罩着,使读者在欣赏词作时不得不屏息凝神,跟着词人一起沦陷在无边无际的凄凉中,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