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漆艺复兴中的文化奢侈品


  张碧+晓航
  漆画市场进入专场拍卖时代,不仅说明漆画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也能说明数年来对漆画市场培育的成效逐渐凸显出来。
  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拉开帷幕,使得漆艺这个历史上曾经的奢侈品,再次落入公众的视线。曾几何时,凡是与漆或者漆艺有关的物件在传统概念当中都属于封建王公贵族的日用消费品。但无论从其出现到兴盛再到被替代、被边缘化。漆艺从来都未曾以一个"布衣百姓"的角色出现过,即便是促成其出现的封建文化已然消亡,漆艺这一生发于特殊材质之上的艺术门类,仍旧是一个大文化领域内的奢侈品。
  从"技"到"艺"的转变
  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对于"漆的艺术"而言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正是在这一届,漆艺首次以一个独立画种的身份亮相。而此前,虽然"漆的艺术"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全国美展上,但却从未真正以一个介入现、当代艺术观念与价值判断表达方式的身份出现。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进程被视作"使漆艺从唯美和固步自封的圈子中走向思想和自由的批判,让漆艺从工艺美术转换成当代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用媒材演绎的思想者的素质,它研究的是漆语言观念的现代性"。
  从固步自封到思想自由,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份转变,但在其实际的探索以及行走的过程当中,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旅程。传统漆艺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当中,中国的漆艺较之日本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断层的。这种断层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巨变让原本沉浸于自我大中华认知体系下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以及政局动荡。而漆艺这种原本依附于上层社会的消费品在动荡的时局中失去了可依附的对象。居住地的不繁荣,那么家居所附着的高级生活日用品也就不可能繁荣,漆器作为当时高级生活日用品的一类,在主人身份发生变动后,其奢侈品的身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在1840年以后,不止是漆艺出现了断层,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出现了断层。
  正是由于如此双重历史文化断层期的存在,漆艺这一传统文化门类中的一份子,才会在由传统工艺转移至当代表达时表现出了与其他艺术门类完全相反的"围城情境"。"上世纪80年代的漆画运动正遇上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历史关头。上世纪末,当国、油、版、雕在八五美术新潮的影响下,在短暂的时段中,把西方现代主义近百年的艺术样式如饥似渴地借鉴了一番:从全因素的传统绘画样式的围城中出走,纷纷向单因素的实验方向解构。而此时漆画正向传统绘画样式的围城中进发,为获得全因素的绘画能力而努力建构,这种因画种发展历史阶段不同而形成的‘围城情境,使漆艺界对如何处理两大现代性进程中‘转移和‘转换‘解构和‘建构的问题时,相左的意见撞击得特别激烈,人们往往会同时面对漆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不同话语与主张,喧嚣得让人无所适从。"陈勤群如是说。
  如果说漆艺在全国美展上独立画种身份的确立为漆语言观念的现代性提供了可能,那么,让漆艺从民间转移至高校成为一门学科,则是为漆艺在文化资源领域建构成一种语言和价值体系,成为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的一种形式语言,使得漆语言形式的现代性成为可能。而在如此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下,漆艺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由"技"到"艺"的身份转变,也推开了漆艺介入当代视觉艺术创作领域的大门。
  漆艺的现代性进程
  在解决了漆艺介入当代的身份问题之后,如何在这一身份之下实现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突破与转移也就成了困扰众多漆艺艺术家的难题。
  在漆艺寻求变革的初期,恰逢85美术新潮风起云涌之时,在众多艺术门类疯狂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样式以期转嫁视觉焦点,故而在沉迷于视觉图示的新颖以及创作媒介之间的转换而频频解构传统的大环境之下,漆艺却要在抵制这一解构主义大潮诱惑的同时,以摆脱工艺美术之名建构属于自我的视觉绘画之城。这种因画种不同而产生的对于其各自现代性发展诉求的不同,却因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出现,而对尚处萌芽期的漆艺在现代性的发展上生成了一定的误导。
  转移与转换谁先谁后
  或许正是在这看似不相干的相互解构与建构之间,漆艺在其现代性转型的初期即产生了第一次分歧。陈勤群说:"有以大漆为主、其他材料为辅的兼容派,有在传统技艺‘转换成现代绘画的语言时把母语都‘转换了的颠覆派,有只研究大漆创造可能性的母语派。于是,屈指可数的母语派与兼容派就注定要在大美术解构热潮的背景下.孤独求败地顽强坚守摸索。从架上、器型到空间,既要在纵向的比较中保持漆语言独特性的建构定位,又要在横向的对比中保持不断超越自我的解构状态。漆艺在学术上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人数稀少却不断分化的困境:一方面对漆艺的不可替代性毫无认知,放弃了学科的逻辑起点,往消解自身的虚无主义方向滑动;另一方面又把所有漆艺的理想都倾注在日用品的润光上,在价值上往‘唯器独尊的本质主义方向张扬。漆艺正处于以上左右两极的拉扯与震荡中。"在陈勤群的观点当中,漆艺的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分野主要还是在于对漆艺"母语"的认识和保护不足,而在解构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之下,材料的唯一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现代主义在形式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双重夹击之下开始寻求艺术语言突破的同时,传统的材料基本上都被推到了创作的边缘,而漆艺由于其创作的特殊性以及材料的唯一性势必会在由传统转移至现代的道路上产生不大不小的分歧,这种分歧在艺术家乔十光看来却是"进错了门"。
  漆艺的现代性之路刚刚起步,"进错了门"也是所有艺术门类面临转型时的必经之路。艺术家吴杉就认为,"当代漆画是在变化中的漆艺语言探索,是个人审美语言的表达,它还乘载着一定争议性和非大众文化的特征。大家都已认知的漆画,是工艺美术和民间审美文化,它有很强的亚洲文化的本土性,是从实用性大漆器皿等语言转换的画种。大漆文化历史悠久,但建立独立的漆画概念,却是近代艺术发展的特殊现象。"
  边缘化与被边缘化
  漆艺在赢得独立画种身份后的三十余年里仍旧处于一个尴尬的边缘状态,这种边缘化的体现不止在于知道与了解其实质的人很少,更在于实际从事其创作的人数也很少。于是乎,在主动边缘化与被动边缘化之间徘徊的漆艺算是坐实了这一"边缘化"的新头衔。endprint
  与其他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艺术样式相比,漆画算是最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即便是被奉作传统文化之代表的国画也未见有其之历史久远,上下可追溯近7000年的历史传承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遭遇了从集权阶层的御用奢侈品到鲜有人问津的巨大落差,实在让人心生唏嘘。不过,在感慨际遇不堪之时,我们也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让漆艺变得边缘化?
  特殊的材料属性
  材料的特殊属性在成就了漆艺的同时,也为其当前的边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如陈勤群所讲的,漆艺原本作为封建贵族的日用奢侈品,在主人身份以及社会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之后,原本的艺术形式也势必遭到新的审美趣味的冲击,而漆艺原材料的成本也决定在尚不富裕的平民阶层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再者,漆艺创作工序的复杂性以及创作周期过长都与当前社会的快速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难过很多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都在感叹对大漆是又爱又恨。对漆之爱源自于材料本身的特殊属性,而对漆之恨也源自于这一材料本身的物质属性。"大漆作品的工序复杂、耗时,而其顺序鲜明不能变动,艺术家在大漆面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属性,而不能违背。"艺术家兼学院教师谭大利如是说,同时,这种漆艺创作材质的唯一性将漆艺紧紧地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实在无法满足某些艺术家希望快速上位的愿望,这也就使得从事漆艺艺术创作的人数要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少很多。艺术家陈立德也坦言,"漆画的创作过程不像油画,国画那么方便。他们都有工业生产的颜料,画笔,画布。可是漆画却不样,他从颜料开始就要手工制作,每—种颜色都要手工来调配,在当下工业化社会中是个非常宝贵的一个特征。这也是制约漆画普及性的原因,比如说很多人有对漆艺有兴趣,但是材料不方便,所以也就不去做了。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也就显得尤为珍贵。漆画的创作必须符合自由美术的规律,精神性放在第—位。
  参与人群少
  漆艺创作人群的不足以及相关理论体系的不健全,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获得相关艺术活动的参与机会。虽然漆艺在中国有过鼎盛的漆器时代,但现代漆艺对于国人来说,已实在算不上一个熟悉的领域,甚至在很多仅有的漆艺展览当中,把漆画当做油漆制品的人不在少数。在最基本的认知层面即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错误,那对于漆艺审美趣味的追求就更加谈不上了。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对漆艺在当下艺术语境中被过度边缘化的忧虑,作为中国漆艺发源地之一的古楚之地湖北省,在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以漆为主题的三次重要展览:2009年的"造物与空间——2009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2010年的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及即将在今年9月份开幕的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虽然这三个展览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学术指向,但在湖北美术馆及皮道坚、张颂仁和陈勤群三位策展人持续的寻找策略、调整方向的摸索中,也不断有新的创举和贡献出现。谈到这三次展览,策展人皮道坚总结得非常准确,"这三次展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宏观而微观、由抽象而具体的学术推进过程"。
  虽然国内已有了如湖北美术馆这样的艺术机构开始向漆艺敞开了方便之门,但诸如此类的艺术活动数量之少,对于推动漆艺的发展却仍旧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漆艺的拍卖时代
  漆艺的复兴与发展,不仅需要学院体系的推动已经艺术家的坚持,也需要在市场的流通领域中获得认可。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的市场经营状况,漆艺作品在市场的流通领域仍旧比较少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漆艺作品的买卖与流通大多还停留于展览活动的出售以及藏家的上门求画,鲜有拍卖领域的介入,但随着众多顶级漆艺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的成功运作,终于将拍卖市场的目光成功的吸引到了漆艺领域,单件拍品成功上拍的案例也逐渐多了起来。2005年北京传是秋拍中,吴冠中与乔十光合作的漆画作品《江南古居》就以319万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嘉得2010广州冬季拍卖会近现代书画专场上,福建漆画家汤志义的墨莲题材漆画作品《沉默是金》以12万元的价格起拍,在多位竞拍人的激烈角逐之后,最终以44.8万元的高价落槌;在由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与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完满收官上,郑益坤所作《有鱼图》以3万元的价格起拍,立马受到众多竞拍人的争相追捧,最终以24.6万元的高价落槌。
  漆画市场进入专场拍卖时代,不仅说明漆画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也能说明数年来对漆画市场培育的成效逐渐凸显出来。在当下,对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国内藏家以往多把目光锁定在传统书画、瓷器杂项、当代艺术等传统的收藏领域,而在近年整体市场表现疲软的情况下,较为小众的漆画却在东南一隅却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这也再一次地冲击到大众化收藏群体所固有的收藏观念。在"厚古薄今"由来已久的国内艺术市场中,当代漆画艺术或许能够成为未来投资收藏新的福地;其次,现代漆画的市场价值开始显现。从综合类专场到个人专场的成功举办,说明漆画在被市场所认识与接纳的过程中又上了一个台阶,市场的接受程度正好说明漆画的市场价值正在显现当中;最后,新兴市场的培育初见成效,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也增进了收藏群体对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投资收藏兴趣与期许。
网站目录投稿:语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