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 罗志恒 贺晨 马家进 孙婉莹 占烁 一、疫情全面冲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 1、对宏观的影响 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率上升和物价上涨。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来自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即影响GDP核算中的支出法和生产法。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极为相似,从非典疫情可观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非典疫情主要影响当年二季度的经济,新冠病毒的影响主要在今年一季度。 2003年4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全年10%。2003年3-4月非典疫情大规模爆发,引起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二季度中国GDP同比较一季度大幅快速回落2个百分点。广州、北京等疫情较为严重的省市所受冲击较大,二季度北京、广州GDP累计同比分别为9.6%和13.4%,较一季度下滑3.1和0.5个百分点。图表1 2003年非典疫情导致二季度GDP增速大幅下滑,随后大幅反弹 图表2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9年4季度短期企稳基础不牢 图表3 12月制造业PMI较上月持平 1)疫情冲击需求,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减少 从总需求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冲击,消费和投资所受冲击尤为严重。 第一,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 第二,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生产活动无法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第三,WHO认定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虽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出口仍可能受较大影响。WHO定义疫区以"省/市"为单位,而非国家,且不同省市定义和解除"疫区"的时间不同,WHO宣布PHEIC后,仍可能定义"疫区"。 若湖北省被定义为"疫区",国外将对来自疫区的商品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虽然湖北省出口份额占全国比重有限,但对湖北认定为疫区,导致各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接受程度更低、手续更复杂、运输成本更高,且对部分行业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 2)疫情冲击总供给,服务业和工业增加值大降,企业停工减产 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企业停工减产。旅游、交运、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 企业停工减产,第二产业增速显著回落。受非典影响,工业增加值自2003年3月起连续3个月下滑,3-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6.9%、14.9%和13.7%。图表5 非典过后第三产业回暖晚于一二产业 3)疫情冲击,生活物资供给不足 疫情导致居民消费品生产不足,且部分地区道路物流中断,供给不足,同时叠加恐慌性抢购需求,物价短期上涨。但随着疫情稳定,恐慌性需求下降,CPI将逐步回落。 2、对中观的影响 尽管疫情持续时间还不长,但是影响已经充分显现,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訓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 1)电影行业春节档近乎颗粒无收。 春节档7天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占全年票房642.66亿的9%。2020年春节档原本饱受期待,但是受疫情冲击,观影需求急剧下滑。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电影行业迎来寒冬。 2)餐饮行业损失惨重。 据商务部监测,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势必严重萎缩。 3)旅游行业黄金周不再。 同程旅游节前发布的《2020春节黄金周居民旅游消费趋势报告》预测,出游人次将达4.5亿人次,本应火热的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而瞬间冻结。 4)交运行业春运出行人次预计减少近五成。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春运前27日(1月10日-2月5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13.1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5%。预计春运后半程,客运总量在4亿人次左右,同比下降约70%。 5)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 1月26日晚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 6)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均受到波及。 7)医疗医药相关行业提前复工。 医疗医药相关行业提前复工,做好物资保供工作,居家隔离导致的在线游戏等行业收入大幅上升。 8)手游市场火爆。 手游《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当天的流水为20亿元左右。之前,《王者荣耀》的单日流水纪录为2019年大年三十的13亿元,单月流水纪录为2019年2月的71亿,预计这两个纪录都将在2020年春节期间被打破。 2003年非典期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等服务业所受冲击较大,二季度GDP分项同比,分别较一季度下滑5.4、3.6和3.6个百分点。 根据2020年春节目前受冲击的情况,假定只考虑冲击最大的3个行业,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 21.8万亿的4.6%。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考虑其他行业损失及后续影响,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破5。图表6 2003年二季度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和金融业冲击较大 3、对微观的影响 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的冲击程度不一样,从受冲击程度看,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职工。 生产和营业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房租、工资、利息等费用刚性支付,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 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受冲击较大的餐饮、娱乐、交运等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弹性薪酬制的员工,例如外卖、快递、滴滴以及部分制造业等计件工资的工种,基础保障低、收入波动大,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人群。 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为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弹性薪酬制的员工数量庞大,但是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叠加此次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和弹性薪酬制员工等弱势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图表7 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 4、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短期利好债市,利空股市,但中期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趋势。 疫情推升避险情绪,叠加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债市在短期内受益。疫情对债市的推动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疫情的扩散与传染对消费、生产与投资带来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动债市走强;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推升避险情绪,带动利率下行。2003年一季度,债市在经济增速超预期和疫情传染的博弈下呈现震荡态势,4月疫情明显加重并引起高层重视,利率开始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4月2.9%水平下降至5月底的2.7%水平。随后伴随疫情解除、经济回暖、通胀压力加大,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利率逐步上行。 疫情将从盈利和风险偏好共同打压股市,股市的波动性将加大。2003年非典疫情前期对形势估计不够充分,股市整体先涨后跌,交通运输、房地产、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医药板块相对受益。 2002年11月非典出现之初,市场对疫情的严峻性估计不足,股市整体仍然上涨。2003年4月疫情明显加重,4月16日国内多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非典疫区,4月20日北京多校停课,4月21日国务院宣布取消五一假期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市场情绪急转直下。4月15日起恐慌情绪快速扩散,股市大幅下跌,4月15-4月25日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分别累计下跌8.8%和8.5%。其中,交通运输、房地产、有色金屬跌幅分别为13%、10.3%和10%,而医药板块跌幅2.8%,相对受益。图表8 2003年4月15-25日,交通运输、房地产及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 5、长期影响 1)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或将催生新的业态; 2)此次疫情相比2003年非典,影响程度更大,影响大小取决于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环境更差,疫情集中爆发时点为春节,所以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二、非典疫情历程、政府应对举措及经验教训 1、2003年非典疫情发展历程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疫情大致分为初发、加速扩散和减退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份初发期,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期间疫情并未得到政府重视,且由于信息瞒报,导致疫情扩散。 第二阶段为2003年4月份加速扩散期,疫情开始向其他省份扩散,并逐步向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和天津市集中。期间,中央领导人密集召开高级会议,部署非典防治工作。 第三阶段为5-6月份疫情减退期,全国疫情稳中有降。2003年6月24日,WHO正式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 2、政府防治措施 非典期间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适当信贷倾斜等方式支持防治非典工作。非典时期由于经济整体仍处于周期性上行阶段,货币政策并无降准降息操作。 财政政策方面,我国主要通过财政减免、补助补贴、国债支持3类支持措施抗击非典。抗击非典疫情期间,我国主要采取了四大防治措施,统筹维护经济生产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 二是坚决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 三是全力组织救治,集中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治愈率。 四是做好物资供应,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三、转危为机: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以改革的方式应对疫情,提振信心 1、短期措施:救急如救火 1)财政政策是关键,加大减税和支出力度。 2)对重灾地区和行业进行定向降息降准。 3)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4)尽快恢复生猪、家禽类饲料的供应和物流系统,避免生猪、禽类因饲料供应和销售受阻而大面积扑杀,产生新的疫情。 5)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延长的假期及推迟开工的期间内,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强制工资,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而在复工后加大裁员的现象。 2、长期改革措施,改革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让悲剧不再重演,化危为机 经此一疫,让我们更加理智、客观地反思中国在软硬实力上的差距,更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真实差距。未来,我们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更多关注民生和人民幸福。 1)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避免公权力被滥用。 2)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3)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 4)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 5)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 6)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五大配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企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融资问题。 7)加强逆周期调节,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疫情过后大搞基建减税,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基础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8)为了应对经济持續下行,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9)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