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由戈变成枪由剑变成刀看中国古兵器历史


  这里只说军人们广泛使用的实战中的冷兵器,武术家们用的兵器不在讨论之列,也不讨论小说演义中所创造的兵器。
  一,刀和剑
  刀和剑的区别只在于剑是双刃的而刀是单面有刃。在石器时代,刀和剑很可能是区分不清楚的,到了青铜铸造武器时,剑和刀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
  短剑,也就是匕首,有实用价值,例如由伍子胥策动的专诸刺杀吴王僚,按《左传.昭二十七》是在鱼中藏一剑,而《史记》上则说是藏一匕首。可见在古代记载中提到剑时有时就是指匕首。
  长剑则很快就成为身份的象征,没有了实用价值。有名的例子是荆轲刺秦时,秦王竟然因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如果真要起防身作用,剑至少应该能方便的拔出来。在《考工记》中则明确地说上士、中士、下士各佩上制、中制、下制的剑。可见已经不是按战场上需要,而是按级别佩带不同的剑,可能和日本军官佩带指挥刀的原则类似。出土的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上刻有他的名字,很可能只是用于表征其身份的宝剑,而不是为了战斗。在《左传.桓十》中记载了虞国公贪婪,向虞叔先索要玉,接着又要宝剑,结果虞叔就把虞国公撵跑了的事。可见,剑已经成为和玉类似的东西。
  短剑曾是防身和谋杀的利器,而长剑可能从来就只是摆设物。
  相形之下,刀就没有那么高贵了。烹饪时要用刀,古代中国人吃肉的时候也像现代欧美人一样要用刀,防身、战斗都可能用刀。刀作为重要的短武器,一直到今日仍有实用价值,特种部队仍要配置刀(称之谓匕首、短剑皆可,但绝非长剑)。
  为什么是这样?就是因为剑是双刃的。有刃,当然是为了砍削,但是,一次只能用一边的刃去砍,无法想象能同时用到双刃。所以,双刃纯粹是一种浪费。
  仅只是浪费也还罢了,更要紧的是实用的双刃会使剑变得很重。为了砍时不易断裂,剑身必得有一定的强度,古代没有高强度合金,为此就不得不把长剑的剑身加厚加宽,也就是加重,以增其强度。相比之下刀只有单刃,要加厚到同样强度,原则上其宽度大约只需剑的一半就可以了,其重量当然也要比剑要轻的多。
  据说在武术中练剑术时,主要是刺而不是砍,可能是为了避免过重,剑身不能太厚太宽,因而强度不够,如果砍过去,剑身易断,只好以刺为其主要功能。既然不砍,还要那两个刃作什么?两刃只是聋子耳朵了。这样,在实际格斗中,既然已经没有砍的功能,功效太差,长剑只能让位于刀了。
  二,矛和戈以及戟
  很可能矛是最早出现的长兵器,把竹、木杆前端弄得尖锐有刃,或更进一步,把锐利的石刀石剑顺着固连在长杆上,就是矛。用青铜铸造矛头,固连在长杆上,也是最早出现的武器之一。
  但是,在车战盛行时期,最重要的长武器却是戈。和矛不同,戈是把有锋、双面有刃的短剑和长杆不是顺向,而是横向固连的一种长武器,推刺功能甚弱,主要有横击钩杀等功能。
  战车前有牵引的马,当战车向敌冲锋时,马的本能使他们不会向对方的车迎头撞上去,所以,主要的战斗应该发生在侧面。用戈横击不但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可以利用车运动的动能;而车行较快时,横向用矛直刺的准确度可能下降。这样,戈就成了第一重要长兵器。汉字中许多和战争杀戮有关的字,如战、戎、戮、戡、武等皆和戈有关。可见在中华文化的肇始阶段,戈是最显赫的重要武器。
  但是,最有力的攻击还是奋力前刺,矛不可能由战场上消失。由于马伤或车损,双方战车相对静止或很慢运动时,前刺击就优于横击;对于步卒,更是这样。于是戈矛并存,但戈的地位要显赫的多,可能的原因是作战时贵族们、将军们都是在战车上的,他们的主要武器是戈而不是矛,武器因主人而贵。
  很快就出现了戟。戟就是戈和矛的结合,是戈的前部加上有前刺功能的部件,也可以说是在矛的前部加上可以横向钩杀的部件。应该说,在当时戟是一种先进的武器,其功能是较齐全的。
  随着车战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戈也就消声匿迹了。但是具有前刺功能的矛和戟仍存在。直到魏晋时期,戟仍是重要长武器之一,不过,接着,戟也退出了。既然戟有着较强的功能,为什么会消失?很可能和战斗部的重量有关。
  古代的长武器,在可能的情况下,杆尽量弄的长一些。双方接战时,较长的武器可能较早杀伤对方。在《考工记》中说长武器一般不超过三倍身高,也就是不超过四、五米。但据称在考古发掘发现有杆长达六米的长武器。持握长武器时,双手间距不过一米左右,杀伤部分的力臂要长出四五倍。根据杠杆原理,杆越长舞动长武器时所需的力越大,为了灵活有效,长武器的前面杀伤部应尽量轻一点。戟具有双重功能,其杀伤部的重量大约应是矛的杀伤部两倍,这样,在实战中,其笨拙度就要比矛高很多,对方避躲要容易些。
  这样,戟就逐渐退出了。可见,功能多的先进武器并不代表真正有效,不一定最有生命力。
  三,矛和枪
  简单的说,矛就是在长杆前端固接一个短剑,其杀伤部不但有尖锐的锋,而且还有刃,也就是说不但可以前刺,而且还可以横击或上挑。但是,为了刃能起作用,通常矛的杀伤部较长,这样其重量也要增加;为了能有效横击,杆的强度及硬度也应保证,这也不免增加重量。
  实际上,在杆较长时,横击和上挑的功能是较难发挥和奏效的,前刺就成为矛的主要功能。既然如此,杀伤部的刃就成为多余。于是,单只有前刺功能的枪出现了,这就是枪,唐宋以后一千多年中就成为冷兵器中最主要的长武器。这又是功能多生命力不一定强的一例。
  为了防止敌人的血顺着杆流下,枪前部增加了缨,这就是红缨枪,直到抗日战争时仍可看到其影子。
  戟的消失,矛变成枪,功能减少,重量减轻,这倒是在长武器进化中很有趣的规律。直到今日,减轻武器重量(特别是对步兵作战武器)仍是重要的。
  有人认为矛和抢并无区别,不过,认真的说,古代称矛的武器确是杀伤部有刃,而后来习惯称枪的武器确是只有前刺功能。不能说张飞用的丈八长枪,也不能说抗日战争时儿童团站岗时手持红缨矛,说二者有区别是合理的。
网站目录投稿: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