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目光停落在西南巍巍起伏的群山之间,这里有秀美荡漾的嘉陵江水,有盘亘延绵的大巴山脉,钟灵毓秀的灵山秀水造化了川东石油的起始源点——石油沟。百年时间刻度不长,岁月更迭,日月交辉;百年奋斗历史不短,背磨肩扛,号角铿锵。作为川东石油工业发源之地,石油沟至今仍汩汩清泉,沉吟低唱,给前行者无尽的动力,给后来人温暖的寄托。 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中国石油公司四川油矿探勘处,着手石油沟的勘探开发。石油沟在1958年至1970年间已是川东两大主力气田之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作为在石油沟等老气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勘探开发面积达3.54万平方公里,天然气气田38个,生产气井493口、生产场站599座,天然气管道5 510.05公里的生产主体,在企业深化改革的今天,更需要发掘自身的文化底蕴。 2017年,重庆气矿成立了"石油沟文化陈列室"工作小组, 通过先期策划、资料收集、优化设计等工作程序,于2018年完成了"石油沟"文化陈列室创建工作。其间采访石油沟经历当事人43名,收集到老照片538张,收集视频资料620分钟;收集解放前资料37份、历史纸质资料3万余字、电子文档资料53份。2019年9月 "石油沟"文化陈列室完成了建设。文化陈列室主要分"源生·点亮薪火"" 源起·方兴未艾"" 源意·往昔鸿迹"" 源远·未来愿景"四个展厅。石油沟文化的发掘再现了100年来石油开发的艰难历史,镌刻了石油工业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 历经苦难的创业情怀: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石油勘探资金、资料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石油沟人经历了辗转从德国购买钻机、运输途中遭日军敌机轰炸零件丢失、挖煤工人摸索进行钻井勘探等种种磨难,终于完成了石油沟勘探开发,展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段艰苦创业历程。 产业报国的创业追求: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国外列强侵侮,一群中国石油勘探先驱怀揣报国梦想,以"产业报国、实业兴国"为志向,为改变洋油、洋火、洋布充斥社会的落后局面,用弱小身躯,扛起了中国振兴崛起的重任。 革故鼎新的创业突破:铺开石油沟的开发历史,画卷中呈现五个亮点,即中国石油开采史上第一次使用旋转式钻机、钻成了当时中国最深的天然气井——巴1井、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输管线——巴渝线、兴建了当时中国第一座也是亚州第一大配气站——九宫庙配气站、实现了天然气管线——巴渝线在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次凌空跨越。五個第一,五座丰碑!石油沟人用天马行空的构想、脚踏实地的实践、艰苦卓绝的探索,为中国石油趟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 富国强民的创业梦想:1939年11月25日,巴1井深钻至1 402.2米,获工业气流,日产天然气1.5万立方米。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重庆油品燃料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天然气为抗战大后方防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能源补充,提振了军民抗战士气,增强了全民抗战信心,是国人奋发图强、积薪自救、共御外侮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石油沟气田生产井向重庆钢铁公司输送国防工业急需的优质天然气燃料,提高了钢铁生产质量、产量,为三线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沉淀久远的"石油沟"文化既是"川油精神"的发源开端,也是"石油精神"的组成部分。2018年12月,"石油沟"文化陈列室被评选为四川省"优秀企业文化成果"。2019年2月,巴1井被重庆市政府授牌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油沟,百年峥嵘岁月,荣光绵长,石油人在泥泞与艰辛中趟出了一条开拓奉献之路,一条艰苦创业之路,一条民族振兴之路。作为跋涉远行的石油人,回望巴1井,找寻到"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信念,寻求到温暖心灵的慰藉,更能为前行的步伐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