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赵晨牧+邓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文章首先就当前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就业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现阶段存在的就业率低现象探讨出深层次引发原因。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促进农民就业率提升的有效措施,提出改革制度、完善结构、强化培训等对策,帮助科学的提升农民就业率,使城镇建设能够在更有力的基础环境下开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就业率;农村经济
  前言: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在部分地区也已经率先进行,这一战略性发展计划落实有绝对优势,但同时所带来的农民就业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才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计划稳定实施,从而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下面文章将从这一层面展开探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就业现状
  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农村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帮助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距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但就当前的形式而言,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计划仍然存在很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其中最紧迫的。原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体,单一模式造成了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计划后对农村的土地进行整体管理,农村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减小,部分农业耕地被占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重新寻找经济来源,由于农民不掌握技术,也缺乏特长,在就业过程中自然不具备竞争能力,日渐紧张的人才市场环境下,失地农民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农村发展改革计划已经进行,但对失地农民就业部分却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农民技术培训与岗位对接并没有形成联系性。技术方面欠缺的农民自然不具备岗位竞争能力,在就业率以及薪资水平层面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土地被占用后农民会得到一笔资金,但理财能力却有很大差异性,一旦资金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农民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存问题将成为难点。由此可将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农民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急需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促进解决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模式下农民就业面对的问题
  (一)实际就业率低,就业岗位条件较差
  农民群体整体文化水平低,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的选择范围狭窄。进入到城市后大部分都是选择劳动强度大的基层岗位,在没有签订协议的前提下便开始工作,在劳动过程中一旦受伤很难得到相应赔偿。由于就业过程中的手续缺失,也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常发生,农民工不懂得通过法律来维权保护自己,任由权益受到侵害。即使如此可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仍然有限,仍有一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就业后岗位的基础条件差,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劳动强度大同时所获得的薪水却很少,更是缺乏相应的就业保障。一旦失业农民工所面临的将是生存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农民工的就业率,继续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政府的就业安置下农民工能够得到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剩余部分的民工则难以确保就业率。解决就业压力已经岗位条件问题,是十分紧迫的,也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发展建设,通过改善岗位条件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选择自主就业,并在激烈得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提升个人技能来获得理想的岗位,这样才能够帮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二)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大量存在
  人才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改变,将会造成农民工大量失业的现象出现,结构性的失业是很难解决的,尤其是在当前人才市场多变的环境下,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更是十分常见的,知识与技能是当前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主要需求,而这两项条件也正是农民工所缺失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十分紧迫的需要一份工作来解决生存问题,导致在寻找工作时没有时间接受培训,只能选择一些劳动强度大,薪资水平低的岗位,这部分职业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十分多,即使农民工从事后未来的隐性失业几率也比较大。例如保安岗位,同时有多个员工来选择这一岗位,存在人力资源过盛的情况,自然薪资水平不能达到农民工的期望标准,在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大部分有效解决,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农民工的就业率以及生活水平都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这种现象被称作结构性失业,它是劳动力的知识或技能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一种体现。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上,结构性失业显得更为严重。由于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劳资双方不匹配,本地企业也只能雇佣外地务工人员满足用工需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量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大量存在。不充分就业指的是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求职者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和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三)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转移不理想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广泛,更不掌握如何利用网络渠道来获取信息,只能通过政府统一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就业岗位,这也造成了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大,其他岗位中农民工不能了解到正确的信息,也并不会选择到这一岗位中去,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不利于农民工进行就业转移。单一的就业途径并不能为农民工提供理想岗位,失去土地后农民工不能快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生存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到城乡一体化模式的顺利进行。通过个人关系网获得职业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最主要途径,而通常失地农民并没有特别优势的社会资本可以利用,这就导致了这种单一的就业途径不能提供给他们充分的就业保障。同时,在就业转移上失地农民的适应性较弱,突然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很难马上进入其他产业,在非农产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三、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
  (一)失地农民观念陈旧,自身就业能力较弱
  农民长时间在固定的发展环境下,思想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以及学习技术知识的水平有限,导致自身在职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不足。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也十分的注重学历。在知识水平达标的前提下,进入岗位前的专业技能学习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对此失地农民面对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就业能力弱,用人单位首先会选择专业技能以及可塑性强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可观的价值。失地农民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主动改变这一现象,将自己定位在弱势群体,就业更是听天由命,没有主动寻找自主创新等其他出路,个人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所从事的劳动行业并不能使农民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锻炼效果也不理想。部分农民工认为就业理应是政府统一安排的,个人并不寻求上进,政府的调度能力有限,没有得到就业推荐的农民宁愿等机会也不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造成了就业效率低下的现状。当土地被征用后,生活没有了保障,主动就业的愿望却依然没有改观。他们大多产生一种听天由命的想法,靠土地征收补偿金与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度日,认为就业是集体与政府的事,政府安排了就工作,没有安排就等着,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
  (二)小城镇生产水平较低,吸收就业能力有限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先会想到的是去距离自己近的小县城寻找工作,而小县城自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雇工需求并不大,能够为农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少,薪资水平更是低下。周围大量的失地农民选择小县城发展,会造成小县城的人才市场饱和,增大了失业几率,还会拉低地方的整体薪资水平。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对工人的需求量也正在不断的减少,对此如果不能开展有效的就业调整,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小城镇自身产业较少,对于这种环境下农民工就业选择问题,自身便不具备解决优势,农民工就业自然也会遇到严重的问题。对于小城镇所面对的生产水平低下问题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层面来寻求解决方法,提升岗位数量并不能解决问题,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技能水平提升来拉动小城镇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进步的环境下小城镇才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也能逐渐接近于平等。这一发展目标当前并没有完全实现,仍然存在大量的失业隐患,
  (三)社会政策不健全,就业得不到基本保障
  农民工就业在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阻碍,尤其是针对户籍管理方面的制度,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就业后面临着很多的不方便,例如失业保障以及各项福利待遇,子女的户籍与入学问题等。这些问题也都成为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期间重点考虑的问题。征地补偿款没能达到农民工需要的标准,在补偿划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农民失地后补偿制度的弹性比较大,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农民都是公平。农民工就业进入到城市后,由于不掌握尖端技术,并且可替代性强,只能选择一些临时性的岗位,这样的工作岗位并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保障,存在隐性失业的可能性。农民工由于知识含量低,在求职就业阶段属于弱势群体,同时在政策上也没能得到保护,自然不利于农民工提升就业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环境以及工作习惯上都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性,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后不适应这一环境,仍然按照原有的习惯生活,对工作岗位的融入性较低,加之制度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保护作用,最终产生了农民就业困难的局面。
  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途径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之下,建立一个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的多层次失地农民就业策略,可以内部提升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外部有国家政策的保障,确保失地农民就业的长期稳定。个人发展、产业带动、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破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
  (一)就业培训城乡一体,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素质
  对农民进行统一的培训,重点从提升农民工就业群体基本素质层面来进行,当前我国在发展城乡一体化模式下,严重缺乏专业的就业培训机构,导致农民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并不能占据有利位置。将就业培训与城乡发展相互结合,进而实现农民素质全面提升,在市场就业环境中也更具有竞争能力。培训机构所设置的培训内容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结合,保障培训内容的有效性,这样农民工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提升,失地就业后也能得到生活保障。对于培训机构要适当调整,根据农民群体特征对内容进行设置,同时配合心理辅导,使农民工能够正确的看待发展环境,从自身素质能力提升层面开展,来促进管理计划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对于农村的发展要目光长远,先解决农民的就业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制度体系,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帮助。通过接受技能培训,农民工能够了解到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培训期间强化自身能力,为接下来的就业工作阶段打下稳定基础,发现问题后也能更好的解决。强化农民素质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来增进农民融入城市的速度,就业率不足的问题也能从个根源上得到预防解决。发展方向也能逐渐近似于完善,从而实现综合管理控制能力的提升。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能够快速的找到稳定工作,维持社会稳定,城乡发展中的距离也能得到缩小。
  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农民工的思想进行强化,针对部分农民工思想落后,不愿意主动提升素质的现象,要在培训前进行思想调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所开展的一体化培训才是有效果的。
  (二)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确保征地地区就业吸纳能力
  提升农民就业率不仅仅是调动农民进入到城市,可以采取城乡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方案,通过发展乡镇经济来带动农村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农民就业几率小的问题发生。产业结构也是急需调整的,农村发展工业要选择适合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一旦选择不合理的产业,会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不能协调进行。农民选择较远的城市去就业工作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解决征地农民就业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建设地方就业环境来提升工作环境,使征地地区内的就业环境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提升来为农民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解决基层农民的就业问题,也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发展城乡一体产业结构,要注重对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农村所能够得到的发展资源与城市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农民就业引导才能发挥切实作用。提升征地区域的就业吸纳能力,对均衡发展地方经济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农民处于稳定的就业环境下,自然可以正确的对工作进行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配合人才市场发展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使得农民群体的整体就业竞争能力提升进步,失去土地后也能寻找到更稳定的就业方向,并创造稳定的经济收入。
  (三)社会政策城乡一体,以平等实现失地农民的就业
  在政策制度上也要体现出城乡一体化,观察城镇发展是否能够处于稳定的环境下,并观察所各地区农民就业存在的制度影响,深入改革体制。帮助农民解决就业的顾虑问题,能够在稳定的社会保障环境下来寻找工作,尤其是针对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在选择就业城市以及就业方向时,不会再受到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能够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对于征地补偿问题,也要严格的控制发放环节,避免因中间环节过多造成资金被剥削的现象出现。更应该加大力度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行改善,使农民在就业过程中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这样失业率也会有大幅度的减小。针对农民对企业的吸纳以及影响能力。原有的土地征用赔偿是一次性付清的,但部分农民不知该如何经营这笔资金,最终仍然不能得到保障,可以改变这种形式,采用土地分红入股的形式来进行改革。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农民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收益体系,在各个階段均能够获得收益,必满出现经营不善导致的生存问题。农村土地合作种植后会空闲出一部分劳动力,通过与城市对接提供就业机会来充分调动这部分劳动力,进而实现提升农民收入的目标,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期间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充分得到解决。
  五、结语
  最后,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使他们能维持自身及家庭的生存。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将失地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之中,确保失地农民能老有所依。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来执行,确保失地农民的就业健康。建立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失地农民一旦失业,可以得到保障性补偿。
  【参考文献】
  [1]中共郫县县委课题组. 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06(1):160-162.
  [2]张兴祥. 城乡一体化与失地农民、失海渔民的转移就业问题——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1(6):31-35.
  [3]刘渝施.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农民工转移就业为重点[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5):54-55.
  [4]沈小红.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嘉兴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社会角色视角的实证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7):173-175.
网站目录投稿:绿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