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这一矛盾,是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宏观上看,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时代坐标,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以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长6.9%,比去年回升0.2个百分点。基于对中国经济新形势的研判和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搞活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宏观大局和更深层面上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工作思路,解决了发展经济要"干什么"的问题。从实践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国企改革,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作为主攻方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主要表现为经济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方面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即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培育新增长点,特别是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经济增长质量;即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得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关系民生与消费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加快,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生、基建和高端产业中的短板领域投资实现了高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一切,更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6.5%左右的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新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变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这一转变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发展、新变革。在新时代,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但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要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并充分体现其时代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首先,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第三,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發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结果导向看,"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仅是简单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最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发展更有温度,使得幸福更有质感。
  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牵引下,与之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要有所调整。一是继续推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到"高质量"的变化。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研究并重点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显著提升。三是淡化以GDP为核心的增长观、发展观,严格抑制地方政府负债发展的冲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重点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与竞争力。四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endprint
  三、以新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成为经济大国争夺的新战略制高点。从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计划,到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作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方面,它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它是转方式、调结构、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一是着力疏通結构梗阻,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充分释放有效供给,着力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二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四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数据显示,2017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8%,增速比1~8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7.7%,增速比8月份加快3.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明显加快势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从实践上看,也正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使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处推进,又使得投融资、价格、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遥相呼应。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非单纯的追求发展的速度。二要建设"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的经济体制,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活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四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四、以新模式发展实体经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是用新的发展理念提升经济竞争力。一方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前,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下降、虚拟经济泡沫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趋紧、下行压力加大,出现了增长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与此同时,发展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要解决这些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切只能是空想。从实践看,我国经济虽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但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很明显。所以,推进实体经济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着力点在于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一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比如,打破行业垄断、壁垒阻隔和地方保护,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二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核心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从实践看,以创新引领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健的基本途径。三是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重要一环,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牛鼻子"。首先,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其次,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通过生产要素结构配比的调整,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最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更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网站目录投稿: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