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浅析德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揭露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德国部分主流媒体关于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从"词汇选择"的角度试析这些报道是怎样通过话语来影响德国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德国媒体;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形象
  一、引言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7年12月3日在浙江乌镇召开,为期3天,在会上展示了世界互联网领先的科技成果。此次互联网盛会受到国际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德国主流媒体也对此次在中国举办的互联网大会进行了跟踪报道。本论文希望能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研究德国媒体中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涉华报道,从新闻话语与其带来的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来探究德国媒体是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来影响德国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
  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
  对于"话语"这一概念的定义,浙江大学施旭教授对于话语的定义是"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的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施旭,2008:2),说明话语不是简单的口头的或者书面的篇章,而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个事件的语言运用,日常生活对话、讲座报告、新闻报道、评论批评等各类的语言交际活动都可以囊括在话语的范畴内。从这个角度出发,语言学界关于"话语"和"篇章"的概念争论可能也有了一定的解答:篇章是话语的一部分,是语言交际活动产物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关于话语、篇章和其他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关系可以用Jürgen Spitzmüller和Ingo Warnke的理论来概括:(转引自:朱苗苗,2017)
  [ 话语 [ 篇章 [ 句子 [ 词 [ 语素 [ 音位/字位 ] ] ] ] ] i
  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话语是由篇章、以及语言学意义上构成篇章的单位(音位/字位、语素、词和句子)构成的。Spitzmüller和Warnke认为话语是在某一确定时期对一确定的主题所有表达的总和(Jürgen Spitzmüller/Ingo Warnke,2011:24),即话语中包含了所有对这一主题进行话语行为的所有结果。
  对于话语分析的方法目前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批评话语学者关心的是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是怎样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的,人们是怎样通过使用语言、语篇和话语操纵社会活动的"(黄国文/徐珺,2006:2)。本文尝试通过运用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作为阐释性的理论支撑,来分析这些报道是怎样通过话语来影响德国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
  Norman Fairclough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语言分析工具,"形成了通过分析话语形式来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王泽霞/杨忠,2008:9),他创建了批评话语分析三维分析模式:(王泽霞/杨忠,2008:10)
  Fairclough认为话语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分别是文本的生成、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话语实践以及最后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要探究话语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要从基本的语篇层面入手,例如探究语篇的词汇选择、及物性、语法、衔接和语篇形式结构特征,这也就是话语分析的第一个步骤"描写";第二个步骤为"阐释",即语篇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是如何被传播和接受的,在话语受众当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个步骤为"解释",即话语的社会实践反映了话语发出者怎样的目的,构成了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知识,信仰体系,这样的意识形态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权利不平等。(辛斌,2008:66)
  三、"词汇选择"
  本文选取了《南德意志报》(SZ)、《焦点周刊》(Focus)和《法兰克福汇报》(FAZ)三家德国主流媒体,于2017年12月3日至5日间所有有关浙江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网络新闻报道,共计7篇,本文选取了"词汇选择"的这一角度对由这7篇新闻报道组成的"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国"这一话语进行分析,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语言选择系统提供许多词汇和结构方面的选择项,而这些选择项即可表达意义或功能"(郭寧/杨惠媛,2016:141)。德国媒体对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分为以下三个内容,本文接下来将会对这三个内容的词汇选择进行具体分析。
  1.关于会议的准备和参会人员
  对于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地,乌镇,德国媒体只是选择了简单的语言进行介绍,"malerisch"、"Wasserstadt"、"sonst so gut gefüllt"(SZ)等词语都向德国读者展现了乌镇这一城市的特色:如风景画般,通常人山人海的著名水乡。但是"Die malerische Wasserstadt ist wie ausgestroben."(SZ)中"ausgestorben"一词的选择,字面意思是举办地在会议期间空无一人,如死了一般沉寂,媒体在这里没有选择"leer"而是用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个单词承载的不单单是表意的功能,还暗含了讽刺和批评。一方面在读者心中,让会议期间的乌镇与平时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还与会议场所不让一般游客进入,却是用"Golfw?覿gelchen"(SZ)载与会人员进入形成了反差,而且对于与会人员选择的形容词为"handverlesen"(SZ),是经过筛选的。
  对此,南德意志报的词汇选择看起来只是在客观描述会议的准备情况,但通过这样的信息筛选处理和讽刺意义明显的词汇选择,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就已经筛选和突出了一部分信息,暗含了批评中国政府在组织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注重"面子工程"的做法。
  2.关于大会提出的理念
  在这7篇报道中,涉及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SZ,Focus),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开幕式讲话(SZ,Focus),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的讲话(Focus,FAZ),对三篇报告内容的摘选、词汇的选择和报道方式都是德国媒体引导和限制读者关注点的途径。
  关于王沪宁讲话中提到的"Offenheit"和"Innovation"被媒体总结为"Komtrolle"和"Sicherheit"(SZ, 2017.03.12),王沪宁演讲中并没有把开放和创新与控制和安全直接联系在一起,王沪宁的演讲中提到的是"要鼓励创新创造、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包容共享、夯实共赢基础,强化协同联动、凝聚互动合力,促进安全可控、构建良好秩序,建设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 ii (下转第733页)
  (上接第731页)关于"自由"与"管控","安全"和"监管"是德国大众非常敏感的话题,固有的较为负面的中国形象在这样的词汇选择下又被进一步加深了。
  另外,关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的讲话中所提到的"Internet-Harmonie"在Focus和FAZ的2篇报道一共有6次直接引用:德国媒体多次强调讲话中提到的"互联网和谐",带引号的互联网和谐反应出了德国媒体自己的一种态度,中方所谓的互联网和谐是不被德国媒体所认可的。不断重复的暗讽性的词语在读者的文本接受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和情感的偏向,被德国媒体隐含否认的"和谐"会在德国读者的中国形象上覆盖一层负面的印象。
  3.关于中国的互联网封锁
  关于中国互联网的封锁这一话题是国外媒体始终高度关注的,在这一次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报道中,"(Internet-)Kontrolle"出现了11次之多,"Zensur"和"zensurier-"分别出现了3次和6次,"Sperr"和"sperr-"为3次和5次,"Blokade"和"blockier-"为2次和4次,"GroBe/Great Firewall(防火长城)"共出现4次,这些词汇都是表示控制、限制、封锁、审查的意思,在报道中不断重复出现,是在强调中国网络的封闭性。
  这也与媒体中所报道的本次大会强调开放、创新、互联等理念产生矛盾,德国媒体甚至在报道中把本次大会的举办称为一种"Paradox/Paradoxon(悖论)"。(SZ, 2017.04.12; SZ, 2017.04.12) 中国对国民限制互联网的自由,但是却承办了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大会。中国这一自我矛盾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
  四、小结
  德国媒体是德国大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构建中国形象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内容便是这一媒体想要让读者所关注的地方,从本文从报道中所选取的几个方面的词汇选择来看,德国媒体想要呈现的主要是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在这样的话语的影响下,德国读者接受到的必然也是负面的信息,新闻报道的受众没有自我阅读话语文本,去判断真伪的过程,而是受到既有的话语事实的直观影响,从中就体现了新闻话语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词汇的选择还只是构成话语其中一个非常微观的方面,但是词汇的选择和组合会影响整个句子、继而是整个篇章的话语意义和功能,本文从这一个角度对这7篇新闻报道进行了一个批评话语分析的尝试,得出的结论还有待完善。
  注释:
  i 摘自: 朱苗苗. 前沿专题讲座: 德国能源转向的话语讨论PPT. 同济大学, 2017年12月29日.
  ii 摘自: 央视网. 王沪宁出席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http://tv.cctv.com/2017/12/03/VIDE0T4WSapTan2YxSNZKVER171203.shtml, 摘于2017年1月12日.
  【参考文献】
  [1] J RGEN Spitzmüller, Ingo H[ans] Warnke. Diskurslinguistik: Eine Einführung in Theorien und Methoden der transtextüllen Sprachanalyse. Berlin/Bosten, 2011.
  [2] 郭宁, 杨惠媛.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英语灾难新闻浅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两篇报道为例[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36(8): 140-143.
  [3] 黄国文, 徐珺.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 1-6.
  [4] 施旭. 究竟什么是"話语"和"话语研究"?[N]. 社会科学报, 2008-02-14(005).
  [5] 王泽霞, 杨忠. 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 外语研究, 2008(3): 9-13.
  [6] 辛斌.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 外语学刊, 2008(6): 63-70.
  [7] 朱苗苗. 前沿专题讲座: 德国能源转向的话语讨论PPT. 同济大学, 2017年12月29日.
网站目录投稿: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