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李斯的觉醒应该是来自几只老鼠。 此事历史多有记载,美其名曰"老鼠哲学"。 但在这之前,李斯还只是一个地道的公务员,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做了一名看守粮库的粮食记录员,工资虽不高,但胜在收入稳定,所以日子过得够小康,唯一的缺点是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浑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据说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是写一笔让人羡慕的"小篆",然后是牵着自家养的一条黄色的土狗,带着年幼的两个儿子,出上蔡东门,到野外追逐狡兔,除此之外,别无他好。 如果说,李斯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也许没什么不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会少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改革家,秦国最终能不能统一六国,还不得而知。 所幸,老天爷没给李斯这个机会。 事情的转变,应该说来自一个偶然。 这一天,具体那一天历史好像没有具体的记载,只知道这天我们的李斯先生吃多了,肚子疼得厉害,不顾上班时间捧着肚子去了公厕,刚解开了裤腰带,正要一通到底的时候,他不经意的低了一下头。 这一低头,便看见了几只毛茸茸的老鼠。 公厕看到老鼠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几只老鼠,正吃着肮脏的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 李斯忍着一阵恶心,解决内急,返回了仓库,又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同样是老鼠。 一个只能吃肮脏的粪便,还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另外一个却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差距为何这么大呢? 巨大的变化,让李斯心头惊愕之余,不免发出了一声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平台。 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复习,研读。悟出的道理不少。 李斯不是一个经常能发出感慨的人,但一旦有所感,必有所得。 "老鼠哲学"带给李斯最大的困惑不是明白做人的道理,而是抉择。 留在上蔡郡注定这辈子只能碌碌无为,等到某年某月行将就木的时候,被自己的儿女送上山头,墓碑留下李斯之墓四个毫无影响力的字体,一名不值。 而一旦走出去,也许什么都做不成,但至少有机会做一只仓库的老鼠,建功立业、彰显自己的名声,好让后世子孙铭记。 一切的可能,不就是希望么?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一番艰难的抉择后,内心的狂热让李斯决定离开。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我李斯不会再浑浑噩噩的做个仓库记录员,我要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李斯的抉择让许多人不明白,上蔡郡风景优美,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妻儿老小都在身旁,没事还能练习书法,既不用忧心天下,何乐而不为呢?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面对旁人的质疑,我相信这是李斯心底最想说的话。 李斯要走,旁人也拦不住任由他去了。 临走前,妻子垂泪问道:"你一定要走么?" "我想出去试一试。"李斯望着妻子说道。 妻子不再多言,许久才听得一声哭泣:"你别忘了家里的黄狗,还有你答应孩子去东门外逮兔子。" 李斯咬了咬牙,忍住要落下的眼泪,夺门而去。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不是喊口号,喊喊就算了,它需要的是才华,没有才情的匹配, 庸人终究是庸人。 李斯辞去了人人羡慕的小吏,到齐国荀卿的门下求学。 荀卿人称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失官后家居著书。 其人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算是孔子、孟子以后最有才学的人, 他老人家也常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事实证明,一个敢向世人狂妄的人往往是有本人的人。 荀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宽且这位老师还有一个了不得的优点,不拘泥形式,他老人家虽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形成了最实际的帝王学,一时莫名而来的学子不计其数。 只因,这个本事在乱世十分吃香,算是眼下最热门的课程。 李斯与众多的热门课程之中选出了帝王之术作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学习很刻苦,很努力,他本就是有心而来,算上高人一等的天赋,肯吃苦的劲儿,没用几年的功夫,李斯就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的论文据说不亚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 作为指导老师荀子很高兴自己有如此优秀的学生,在即将毕业的前一天,荀子决定问一问李斯如何打算自己也好帮着参考。 为了方便询问,荀子选了一家小酒馆,温了一壶酒汤,便开始了问话。 "你作何打算?"几杯酒汤下了肚,荀子带着几分醉意问道。 "今日学生帝王之术已成,算是了有了资本,放眼天下能让学生施展本事的不过战国七雄而已,但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李斯一针见血的说道,丝毫没有顾忌老师是齐国人留点脸面。 荀子眯着双眼并没说话,对于学生的这个打算,他猜得八九不离十,一个有才情的人又如何肯屈居不肯作为的齐国呢? "非要去秦国不可么?"荀子眼眉微微抬了抬起追问道。 李斯咬了咬牙,用无比肯定的语气说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荀子微微一笑,道;"看来老夫用不着操心了,你的分析十分对,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老师你也同意学生去秦国。"荀子出乎意料的答复,让李斯感到意外。 "没什么好意外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已。以你之才假以时日必能名扬天下,只不过为师要你记住,物盛则衰,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切记物忌太盛……"荀子颔了颔首作出了最后的忠告。 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李斯十分高兴,他将杯中的酒汤一饮而尽,一脸豪情的说道:"老师您放心,学生一定能出人头地的。" 告别了老师,李斯带着自己的抱负踏上了去往秦国的火车。 怀着一腔热血的李斯本以为自己必是众人期待,但现实也给了他最生动的一课,你还没到万众瞩目的地步,在这之前,你得需要机会展现你的才情。 机会从来是给准备的人,这话儿从来不会有错。 当时的秦国虽是世上最强国,但当家的却是丞相吕不韦,这位以"奇货可居"发家致富从而权倾天下的男人,在咸阳城是说一不二的大人物。 李斯要想要在秦国立足,只能通过吕不韦。 恰逢吕不韦有意效仿战国四公子广收门客,一时聚集了三千门客编写《吕氏春秋》。难得是他还钦慕荀卿之学。李斯当时虽然没有什么名声,也不见著述,但他师从荀卿,倒也得到吕不韦的接见。 两人第一次会面说了什么,吃了什么,历史全无记载,但偌大的丞相府从此有了李斯一席之地。 事实证明吕不韦的眼光是不错,此后的一年,他发现被他带回来的李斯非但学识非凡,干工作也可吃苦,难得是任劳任怨,没少年轻人该有的抱怨与自傲,从此对这个年轻人另眼想看,任以为郎。 一年后的一个夜晚。 一个年轻的男子走入了李斯的眼里——秦王。 这是李斯等待的机会,他没有错过。面对秦王的询问,李斯拿出了最精确的见解:"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 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这一番想法与年纪轻轻却雄心勃勃的秦王不谋而合。 自此,李斯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很快他被提拔为长吏。因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效果显著,他又被封为客卿。 此时的李斯站在咸阳皇宫外,看着日益繁华的咸阳城,不由得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就在李斯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老天爷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一直处在弱势的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达到自己保存实力的目的。可韩国的保密工作做得并不好,工程刚刚开始动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二十四岁的秦王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许多在秦国生活多年的读书人感到绝望,哭着整理行李准备远离秦国,唯独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就是李斯。 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虽为羁旅之臣,但李斯却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天才式的才情很快打动了秦王,他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非但官复原职,还被提拔其为廷尉,正式踏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这一年,李斯四十七岁。 此后的几年,他与魏国大梁人尉缭帮着秦王向各国动用反间计,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与李斯是同学,他比李斯晚出道晚了些,加上先天性的口吃,在官场并不吃香,但他很好的继承了老师的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东西较之荀子的帝王学更有用,更系统,更能打动秦王的心。 巨大的威胁,让李斯不得不面对这份同学之情。 他开始有意的在秦王面前说老同学的怀话,起先秦王是不相信的,可架不住次数多。 难得是咸阳城里除了他疼很韩非之外,还有一个叫姚贾的盟友。 此人比他更痛恨韩非,更能诋毁韩非。 终于在他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他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从此以后,他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 李斯功勋卓越,擢升大秦帝国宰相。 身居高位,李斯并没有闲着,他又秦帝国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 焚烧民间的《诗》《书》等古籍,禁止私学, 统一车轨、文字及度量衡, 饱受战乱的帝国在他的调度下,重新换发出新的活力,后人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这评价并不过分。 强大的大秦帝国,有我李斯一半的功勋。 至此,从几只老鼠领悟人生真谛的李斯,算是走上了人生的的巅峰。 李家因为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他的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其权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对此,李斯心知肚明。 一天,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但眼前的荣华富贵早已磨灭了他的冷静,他早已不是昔日当断则断的李斯,他开始害怕会丢弃这一切,甚至为了保住这一切他开始走向了另一面。 他变得不敢说真话,不敢任事,迎合一切的权势,变得患得患失。 为此,他做了不少未必自己良心的大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迅游时候于沙丘暴卒,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但李斯自问比不过大将军蒙恬,被赵高拉下水,伪造遗诏,扶持胡亥登基。 自此,李斯便落入了赵高挖的大坑之中不可自拔。 很快,阴谋家赵高赢了,李斯输了。 公元前208年,七月,艳阳高照。 秦帝国的都城咸阳人头攒动,观者如堵,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自己为之努力了终生的大秦帝国要亡了,我李斯也要死了。 临刑之前,蓬头垢面的李斯看看身后一家子人,不禁仰天长叹,对二儿子说:"儿啊,我和你牵着黄狗,到东门外去追逐野兔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有了啊!"说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起来。 由于受到牵连,李斯的三族亲人全被杀害。 后记:李斯一生的起点从几只老鼠开始,人是一只老鼠,同样是老鼠,但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分。"我"要当一只粮仓里的老鼠。为这一目标,李斯奋斗了一生。作为一个平明百姓,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功勋之高,除了周公之外无人能比。 纵观李斯早年的作为,可以这样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过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而李斯几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并荫及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 我们在细读李斯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若不算李斯晚年的过失,难得有臣子如李斯这般完美。 只可惜,物忌太盛,月盈则亏。 这一点李斯并非不知,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些。临死的时候才长叹一声"仓鼠上越高,摔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