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


  蔡干杰 王伟雄 曾虎
  摘 要: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环境下,智能制造成为主攻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根据技工院校的教育特色,提出了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对策,使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技工院校 智能制造专业群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太网+三菱RV-3SD搬运工业机器人的通讯装置试验研究"(立项编号GJJ16136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多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逆向工程开发与研究"(立项编号JXJDXY-18-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我国及江西省智能制造发展状况
  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生产应用基地,特别是高端数控机床为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在湖南、广东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应用已经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市场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这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空间。
  近年来,江西省为加快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启动了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截止2018年底启动了一大批多个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了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通过试点项目示范,有效激发了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的积极性。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将带来一场深刻而持续的产业变革。智能制造的发展给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从单一技能向专业群技能人才转型、从单学科向交叉学科人才转型等新的要求。
  二、人才需求分析
  针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变化,需要了解智能制造专业群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本专业群适合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了解智能制造行业对本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置建议,提出课程改革建议;确定与本专业群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技工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1.智能制造相关领域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及行业人才结构现状
  依据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2016年底发布的《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对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结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统计,近三年56%的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招工困难的情况。按照用人企业对高技能技术人员需求量来看,按分专业类别为机制类占比27.28%,工业控制类占比25.40%,机电设备类占比11.90%,材料成型类占比9.52%;机电产品检测类、工业机器人类、工业设计类、工业工程类专业需求总量的比重不大,分别是6.53%、4.76%、3.97%、3.17%,但是需求强度和增长幅度较大。因此,重点需求领域是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设备制造、关键基础部件制造、智能装备及系统应用。
  2.机械工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状况及需求预测(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8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2万亿元,企业资产总计11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根据《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及《机械工业"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的发展预测,结合相关制造业人才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预计到2020年,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将增加到582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才总量将达到350万人。到2020年,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学历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比例将超过70%,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等级结构将持续得到改善,其中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将达到28%左右。
  三、学校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通过省内外兄弟院校走访和邮件问卷,了解到大多有计划开设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意愿,部分技工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引起了巨大的产业变革,也对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为了抢占这个方向的制高点,纷纷开设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由于是新专业,一开始社会并不认可,然而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大战略的推进,到2017年的逐渐得到认可。这一点从多所学校的2017年与2016年的招生分数线比较就可以得出。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技工院校的课程结构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强调"工学结合"的情况下,有些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太少,只占到了20%左右;而有些学校则实行"2+1"模式,也就是实习实践学时过高。所有调研的职业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周期为一年。
  各个学校专业群定位偏差很大。有经济类学校开设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定位完全不是制造行业,主要是物流等。有一些化工类学校,把数控加工专业改一下名称,就变为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体现智能化。有些学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1-2门工业机器人课程。全国各地就智能制造专业群定位问题还比较模糊,很多学校本身也觉得迷茫,希望有国家的标准引导进行专业群的建设。
  教学条件方面最主要是实训实验装备差异比较大。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设置的项目比较多,但是投入的经费还需加大,有些设备还比较落后,有投入经费的学校购买设备没有系统规划和设计,盲目把钱投入到單一的大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化"方面即网络化、数据处理等方面没有体现,只是冠了一顶"智能"的帽子而已。
  四、人才培养对策及建议
  第一,智能控制技术发展非常快,很多硬件实验、实训设备都比较大也比较贵,控制软件价格同样比较高,对于职业院校办学压力过大。建议根据本地区差异设立专业方向,根据区域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实行精准聚焦。
  第二,为了体现了"智能化",把控制技术与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处理等结合起来,即通过控制技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设备与设备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朝着智能化发展。通过参加智能制造相关的技能大赛和数控加工发展趋势,建议把学校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专业联合统筹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发课程方面,加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CCD标签检测、二维码检测、CNC加工、PLC、WINCC C脚本、云端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来制定课程开发方案。
  第三,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专业教师认知和动手能力。组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作室或教研室",申报成立"省级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确定核心团队骨干教师。智能制造专业群重点围绕江西省在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服务于食品、机械、建材、有色、轻工等行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一流专业群。
  第四,在国家"一带一路""智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基础上,职业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不仅专业要与企业对接以紧贴行业发展,更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教书育人。因此"一专多能""创新创业"的能力成长一定要贯穿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参加国内各级的智能制造相关技能大赛,形成以赛促教的学习氛围。同时,运用"新工科"思维,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通过持续改进专业培养质量,增强专业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来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第五,企业要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坚持"人才强业"和"一体双责"的产教协同发展理念,从本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大力度构建职工教育培养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则,建立一批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五、小结
  近两年来,上述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对策实施后,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学校在首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大赛中包揽了职工组学生组双第一名,在全国首届电切削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获得了第一名,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大赛省赛上包揽了职工组学生组双第一名和国赛获二等奖,使得本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师资队伍方面,建设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江西省技术能手5人,江西省首席技师4人;在专业建设方面,智能制造专业群中的两个专业于2018年获批江西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参考文献:
  [1]陈浩.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35).
  [2]朱正浩.產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智能制造的路径探索:以宁波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4).
网站目录投稿:白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