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现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是我国医卫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促进护理专业人才质量的全方面提升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提升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培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 职业认同
  护理职业认同是从业人员对护理专业及护士职业的积极看法,是对自我专业能力的肯定,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它影响从业人员对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护理专业人员职业认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社会环境、在校教育环境、工作环境、个人自我意识等对其职业认同的提升均有重要作用。护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是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紧张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研究如何减小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1.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老龄化的步伐正逐步加快,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护士数量的增长速度。据国家卫建委统计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已提高到了2.74人,从2005至2017年间,护士总数量发展比较迅猛,但护士人数还是远远不够,每千人拥有的护士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加强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促进护理事业的良性发展也是国家实施健康工作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将达到4.7人,计算下来,中国还需要约300万护士,与目前注册护士数相比,接近翻倍,我国护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的服务理念已正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模式从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任务向围绕患者身心健康需求转变。
  2.高职是护理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
  国家2017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发现,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350.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比例的42%,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达65%,其中大专护士占48.7%,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为医院护理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护理人才。但当前我国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低性价比的薪酬,同时社会认可度、社会地位不高,且护士的自我认同感和满意度也普遍偏低,护理人员离职率逐年攀升和人才流失的现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舆论作用的影响下,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护理专业医学生在读期间表示"毕业后不从事护理工作"。
  3.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较低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非常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职业认同的提升往往被忽略。其次,当前0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服务他人意识薄弱,吃苦精神、爱心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非常缺乏。再者,高职院校只能录取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职护生认为其就业优势不强,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大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大學生对其工作前景及工作内涵存在许多的疑虑和困惑,归根结底是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较低,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足、就业意愿度降低。
  4.学生阶段是护理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
  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从进入学校接受护理教育开始启蒙,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影响、社会环境均对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校学习、实习是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同时,大学是其职业发展意向和职业人生规划的关键阶段,在校教育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生对不同类型护理职业内容、职业角色的认知度,积极参与各类护理职业技能竞赛、护理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理清护理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和职业再提升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了解护理,进而逐步接受护理并热爱护理专业,全面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对维护护理队伍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护理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患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等心理技能。而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会直接影响其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心理状态及留职意向等。学校是护理学生向护理人员转变和护理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入学初期、学习中期和实习期都应注重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随着护理工作人员离职率的不断攀升,以及护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复杂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压力影响下,不管是医疗企事业单位还是护生培养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对其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有关护理工作人员、护理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
  1.国内对护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有学者认为护理职业认同是"过程"和"状态"的有机组合,"过程"指个体在校学习中对护理角色认知的过程;"状态"是对护理专业的认同程度。笔者学院国际护理系培养的护士在国外实习反馈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护士很会操作,但是不会沟通,人文关怀的能力令人无法满意。良好的职业认同,让护理工作不再是重复而冰冷的技术操作,护理人员以感同身受的心态去与患者、医生交流,使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顺利进行。通过对高职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入学前、入学后、见习后三个阶段的职业认同存在明显差异,并认为职业认同教育应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另有学者等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医患关系满意度和护理的职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研究提示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扮演、讲述"典型人物"事迹,强调学生参与评论事件,使得学生以自我的角度评价和反思医学行为,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对比而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感受作为职业群体成员的快乐和骄傲,可优先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
  2.国外对护理人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国外大多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包含在职业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的研究中,是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专家通过评估注册护士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水平,为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制定了相应的方案,通过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比对发现职业认同可增强护士群体的凝聚力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澳大利亚的M.Johnson等认为护士的职业身份在其一生中不断发展,从进入护理教育之前,到其拥有多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并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但在校学习教育期间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是后期职业身份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Melissa等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同与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成功转型密切关联,具有较高职业认同感的学生更容易坚持并完成所选职业的学业。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McCrae教授等认为护士教育者更应重视培养护理学员积极的职业认同,他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受到专业文化的塑造,并灌输到信仰和行为规范中,并认为护理学院对其所学专业的认同可能是护士满意度和留用率的主要因素。
  三、展望
  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和护理产业改革与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护理学生肩负着"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才能赢得患者的支持和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从进入学校接受护理教育开始启蒙,而教育课程和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的两大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历年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大量护理人才,研究从课程、教师、学生角度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并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总结规律,探索为社会提供爱岗敬业的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2]卓龙彩,苏慧玉,孔悦等.高职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与职业道德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6(5).
  [3]鲍文慧,王沧霖.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调查与教育对策讨论[J].医学理论与时间,2011(22).
  [4]李炜龙.医患关系满意度、工作怠倦和护士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王翠丽,高奇峰.角色扮演在中职护理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2).
网站目录投稿:访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