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硬件被边缘化,但不意味它就退出市场 2008年12月9日,索尼被迫加入裁员和缩减投资自救的行列。在严峻形势下,即使索尼这样的恐龙级公司也已经无法继续"一个人在战斗"。 削减1000亿日元 一般来说,企业裁员和缩减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性裁减、结构性裁减两个出发点:经济性裁减是由于市场因素或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而结构性裁减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集中裁减。 包括索尼在内,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出现裁员和缩减投资,就一定是上述两大因素的复合体。那么,索尼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重新评估投资计划。将原用于移动电话上的CMOS影像传感器的生产,部分外包给第三方;并推迟在斯洛伐克液晶电视组装的Nitra工厂的投资。按照战略调整,到2010年3月31日止,将电子业务的投资降低30%。 重新规划生产工厂。对两家海外工厂实施停产,包括在法国的Dax技术中心。到2010年3月31日将工厂数量从现在的57家减少10%。 裁员和重新安置。从电子产品业务部门裁员8000人,削减对电子产品业务的投资,关闭一些工厂,以实现年削减1000亿日元(约合11亿美元)成本的目标。同时采取鼓励提早退休、岗位重新分配,优化和重新安置员工队伍。 虽然索尼赶在年度财报之前先行断臂求生,但是外界仍对索尼重组成功的概率存有疑虑,原因是索尼自称的"成长引擎"缺乏动力。 "成长引擎"才是出路 索尼的"成长引擎"是什么? 从索尼业务结构来看,电子、游戏、娱乐是其公司的核心。但盈利是硬道理,三类核心业务能否成为真正的"成长引擎"? 2008年,由于市场需求萎缩,索尼电子利润损失将超过900亿日元,其中液晶电视、数码影像业务损失最大。而作为另两个"引擎"的游戏与娱乐,有什么作为? 索尼的PS3和PSP游戏娱乐产品,在和任天堂WII和微软XBOX的价格战中,并不占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日元升值,导致索尼在2008年超过300亿日元的汇兑损失。 索尼现在正在意图通过裁员和缩减投资,以"提升电子业务赢利能力"。很显然,未来索尼在三大"引擎"中更偏向电子的成长性。裁员前,索尼投资10亿美元参股了夏普的10代液晶屏生产线,并与三星合资建设S-LCD第二条8代线。索尼期望重回当初在全球家电业的辉煌地位。 根据索尼经营历史,其业务结构每隔10年就会发生一次振荡式创新。而索尼本轮的大幅度压缩战线,也给正在寻求产业升级的中国家电企业以启示:在游戏和娱乐时代,电子硬件被边缘化,但并不意味着电子硬件就退出市场,关键是找到新的创新力,而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和我们目前处在同样的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