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刘华 随着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转型,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对职业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适应这一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从规模和质量上不断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于是有了今天职业教育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推动、体系构建、规模扩张,是量的发展阶段。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将进入质的提升阶段。 职业教育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以行政推动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在"量"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质"的发展阶段则应主要依靠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成长。从这一角度看,如果在"量"的阶段我们追求的是"花枝招展",那么在"质"的阶段就应该追求"固本培元",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下一次更高层次的"花枝招展",实现职业教育的螺旋上升。 职业教育要"固本培元"就必须求实务本,核心就是一个"实"字,关键就是要回归职业教育类型之根本、立德树人之根本、培养职业人之根本,要做到求真务实、深入扎实、效果确实。 一、回归职业教育类型之根本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大众化、普适性通用人才,关键在于普适、通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用、专业。所以,职业教育具有先天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形式的实用性三个方面。 目标的实用性体现在将行业、企业,乃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的实用性体现在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工作过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情景;形式的实用性体现在大量采用实训、实习、理实一体化、学徒制等"工学结合"的形式实施教育教学。 以上三个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应行业、企业、岗位的明确"针对性",伴随产业、技术、设备变化而变化的"时效性",能上岗、能操作、能生产产品的"应用性"。这些特征都是实用性的典型体现。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和普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实用性被严重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重形式轻内容。形式主义严重,比如近几年出現了很多的模式、体系,但实质往往都差不多,文字游戏的味道比较浓。 二是重影响轻实效。注重宣传,轻视实际效果。有时把芝麻说成西瓜,甚至无中生有,或者过分包装、反复包装。比如在技能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能获奖的少数几个学生身上,忽视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存在。 三是重结果轻过程。只要数据好看、得了奖,不管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获奖是否体现了真实水平,导致虚假风、浮夸风,比如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获奖、项目、课题、论文多于实际教学业绩。 以上现象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很多方面成了"皇帝的新装"。就业率、技能等级证、双师水平、大赛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形式主义典型,严重侵蚀了职业教育的根本。 要拯救、振兴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办出成功的类型教育,就必须回归其"实"的本质。 黄炎培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职业教育思想。当一个社会、一个行业"形式"成风的时候,"实"至回归就自然而然,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回归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之根本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如何"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从宏观上说,是立"于己、于人、于国"有益之德,树"于己、于人、于国"有用之人;从中观上说,就是培养社会、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所需之"德"、所需之"才"皆有的"德才兼备"之人;从微观上说,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人。 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有具体而实在的任务、内容,不是空泛的表述、口号、条例,特别是"德"的方面。 今天职业教育的德育状况如何呢?不可否认,当下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内容要求、课程体系基本完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德育课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今天的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课程。但众所周知,目前的普遍现象是,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兼职"、上课是"顺带"、考核是"自我",课程的实际效果被极大削弱。 2.德育活动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德育活动包括班会活动、学校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来说都是"应景"活动,有领导要求了、有文件规定了、有社会需求了就搞,活动的首要目的是考核、宣传、做资料,而不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职业岗位的需要。德育活动缺乏系统性设计、针对性设计,形式多于具体内容、应付多于实际需求。 3.德育养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现在的中职德育工作很难做,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很重要,都要做。 于是,学校今天要求学生语言文明,明天要求行为规范,后天要求环保意识……一周一个主题都排不过来,最好是一天一个主题。一大批"研究者"坐在办公室昼夜不停地设计、规划,把中职学生当成圣人来培养,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能丢下。结果大家都知道,热闹一阵子、作用一下子,华而不实,实效甚微。 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回归其"实",重实际、做实事、看实效,"实学"之,"实行"之,"实得"之。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就是实,"求真"就是不空洞说教、不纸上谈兵、不跟风炒作,"真人"就是養成了实实在在的德行、学会了实实在在本事的人。毫无疑问,职业教育德育的根本就在于以"求真"的姿态培养无数的"真人",而非以"迎合"的心态培养无数"应景"的人。 三、回归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之根本 从普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从时代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技工。无论是职业人还是现代技工,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能做事""会做事",在做事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产品价值。实实在在地做,做出实实在在的产品是职业人的基本标准。 1.职业教育培养人的基本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能否达到这一标准,关键在于学校的培养过程。这里必须有几个基本认识。 一是"能做事"的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不是走过场走出来的。这里做的事必须是来自企业、岗位的真实的事,而不是过时的、办公室里编造的、有形无实的虚假的事。做事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有细节的真过程,至少也是仿真,而不是跳跃的、形似的、概念性的假过程。 二是"会做事"的人是在无数次"检验"中成长起来的,一定有一个不会做、勉强会做、基本会做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反复训练,一定要经历多次真实的检验。因此,失败中成长、扎实地训练、梯度性检测应该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跃成名。职业人才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会有天才降临。 以上认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只不过要求更真实、具体、实在,而不能仅限于理念、口号。 2.职业教育培养现状 审视现在的职业教育,笔者发现,经过三年的培养,"能做事"的学生不少,"会做事"的学生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教和学"的过程,而"做"的过程太少,"做"的事不真。说白了还是普教思维、学科导向、教师中心,缺乏职教思维、职业导向、学生中心。二是教学评价更多是"教和学"的评价,而"做"的评价太少,评价的"事"离行业、企业太远。"会做事"的人不是"会考试"的人,职业岗位要求的"会做事"不能等同于实训室里的"会做事"。只有行业、企业的人和事进入到教学评价中来,"会做事"的学生才会多起来。 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培养一定是一个细致、扎实、长期的过程,需要3~5年的时间。一个职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形成、巩固、定型三个阶段,历时1个月至1年左右。 陶行知先生说"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先"升课"再"毕课"然后才能"生利"。可见,培养职业人必须以事为据、循序渐进。 因此,职业学校培养职业人需要静下心来、沉下气来,扎实做些行为养成、品德塑造、技能训练的事。职业教育不是"技能应试"教育,不能追求"短平快"。职业教育必须回归到培养职业人的根本上来。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快闪""短视频""人气""颜值"广泛流行的时候,职业教育恰恰要做的就是求实务本,回归理性与本质,以"实"的精神铸造"质"的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黄炎培,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