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富春大岭图》、倪瓒《丛篁古木图》,明代周臣《柴门送客图》、沈周《溪山秋色图》、文征明《万壑争流图》,清代八在山人《游鱼图》、石涛《清凉台图》,近现代吴昌硕《荷花图》、虚谷《花鸟、水族图册》……这些都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古画。7月15日,在南博举办的"中国古代书画真迹仿旧作品展"上,这些历代名家真迹都冒出了"孪生兄弟",每一幅原作的边上,都有一幅"克隆品",一左一右地挂在一起,无论是色彩、着墨、笔力都几乎一模一样。展厅内,专家和普通观众,每一个人都睁大了眼睛,比对着画作的每一个细部,啧啧称奇,试图分辨出哪一幅是真,哪一幅是假。 同日,由南京博物院、东莞新扬古画仿真有限公司、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以"保护民族珍贵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古代书画真迹仿旧作品展"及相关捐赠活动、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南博举行。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东莞新扬古画仿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达扬及有关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南京、镇江、扬州、常熟、浙江省等地博物馆领导、书画界专家参加活动。太仓市广电总局、江阴市博物馆、张家港市博物馆代表接受了南博仿旧作品捐赠。 120幅历代名画被"克隆" 南京博物院典藏了历代书画作品38000余件,以宋元字画弥足珍贵,明清字画最具特色、最成体系,既有名家大师的代表力作,又有地方流派的名家典型之作。为真实再现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风貌神韵和传世魅力,连接起中国传统书画经典与当今中国书画研究者、学习者、收藏者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更大程度上科学保护珍贵文物,更有力地推动古代书画艺术的研究与普及,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新空间,南京博物院与东莞新扬古画仿真有限公司、中国文物报社合作,对南博珍藏的部分古代书画精品进行仿制。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这次从馆藏作品中挑选出120幅作品,每幅复制100幅。挑选这120幅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既有"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又有"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还有清"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人的作品。 著名美术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周积寅观看完展览说,展览仿真书画的质量可以和日本二玄社的仿真书画媲美。文征明的《万壑争流图》,我在美术学院做学生时,曾在南京博物院临摹了一个星期,临摹总是不可能和原作一样,而现在通过高科技的印刷,总体上可以乱真。只有专家细看,才能从纸质上稍稍区分。 新扬仿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复制这些古画用的都是高科技,并不是像古代那样,找一个有绘画功底的人来临摹。先把原作拍照,做成胶片后再通过专业的技术将图像喷绘到宣纸上。这些克隆品和原件相似度达到96%。第一批刚刚克隆成的40幅花了两年才完成。让更多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博物馆收藏的古代珍贵书画,对光线、温度、湿度等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古代书画作品是不适宜长期展示在紫外线直射和不具备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的。真迹仿旧作品对展示环境及条件要求不高,且与真迹在艺术享受方面几乎没有差别,观众完全可以充分领略到珍贵书画文物的独特魅力。 其次,就国内现状来说,珍贵的古代书画藏品大多集中收藏在少数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内,很多新建的博物馆,特别是市县级博物馆收藏较少,往往无法形成有体系的古代书画专题陈列。基层博物馆可以利用真迹仿旧作品填补在专题展览中珍贵书画不足的短板。 再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但书画真迹难得一见,影响了公众欣赏中国古代书画的文化需求。真迹仿旧作品不仅为书画研究者提供了现实研究对象,也为诸如艺术院校师生提供了能够反映古代书画艺术风貌的临摹范本。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左庄伟认为,从美术教学的角度看,复制真迹大量传播,对提高美术院校的教学和鉴赏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江苏省美术馆原馆长马鸿增说,二玄社以前复制的只有故宫的书画,这次拿出来的是南博的绘画。从总体上看可以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