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鱼家故事第二篇养殖技术篇二鱼来鱼往


  说实在的,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作者本来是想把标题写成鱼来鱼旺的,因为鱼类养殖过程中,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引进新的品种,总体是越来越好的,但作者考虑到在引进新品养殖的过程中,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有的甚至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改为现标题。
  下面作者根据时间程序展开引进水产新品养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供水产养殖户在引进水产新品养殖时作参考。
  我市于1983年引进白鲫。
  白鲫,原名源五郎鲫或河内鲫、大孤鲫、大阪鲫、日本鲫。原产日本琵琶湖,1976年引进我国。其体色银白,故名"白鲫"。
  该鱼以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其食性接近于白鲢,但比白鲢更杂,是一款节饲型的养殖新品种。由于其食性接近白鲢,所以放养白鲫后,白鲢应相应少放。
  白鲫体型大,最大可达2。5千克,在与其它鱼的配套养殖中,放养50克的白鲫当年规格多数可超400克,部分甚至600克以上。
  白鲫养殖主要存在二个问题:一是因为体色银白,这种体色的鱼虽然在刚开始时消费者有新鲜感愿意购买,但因肉质口味不佳的原因后来越来越不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二是白鲫的肉太嫩,味道不是特别鲜美,长大了虽然味道有一点变好,但总体还是不受本地消费者欢迎。所以几年后白鲫养殖就逐步淡出我市。
  我市于1985年开始引进银鲫。
  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鹐斯河流域。
  银鲫刚开始作为配养鱼类与其它家鱼混养后,使养鱼池塘混养鲫鱼的亩产从原有的不足几十斤增加到了几百斤(约150千克左右),提升了近10倍。后期由于优质配合饲料的应用,使池塘银鲫主养成为现实,其银鲫单品种产量更是每亩突破了500千克以上。池塘养殖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该鱼引进后带来了三个不良后果:一是由于银鲫有单性繁殖习性,但它也需要其它雄性鱼精液的刺激才能正常孵化,可能通过与本地野生鲫鱼杂交后导致本地味道鲜美的野生鲫鱼在几年后逐步同化消失了,使我们本地消失了一个原产地的优质鱼类;二是规格小的银鲫肉太嫩、味道不太鲜美,但一般其规格只要达到400克以上味道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当然银鲫的味道再怎么改善,都不如本地原有的野生鲫鱼鲜美;三是银鲫养殖比例提高后,后来暴发了极其严重的暴发性出血病,早期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但银鲫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较为优良的品种,既可作为配养鱼,又可作为主养鱼。所以我市一直到现在还在养殖该品种,为我市的水产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1988年我市引进罗非鱼。
  罗非鱼俗名南洋鲫、非洲仔、福寿鱼。罗非鱼原产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外形类似鲫鱼,鳍条多棘,抓鱼时易刺伤人的手,外形又似鳜鱼。
  罗非鱼属广盐性鱼类,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存。对低氧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栖息在水的底层,通常随水温度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有着优良的适应能力及强大的繁殖力。
  罗非鱼食性广泛,大多为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甚贪食,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尤以幼鱼期生长最快。病害少,特别好养。
  但罗非鱼同样有四个缺点:一是很多中国人不接受这种鱼外形,还因为是入侵物种加上还有一些罗非鱼的传闻使得很多本地人都不喜欢吃罗非鱼;二是罗非鱼的肉质受水质影响相当大,在水质不错的地方钓到罗非鱼味道还是不错的,但在水质差的地方养殖的罗非鱼腥味非常的重;还有传闻说罗非鱼是吃鸭粪便长大的,但其实不是的,如果鱼鸭混养鸭子早早把鱼吃光了;三是因为罗非鱼来自热带地方,它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在本地养殖冬天不能正常过冬而需要采取保温措施而大幅增加养殖成本;四是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就能自然繁殖,因此在养殖收获的鱼的比重中上市规格的鱼不多,从而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所以罗非鱼在我市养殖不到2年就退出了市场。
  1989年我市引进淡水白鲳。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淡水白鲳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剌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为扩大池塘养殖对象,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鱼类,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
  淡水鲳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淡水白鲳个体较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饲养一周年体重可达1000克以上。
  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所以淡水白鲳特别好养。
  淡水白鲳养殖的主要缺点也有二个方面:一是它来自热带地方,冬天同样需要建设保温设施而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二是淡水白鲳的肉质受水质影响特别大,水质好的池塘中养出来的淡水白鲳味道很鲜美,但水质较差特别是蓝藻多的池塘中养出的淡水白鲳土腥味特别重,简直不能入口。
  当年养了一年,我市就结束了淡水白鲳的养殖。
  1989年,我市还引进驯养了鳗鱼养殖。
  鳗鱼是一种本地优良水产养殖品种,味道很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是很受消费者欢迎的养殖新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当年我市发电厂专门建了温室养殖鳗鱼,利用电厂余热作为温室热源。
  由于该品种在本地很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售价也很高,养殖效益也特别高。
  但该养殖品种有二个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它的发展:一是冬天需保温养殖,否则养殖周期特别长,而保温设施的建设费用很高和使用能源的成本很大,因而一般规模小的养殖户是养不起来的;二是鳗苗不能人工繁殖,只能依靠长江天然捕捞解决养殖苗种。而长江捕捞苗种又存在二个问题:一是来源不稳定,而且价格有时特别高,我记得有一年一条缝衣针大小的鳗鱼苗要7元钱,再加上养殖过程中较大的死亡率,实际产出一条成鳗的成本就要超10元以上,更何况鳗鱼又是喂的吨价超9000元的高档饲料,养殖的饲料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养殖鳗鱼极容易出现大规模的亏损。
  后来我市鳗鱼仅养殖了几年就因没有苗种来源而结束了鳗鱼养殖的历史,而为养殖鳗鱼建设的温室大棚和养殖设施全部被废弃了,电厂为此而浪费了很大一笔钱。
  1993年,我市引进养殖革胡子鲶鱼。
  埃及胡子鲶,又名革胡子鲶,埃及塘鲺。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水系,我国1981年从埃及引进。埃及胡子鲶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耐低氧。因为革胡子鲶能浮到水面直接呑食空气中的氧气,所以能在接近零含氧的水中生活而不死。
  革胡子鲶特别好养,什么食物都吃,人工养殖时,可投喂野杂鱼类、蚕蛹、蝇蛆、蚌肉、屠宰场的废弃下脚料等,亦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麦麸、面粉、豆饼等,或以这些饲料制成膨化颗粒饲料效果更好。
  革胡子鲶生长速度很快,当年放养的5-6厘米苗种到秋季养殖结束时平均体重可增加到平均个体600克以上,亩产可达1500-2500千克,甚至在更高养殖密度下,亩产可超5000千克。
  革胡子鲶养殖虽然具有饲料来源方便、生长快、养殖简单、病害少、产量高等诸多优点,但该鱼也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对环境污染很大,革胡子鲶在我们本地单价不高。要提高养殖效益只能靠提高单产,原因是革胡子鲶养殖再高的密度由于它能直接吞咽空气也不怕缺氧死亡,所以理论上养殖多高的单产都是可以的。但这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么高的密度下,其它鱼或水生动物基本上都活不成了,就连原来鱼种放养时必须搭配净化水质的白鲢和花鲢也不能搭配放入,这就使得它的养殖水质不能得到自净而造成水质严重污染,高产革胡子鲶养殖池的水质自身污染最严重时说得难听一点这个池塘水就象粪坑里的屎尿一样,看过革胡子鲶养殖的实在是不管那个人,只要一看到这个惨状,都没有胃口吃这个鱼了;二是池塘养殖革胡子鲶的品质和口味受水质污染的影响特别大,养殖水质特别差的池塘水养出来的鱼烧熟后鱼腥味大,味道不鲜美,如果烧鱼的水平不高的话这个鱼更难吃。你想这个高产养殖革胡子鲶的池水象粪坑里的水一样,这个鱼能好吃吗?三是革胡子鲶也属热带鱼,冬天在我们长江流域不能自然过冬,而要采取保温措施,这样也就提高了它的养殖成本。你想革胡子鲶本来就是低档鱼类,销售价格很低,这样一来,其推广养殖就比较吃力。所以革胡子鲶养殖在我市养殖2-3年后,也就慢慢的淡出了。
  1993年,我市还引进了牛蛙养殖。
  大家知道牛蛙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因其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牛蛙养殖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习惯上归水产部门管理。
  牛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个体硕大,生长快,产量高,原产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在90年代初中期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
  牛蛙养殖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其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是建好防逃设施和驯化投饲。
  牛蛙跳跃能力很强,所以防逃设施要建得高一些,以确保牛蛙跳不出去;所谓驯化投饲就是使人工投喂的饲料在水中动起来,让幼蛙误以为是活饵料,从而引诱摄食。驯化投饲完成后就能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大规模养殖了。
  想想水产养殖户也真是会想办法,为了使牛蛙吃的饲料动起来,他们在牛蛙吃饲料的食台里放入了泥鳅,通过泥鳅的游动形成牛蛙饲料的运动,从而使人工养殖的牛蛙能够摄食配合饲料,使牛蛙规模化养殖成为现实。
  不过牛蛙在我市养殖时间也不长,主要原因是本地人不太喜欢吃,导致销售价格不高,养殖效益不佳。
  1994年,我市引进养殖了加州鲈鱼。
  加州鲈鱼原名叫做大口黑鲈,它的原产地是在美洲的淡水湖泊中,也属广温性鱼类,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它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主要吃鱼类、小虾等水中的生物。野生的加州鲈鱼肉质鲜美,很受消费者欢迎。
  加州鲈鱼养殖并不复杂,它的养殖技术要点是只要驯化投饲成功就能开展规模化的池塘养殖。
  所谓驯化投饲就是通过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加州鲈鱼使它改变原有摄食鱼类、小虾等水中天然活饵料的习性,从而使加州鲈鱼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驯食成功后,其实加州鲈鱼是很好养殖的,其产量也很高,亩产超500千克完全不成问题。
  但养殖该鱼主要问题是:刚开始本地人好象很喜欢吃加州鲈鱼,并且该鱼一度成为当时的婚丧喜事办酒的首选鱼类。后来问题出在该鱼生长速度太快,以至于养出的成品肉质比豆腐还要嫩,肉太嫩了,味道就差了。另外养鱼池塘水质太差的话也会影响到加州鲈鱼的肉质,所以后来该鱼就慢慢的淡出了我市水产养殖业。
  从上可以看出,外来鱼类在我市引进养殖后的生命力都不太强。从新千年前后开始,我市的水产养殖新品逐步转向驯化养殖本地品种为主。
  1997年,我市开始引进养殖本地优质鱼品种鳜鱼。
  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
  鳜鱼常栖息于静水或流水比较缓慢的水域底层,冬季在水深处越冬,春季天气转暖后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觅食多在夜间。
  鳜鱼生长快,肉质优良,肉嫩无小刺,为名贵品种,是受本地消费者十分喜爱的名贵鱼类之一,市场售价一直居高不下,鳜鱼也是垂钓的重要对象之一。
  以鳜鱼为原料做成的松鼠桂鱼,又名松鼠鳜鱼,形如松鼠、外脆里嫩、色泽橘黄,酸甜适口,并有松红香味,是苏帮菜中的传统名菜,名声享誉国内外。
  鳜鱼这个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照例来说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可是事实有时候往往并非如此。
  鳜鱼养殖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是该鱼基本上不吃死的动物性食物,而只吃水中活的游动的鱼虾,从而由于饲料的制约因素影响了它的规模化养殖;而在鳜鱼养殖池塘中,由于鳜鱼不断捕食小鱼、小虾,而小鱼、小虾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池塘鳜鱼养殖的单产是不可能太高的,在我市一般亩产是低于50千克的,这就使它没有什么养殖效益,有时候它的养殖效益甚至还不及常规鱼类的养殖效益。
  那么鳜鱼养殖能不能取得高产呢?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养殖亩产可超过500千克。但问题又来了……
  高产养殖鳜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鳜鱼必须投喂足够均衡的活的鱼虾等动物性饵料,而活的动物性饵料靠收购投喂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收购小鱼不能保证它的数量和鲜活度,因而池塘高产养殖鳜鱼必须依靠配套养殖饵料鱼。
  根据吴南区高产养殖鳜鱼的经验,为了要保证鳜鱼养殖亩产超千斤,那么每1亩鳜鱼养殖池就要配套4亩饵料鱼池,并且平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根据鳜鱼养殖池中饵料鱼的多少及时拉网捕捞补充饵料鱼,以保证鳜鱼的食物需求。
  高密度养殖鳜鱼存在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特别多,而治疗这二种病的麻烦之处是治疗它们都需要通过口服药才能治好,而鳜鱼吃活食的生物习性注定它们不能通过口服药治疗疾病,虽然后来养殖人员创造性的通过给饵料鱼喂药的办法让鳜鱼间接服药来治疗鳜鱼疾病,但从实践结果看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正是由于高密度养殖鳜鱼的疾病不容易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养殖户急病乱投医,说不定会使用对人体有毒、有害的违禁药品,从而把人工养殖鳜鱼的名声搞臭了,以至于后来购买池塘养殖鳜鱼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了。
  另外结合我市水产养殖池塘水面形状不规则、池塘分散而规模小的现状,高产养殖鳜鱼需要配套饵料鱼池的的条件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因此高产养殖鳜鱼在我市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但部分养殖户在常规鱼养殖池中适当套养鳜鱼和在虾蟹养殖池中少量套养鳜鱼倒是提高了不少养殖效益。
  再说一下我市开展甲鱼养殖的情况。
  甲鱼的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是美味中的极品。在它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致癌因素。甲鱼也因此而身价大增。
  甲鱼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甲鱼的腹板称为"龟板",是名贵的中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虚热、盗汗等疾患。还对头颅外伤(例如新生儿头颅血肿等)遗留下来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
  正因为如此,甲鱼的售价一直很高,池塘养殖的甲鱼一般千克价均在200-300元之间,有些地方经过营销包装后最高千克价甚至能接近600元,现在虽然池塘养殖的甲鱼价格有些回落,但还是在千克价160-200元的高价区间。
  因此甲鱼如能池塘高产养殖成功,其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但我市由于传统习惯及技术制约因素,我们养殖的甲鱼一般仅为养鱼池中少量搭配粗放养殖方式,不专门给甲鱼投喂饵料,甲鱼仅靠鱼吃剩的部分饵料作为食物来源,每亩池塘产甲鱼仅多数在5千克以下,按照池塘养殖甲鱼较高的千克价300元计算,也可亩增收入约1000元上下。
  不过甲鱼养殖在我市没有获得高产不等于其它地方不能养出高产来。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我们邻市的大昌市和蠡湖市均有鱼、甲鱼混养甲鱼达到亩产几十千克的高产典型。
  大昌市的主要做法是在鱼类养殖池中搭出专门的供甲鱼摄食的浮性食台,这种食台只有甲鱼能爬到上面吃食,而普通鱼类由于爬不到上面则吃不到甲鱼饲料,因而能使池塘养殖甲鱼获得高产。
  而蠡湖市养殖的甲鱼是在80年代中期较早的时候,那时允许在湖泊中捕捞螺蛳喂养青鱼。蠡湖市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开展青鱼与甲鱼混养。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在青鱼养殖池中搭配放养甲鱼,因为青鱼具有强大的摄食螺蛳的能力,能够轻易咬碎坚硬的螺蛳壳而很容易吃到螺蛳肉。但由于这个青鱼的嘴比较大,吃螺蛳吃不干净,所以多数青鱼养殖单位为了充分利用青鱼不能完全利用的螺蛳碎粒,一般在青鱼养殖池中搭配放养鲤鱼,充分利用青鱼吃剩的螺蛳碎粒,从而获得较高的鲤鱼产量,并且还清洁了水质。
  而蠡湖市的做法是将青鱼池搭配放养的鲤鱼换成了甲鱼,甲鱼一般情况下本来嚼不碎螺蛳,正好利用青鱼嚼碎螺蛳获得所需的优质食物来源,从而获得了甲鱼养殖的高产量及极高的养殖效益。
  不过由于后来开展对湖泊自然资源的保护,禁止在湖泊捕捞螺蛳后,蠡湖市青鱼甲鱼混养模式才宣告结束。
  不过这里重点要介绍的不是池塘养殖甲鱼的事情,而是温室养殖甲鱼的事。
  在温室养殖甲鱼刚开始时发展势头特别好,早期的温室甲鱼养殖户赚了很多的钱,但后来由于市场逐渐不认可温室甲鱼的质量和口味,造成后期的温室甲鱼的市场价狂跌,温室甲鱼养殖户出现全面亏损,其局面惨不忍睹。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情是这样的,甲鱼在我们长江流域自然环境中长成出售规格基本上要在5年以上,最快的也很少低于4年的。因为甲鱼的生长适温在20-30℃之间,这个生理习性使甲鱼在全年正常吃食生长的时间在长江流域一般不会超过半年,那么甲鱼在另外半年的时间里非但不长,还会因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消耗掉很多原有的体内营养物质,并使体重减轻,到第二年甲鱼越冬结束后又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恢复体力,然后再恢复正常生长。
  而温室养殖甲鱼正好克服了上述缺陷,人工建成的温室通过加热措施能确保甲鱼全年能生长在25-30℃最合适的温度下,在这种最合适的温度下能有效保证它有旺盛的食欲,最快的生长速度,并且全年均能保证甲鱼以最快的速度生长,而不会出现池塘自然养殖冬天停止摄食导致甲鱼停止生长甚至体重大量减轻的情况。从而使甲鱼从产卵开始到上市的时间从最少4年减少到1年左右,甚至于日本温室养殖的甲鱼从产卵到上市时间更是缩短到了8个月。因此温室养殖甲鱼的兴起使甲鱼高产养殖成为了现实。
  刚开始人们对温室甲鱼和池塘养殖甲鱼的质量差别不是了解,从而导致温室养殖甲鱼的售价和野生甲鱼和池塘养殖甲鱼肉的售价相差不大,从而使早期温室甲鱼养殖户获得了很高的养殖效益。
  有时候我总感觉我们中国老话是很有哲理的,对于温室养殖甲鱼用"乐极生悲"这个词形容最恰当了,或者再加上一个词叫做"几家欢乐几家愁"更好。因为早期的温室甲鱼养殖户由于高产赚了大钱,而后期的温室甲鱼养殖户同样获得了养殖高产却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问题在那里呢?
  原来早期购买温室养殖的甲鱼消费者不知道它与天然或池塘养殖甲鱼有什么区别,所以售价与天然甲鱼相差无几。但温室甲鱼因生长太快,原本4-5年长成上市的甲鱼变成一年甚至不到一年就上市了,结果温室养殖的甲鱼的肉太嫩了,说得难听一点有些甲鱼的肉甚至比豆腐还嫩,你想这个甲鱼能好吃吗?你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温室养殖的甲鱼还能卖到好价钱吗?
  这个好吃不好吃对于温室甲鱼养殖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关键的问题是,天然或池塘养殖的甲鱼,它有一个自然的习性,那就是它在生长季节需要定期浮到水面上或爬到岸上晒太阳,目的有二个:一是通过晒太阳杀灭体表细菌或寄生虫;二是通过晒太阳促进体内物质的转化,就象人通过晒太阳可促进钙质的吸收的原理是一样的。
  因此天然野生甲鱼或池塘养殖甲鱼是很少或基本上是不生病的。
  那么温室养殖甲鱼由于上面的阳光被遮挡,由于缺少了天然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养殖池内的水质也没有办法得到净化,这样会导致养殖池水体内细菌或寄生虫大量繁殖,这样就使得温室养殖的甲鱼病害特别多,在养殖过程需要不断的投喂抗菌素或其它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才能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并不发生大批的死亡情况出现,说得难听一点,温室养殖甲鱼如果离开了经常的药物预防,能不能养出甲鱼甚至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大家要知道,其实在所有的畜禽或水生动物养殖中经常的使用抗菌素其潜在的危害对人来说是最大的。因为细菌或某些寄生虫对药物的适应性要比人强,经过一段时间对该药物的适应后,就能产生出抗药性,以后如果人碰到同类细菌感染产生的疾病而再用同类药物治疗时轻的会使治疗效果变差,严重的甚至会完全无效而危及人的生命。
  我个人揣测,现在世界上的药物杀不死的超级细菌说可能或者应该是由此而来的吧,你想早期青霉素可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后来人类由于长期使用青霉素导致人该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从而使青霉素用于治病的疗效越来越差,有时甚至会出现无效的状况。
  在温室养殖甲鱼的环境中,除了细菌繁殖特别厉害外,还有真菌的繁殖速度也是特别快的,这就引起了甲鱼在温室养殖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得一种很难治的真菌性疾病——这就是水霉病。
  水霉病在甲鱼冬季越冬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也特别难治,碰到这种病,温室甲鱼的死亡率可是特别高的。可以这样说,治疗这个病没有什么特效药,而唯一的治疗水霉病的药效较好的药基本上只有一种对人体特别严重危害的药物,它就是能导致人产生"三致"的剧毒药物——孔雀石绿,人经常接触这种药物后会造成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的所谓"三致"反应的严重后果。
  那么孔雀石绿是何许东西呢?
  孔雀石绿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和杀寄生虫的化学制剂,可致癌。
  本品针对鱼体水霉病和鱼卵的水霉病有特效,现市面上还暂无针对水霉病能够短时间解决水霉病的特效药物,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产品在水产业禁止这么多年还禁而不止,水产业养殖户挺而走险继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的根本原因。
  其他方面,孔雀石绿也可以用于治疗鳃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斜管虫病、三代虫病,和其他一些细菌性疾病。
  正是由于孔雀石绿对人的严重危害性,我国农业部已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上禁止使用的剧毒药物目录,但非食用鱼的观赏鱼还允许使用。
  研究发现,孔雀石绿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快速代谢成脂溶性的无色孔雀石绿。孔雀石绿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其在养殖业中的使用未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 的认可;根据欧盟法案2002 /675 /EC的规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残留总量限制为2μg/kg;日本的肯定列表也明确规定在进口水产品中不得检出孔雀石绿残留;我国在农业行业标准《NY5071- 2002无公害食品鱼药使用准则》中也将孔雀石绿列为禁用药物。但由于没有低廉有效的替代品,孔雀石绿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还是屡禁不止。
  在以前早期孔雀石绿是允许使用的,主要那时国家还没有开展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强。
  新千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国家也及时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孔雀石绿因其对人的严重危害性被列为严禁使用的剧毒药物名录。
  后来虽然研制出了治疗水霉病的替代药物,但真正治疗水霉病的效果根本不能与孔雀石绿相比,就作者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现有替代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孔雀石绿相差太多,离开了孔雀石绿其实水霉病还是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如果甲鱼得了水霉病其死亡率还是会很高的。
  你想在人们了解温室甲鱼养殖的祥细情况后,这个甲鱼还有没有人买或有多少人买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吗?就是有人愿意买,还会有人愿意出高价买吗?
  当然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孔雀石绿的品种,除了甲鱼养殖外,以前养殖的河鲀和鳜鱼也曾经较大规模的使用过,所以后来有一段时间把这二个品种鱼的名声也搞坏了。
  不过作者曾在1995年左右受邀为一家温室甲鱼养殖场作技术指导曾经改变过使用孔雀石绿的现状,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属于温室甲鱼养殖的中后期了,温室甲鱼售价已经从早期的高价位断崖式的降下来了。
  这家温室甲鱼养殖场当时请我技术指导的背景是这样的:这是有当时我市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投资的温室甲鱼养殖场,刚开始养殖甲鱼的时候他们好象怕技术泄漏,搞神神秘秘的,甚至因为保密需要都不让我们县级水产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进入该养殖场。后在1994年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管理技术不过关,出现甲鱼大批量死亡,没办法,他们通过曾是我的顶头上司已退休的蒋局长请我给他们养殖场进行温室养殖甲鱼的技术指导。
  我一踏入这个温室养殖甲鱼现场,被里边的情形惊呆了。
  首先是温室养殖场里边臭气熏天,人在里边气都喘不过来;其次温室养殖甲鱼的水就象是粪坑里的水一样,我看到在这种脏水中甲鱼的皮肤上到处是腐烂的斑点。
  我当时就问具体负责温室甲鱼养殖场的企业副总,我说:"许总,在甲鱼养殖场内部人都喘不过气来,里边养的甲鱼能活吗?"
  许总当时无言以对。
  后来我建议:一是温室甲鱼池中的水应适当勤换;二是在饲料中定期拌入中药预防甲鱼疾病。
  哎,我的这二招还真的管用,当年甲鱼的疾病被控制了,甲鱼也如期生长到上市规格了。可是问题又来了……
  原来当时因处于温室甲鱼养殖后期,温室甲鱼由于不好吃和滥用抗菌素和其它对人有毒有害药物负面影响,但售价实在是太低了。虽然当时我指导的温室甲鱼通过换水和使用中药防病治病改善了品质和消除了滥用对有毒有害药物对人负面影响,但市场消费者不懂,多数人还是会认为这个甲鱼是采用违禁药物养出来的,因而它售价还是和其它温室甲鱼养殖场的价格的一样的。
  我记得当时市场上温室甲鱼的零售价大约56元/千克左右,但我通过上述措施养出的甲鱼其成本价就达到了66元/千克。因而虽然养殖成功,但还是亏损了,我想要是消费者知道了这个用健康养殖方式养出的甲鱼其实是对人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或许该养殖场就能生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悲哀啊。
  最后该基地最终关门大吉了之,损失了很大一笔温室建设的基建费。
  2000年,我市开始养殖河鲀鱼。
  河鲀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河鲀肌肉含蛋白质很高,营养丰富。但河鲀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剧毒,经处理后,始可食用。
  河鲀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
  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此外河鲀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
  据渔民介绍,在边喝白酒时边吃河鲀皮或鮠鱼的鱼肚后,不管有多口渴,坚持整夜不喝水,能治疗胃病。
  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
  河鲀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是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产卵的河鲀中的仅有鱼类。
  繁殖期间的河鲀鱼毒性最大,也是最肥美的时候。因为河鲀鱼最肥美的部分也正是最毒的肝脏和卵巢。
  在80年代以前,由于吃河鲀鱼每年都有出现因食用河鲀鱼中毒的现象发生,以至于每年都有吃河鲀死人的情况发生。所以民间有"拼死吃河鲀" 的说法。可见河鲀鱼的魅力所在。
  所以请各位食用河鲀者切记的是烧河鲀一定要请有资质的人烧的河鲀才可以安全食用,切记!切记!切记!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证明河鲀鱼养殖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养。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但经过食性驯化以后河鲀鱼可全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加上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得河鲀规模化养殖成为现实。
  河鲀鱼养殖技术上来说并无什么困难,但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冬天在长江流域不能顺利越冬,而凭现有的技术水平当年繁殖的河鲀平均尾重达到150克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这种规格的河鲀鱼在本地习惯上被称为鲃鱼,售价不高。
  由于当年养成的河鲀鱼规格小,导致养殖产量不高,所以当年不经过越冬的池塘养殖河鲀的效益有时甚至还不及普通鱼类的养殖效益。
  而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河鲀养殖效益的话,就要建设养殖河鲀的越冬池,这不但投资很大,而且建成后对养殖用水加热的越冬成本也是很大的。
  所以综合考虑下来,开展河鲀鱼养殖的养殖户最好是有实力的单位或老板,并且养殖场最好建在有发电厂、钢厂等热源的附近,以节约养殖成本。实在没有发电厂、钢厂等热源的地方,在当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抽深井水的办法进行地热供热。
  在我们长江流域地区,要开展河鲀养殖或有养殖计划的新手一定要记住,河鲀养殖保温棚的建设一定要上档次,保温效果要好,增氧设施和进排水系统配套一定要完善。
  下面有一个河鲀养殖户的典型例子我想大家看后一定会受到启发的。
  话说在我市有一个实业规模很大的个体企业大老板,名字就省略了……
  他说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捕鱼、养鱼这类事,以至于凭他现有的超10亿的实业身价在本地开展养鱼后有时还亲自动手干些活,足见他对养鱼的喜欢程度。
  他以前很多时间在广东那边,看到广东那边河鲀养得不错,他自己呢也会烧河鲀鱼,也喜欢吃河鲀鱼,所以决定在家乡开展河鲀鱼养殖。
  问题来了……
  他回来在本地租了近1000亩水面,投了不少钱,建设了几千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同时将整个养殖河鲀的池塘采用广东河鲀养殖的越冬模式用塑料薄膜整体盖起来对越冬河鲀养殖进行保温,请来了广东那边富有养殖河鲀鱼经验的水产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给他养殖的河鲀进行专门的管理。
  二年下来,他的河鲀养殖还是失败了。
  原因是他不听我们当地技术人员的建议,他们根据广东养殖河鲀的经验照搬照抄。
  因为广东那边的纬度要比我们长江流域低得多,所以他们那边的年平均温度比我们长江流域暖和多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冬天不会太冷,所以广东那边养殖越冬河鲀的保温棚顶部一般都采用单层塑料薄膜覆盖,这在广东那里保温效果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了。但在我们长江流域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比广东那边冷多了,单层塑料薄膜的保温效果达不到河鲀鱼越冬的要求。
  就我们这里已有的成功养殖河鲀鱼的经验看,冬天河鲀的越冬水温不能低于15℃,而如果低于这个水温的话,那么越冬的河鲀鱼就容易冻伤,并感染很严重的水霉病,而这二种病都不好治疗,死亡率都相当高。
  河鲀的水霉病目前虽然可以治疗,但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还是孔雀石绿,而这孔雀石绿可是对人有致崎、致癌、致突变的"三致"药物,这在水产养殖或其它养殖业中可是严格禁止使用的药物。并且就算是用孔雀石绿治好河鲀的水霉病后,如果河鲀养殖水体的水温还是经常低于15℃,则河鲀的水霉病还是会经常复发的。
  但就是这种目前来说比较高效的治疗水霉病的药物孔雀石绿,在水温过低时还不一定能保证对河鲀鱼水霉病有多少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该老板的河鲀养殖以失败告终,其损失的经济账是很大的。
  纵观我市养殖河鲀并使河鲀鱼越冬成功的一个村级钢厂河鲀养殖基地,他们建设的河鲀越冬池,采用水泥池结构,拥有自动进排水系统、自动增氧系统、自动控温系统、自动水质监测系统,温室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保温,利用钢厂余热供热,整个冬天均可保证河鲀处于在28℃上下最合适温度的生长范围,因而确保了养殖的成功。
  另外江南省江安县的正阳集团的河鲀鱼养殖及越冬基地,也是采用水泥池结构,自动进排水系统,全自动增氧系统,温室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保温,利用深井水供热,也能保证整个冬天越冬河鲀处于最合适温度的生长范围,同样取得了养殖的成功,产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还成功出口国外。
  当然虽然河鲀养殖条件要求高,但得到的回报也会是很可观的,并且河鲀很受日、韩等国消费者的欢迎,出口潜力巨大。
  2002年,我市开始引进养殖花骨鱼。
  花骨鱼,隶属于鲤科、鮈亚科,俗称:花姑娘,马驹子、卢季、季鱼、季郎鱼、鸡骨郎,属于底层鱼类,喜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以底栖动物为食,食物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为主,也食各种小鱼。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
  花骨鱼
  该鱼具有体形优美、漂亮的花纹、食性杂、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俏销等优点。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售价也较高。
  花骨鱼属本地驯化养殖鱼类,其养殖技术与本地其它普通鱼类养殖并无多大区别,养殖技术含量也不高。
  花骨鱼虽然好吃,但作为养殖对象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生长太慢,它的性成熟年龄要达到4年才能性成熟产卵。从养殖效益的角度分析,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条件,而只能作为其它鱼类养殖模式的配养鱼,并且其配养比例也不能过高。
  以后我市引进养殖的鱼类基本上都是本土驯化养殖的鱼类,如青鱼、长吻鮠、翘嘴红鲌、长春鳊等,这些本土鱼类养殖大都取得了不俗的养殖效益,并且不管其养殖规模大小均适合养殖,引进驯化养殖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是很大的。
  因为上述鱼类均为本土鱼类,养殖方式与其它常规鱼类没有太多差别,这里仅简单介绍其与其它常规鱼类的养殖差别。
  先说翘嘴红鲌,翘嘴红鲌是属于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
  其生长迅速,野生的翘嘴红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翘嘴红鲌经过驯养后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并且较耐水体低氧环境,是可以规模化养殖而且还可获得高产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照例来说应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有时候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翘嘴红鲌可以规模化养殖而且可以比较容易获得高产后,结果大家一哄而上养殖该鱼,造成短期市场供大于求,加上高密度养殖的翘嘴红鲌摄食配合饲料后由于生长速度太快,肉质太嫩品质不佳的原因,几年后消费者对该鱼越来越不认可,价格直线下降,有时甚至它的售价与普通常规鱼类不相上下,而用于投喂它的配合饲料由于需要高蛋白质含量而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它的养殖成本明显高于其它常规鱼类,因而逐渐失去养殖优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该鱼养殖面积减少市场货源少,价格较高的时候其养殖效益还是很高的,因为该鱼目前亩产超千斤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养殖翘嘴红鲌的风险主要是取决于市场因素,当市场售价回升时,翘嘴红鲌还是一个不错的养殖品种。
  从2000年后开始,我市开始了以青鱼为主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
  青鱼亦称黑鲩、螺蛳青。硬骨鱼纲,鲤科。分类地位与草鱼十分接近。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蛳、蚌、虾和水生昆虫。个体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达70kg。肉味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青鱼的食性是以螺蛳为主的肉食性鱼类,因而影响到了它的养殖范围,使它限制在很小的养殖范围内——即有螺蛳来源的很狭小的地域范围内。但人工配合饲料制造技术的突破使该鱼的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
  说实在的用配合饲料养殖该青鱼与养殖草鱼等其它常规鱼养殖没有太多的差别。其微小的差异只在于主养青鱼要求池塘的放养模式中青鱼要占到总产量的70%以上,另外搭配放养20%左右的白鲢花鲢,少量放养其它优质的底层鱼类,如花骨鱼、银鲫等。在这种养殖模式下,优质青鱼的亩产可轻松的超过500千克。
  这个主养青鱼池塘的模式养殖单产在本地区是与主养草鱼或其它混养模式的单产水平差异是不大的,养殖成本也与草鱼差别不大,其养殖和管理方式也与主养草鱼或与其它混养鱼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只要使用青鱼专用配合饲料养殖就可以了。
  但在我市青鱼的售价正常情况下要比草鱼高50%以上,在吴水市周边甚至要超一倍以上。所以在与草鱼养殖同等管理水平下,其养殖效益要高许多,一般来说主养青鱼养得好的话亩效益超万元根本不是问题。
  2004年我市开始引进养殖长春鳊。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长春鳊是何方神圣。
  常见的鳊鱼有三种:即三角鲂、团头鲂、长春鳊。
  团头鲂是长江中游湖泊中的一种大型鱼种。也称武昌鱼。它身体侧扁,头部很小,呈圆形。团头鲂成长快,最大可达3千克。是目前在我国池塘养殖的三种鳊鱼中养殖最普遍的一种鳊鱼,是养殖面积最大,最容易养殖的鱼类之一。
  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苦草、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是它的主要食物。
  三角鲂是我国江河湖泊中较大型的经济鱼种之一。三角鲂为杂食性鱼类,虽然它以水生植物为主食,但也吃水生昆虫、小鱼、虾和软体动物等,并且通过摄食动物性饵料,能明显加快它的生长速度。
  三角鲂体形大肉厚、骨刺比较少、肉质嫩滑,为淡水鱼类中比较优质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三角鲂躯体宽大,最大可达5千克,它的身体和头部,都近于三角形,故名三角鲂。
  长春鳊体侧扁,呈菱形,身体长的比团头鲂狭长,体型比团头鲂和三角鲂扁,看起来就象长江野生品种。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草食性,生长较慢,常见体重为500克左右,最重可达2千克。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可作为饲养对象。
  在这三种常见的鳊鱼品种中,相比较而言,肉质口味以团头鲂的品质最差些,三角鲂、和长春鳊的肉质都较好,但以长春鳊最容易饲养。
  因为三角鲂虽然也可以以喂素食如青草作为主要食物养殖,但如果喂它的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高的话,它的生长速度就明显变慢,而如果要提高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话,那它的饲养成本就会偏高,但在我们这里三角鲂的售价比团头鲂高不了多少的前提下,它与团头鲂养殖相比较没有什么市场竞争优势。而同样肉质优良的长春鳊,由于可以全部投喂与团头鲂同等质量的配合饲料,它的饲料成本就明显比三角鲂偏低得多,因而具有养殖优势。另外养殖长春鳊最大的优势之处在于它体型狭长且偏扁,使很多消费者误以为该鱼是长江野生品种而优先购买,市场售价在我们这里通常要超团头鲂的一倍左右。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长吻鮠的驯化养殖情况。
  长吻鮠肉质与口味是与"长江三鲜"相当接近的的名贵优质鱼类。
  关于"长江三鲜",一般是指鱽鱼、河鲀、鲥鱼,还有的版本认为因河鲀毒性厉害,将"长江三鲜"改为鱽鱼、鲥鱼、长吻鮠,虽然该说法不一定靠谱,但足可见它在长江优质鱼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长吻鮠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且鱼膘肥厚,可加工成珍贵的鱼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长吻鮠作为滋补的水产品,在封建社会还是朝廷贡品。
  长吻鮠属肉食性底层鱼类,喜夜晚捕食。在天然水体,长吻鮠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饵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食性驯化后可完全摄食人工饲料。因而具备开展规模化养殖的条件。
  现在在长江优质名贵鱼类"长江三鲜"中,目前只有河鲀养殖达到了规模化商品化的开发价值,但它需要的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廉价的热源供应。而长吻鮠养殖就简单多了,普通池塘就能养殖,而且冬天在我们这里能正常越冬,因而更能开展群众性的普遍养殖,造福更多的普通百姓。
  当然长吻鮠养殖相对于其它普通养殖鱼类来说,它的技术要求明显高多了,要不目前该鱼养殖的范围还是很小的。
  目前同样是人工养殖的河鲀和长吻鮠,只要管理得当,长吻鮠的品质足够好,长吻鮠的单价甚至比同等池塘养殖的河鲀鱼高,但它因为不需要建设昂贵的越冬设施和大量的加热费用,所以它的养殖成本要比河鲀鱼低得多,因而养殖长吻鮠更能获得高效。
  在我市有一个养殖户养的长吻鮠由于产量高、品质好、售价高,亩效益超过了3万元。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长吻鮠成鱼养殖技术。
  放养池塘淤泥少,单口面积4-6亩、水深1.5米以上,水质清新,塘中放养一些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适合长吻鮠喜暗避光的特点。池塘靠近长江边上,要求各池能单独进排水,进水水源直接或间接来自长江水,每口塘配备3千瓦叶轮增氧机一台。
  主养长吻鮠池每亩投放100-250克规格的鱼种800尾,并适当搭配一些白鲢花鲢以净化水质。
  投喂的饲料以鳗鱼全价配合饲料为主,经过对长吻鮠驯化后即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夏秋为鱼体重的5%~7%、冬春为鱼体重的1%~4%。
  做好水质管理,一般每星期更换三分之一的新鲜水,保持水质清爽。特别应注意的是:长吻鮠不耐水体低溶氧,当水体溶氧过低时会造成大量死亡,从而造成严重亏损,因此及时增氧特别重要。
  长吻鮠的养殖疾病较多,其防病治病方法与其它常规养殖鱼类大同小异,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了。
  养殖长吻鮠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一是投饲以夜晚为主,它与其它多数鱼类养殖的投饲时间刚好相反,这是因为长吻鮠的生活习性是喜阴怕阳,吃食是以夜晚吃食为主的;二是严防水体缺氧,一定要勤查水体溶氧情况,并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有条件的养殖户应当配备水体溶氧自动控制增氧系统,以确保养殖安全;三是因长吻鮠是无鳞鱼类,严禁使用晶体敌百虫等烈性杀虫药控制寄生虫病,否则易造成长吻鮠大批死亡;四是每10天上下使用象枯草芽孢杆菌一类的生物细菌,以调节和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同时适当多使用生物细菌改善水质后可以明显提高长吻鮠的口味和品质;五是保持较浓的水质,在颜色浓的水体中养成的长吻鮠体色偏土黄色,其外形更象野生长江长吻鮠,更能卖到好的价格。
  在2010年前后,我市也开展了长江"三鲜"中的鱽鱼和鲥鱼的引进和驯化养殖,其中鱽鱼在温室中养殖了三年以上还是没有怎么长大,再者就是在人工温室里养殖长大的鱽鱼也是口味不佳,而为了养殖成功鱽鱼所花费的费用是很大的,总体感觉价值不大,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了。
  下面说一下鲥鱼的养殖情况。
  其实所谓的鲥鱼养殖并不是养殖的我们中国的长江三鲜"中的鲥鱼,而是引进的美国鲥鱼,它们尽管外形有些相似,但体色差别较大。对于美国鲥鱼是不是和中国的长江鲥鱼同一品种,目前水产科技界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请读者鉴赏长江鲥鱼和美国鲥鱼:
  我国长江鲥鱼 美国鲥鱼
  美国鲥鱼引进后已在我市温室养殖成功,但规模很不大,且口味也不是特别佳,总体影响不大。
  养殖美国鲥鱼的主要缺点是该鱼在我国人工繁殖没有成功,如要养殖的话需每年从美国引进美国鲥鱼的受精卵,受制于人,所以不是一个适合大规模发展的养殖品种。当然该鱼在人工温室环境中养殖出来的,其品质和口味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它的价格也从上千元,逐步下降到200元左右,最差时甚至跌破100元。
  在2010年,我们引进了泥鳅养殖。
  泥鳅有诸多功效,下面逐一介绍。
  1、泥鳅的营养价值
  泥鳅可以做成许多美味的食物,鲜美的泥鳅,营养价值也很高,因富含极高的蛋白质还有极少的脂肪,因而能起到降脂降压的作用,所以作为美味佳品的泥鳅非常适宜大众朋友食用,有人评价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还有"水中人参"都是说的泥鳅,最关键的是这种美味又保健的食物,价格上还非常便宜。
  2、泥鳅的功效
  补中益气:据有关人员对泥鳅做的研究发现,泥鳅当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因而食用泥鳅有补中益气 的作用,是一种大补之物,建议平时脾虚体虚、乏力及一些身体消瘦的朋友可以多食。
  补肾助阳:男性朋友对泥鳅可以壮阳这一点是非常熟悉了,因为泥鳅当中有大量的赖氨酸,所以对于男人的精子有非常好的助益,起到加强精子质量和数量的作用,备孕男人可多食。
  醒酒护肝:大家知道喝酒伤身伤肝,那么这些平时爱喝酒,喝酒比较多的朋友就可以选择吃一些泥鳅,能起到降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还能快速醒酒,此外泥鳅同样可以起到改善贫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泥鳅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当天气闷热或其它原因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
  由于泥鳅具有特殊的肠壁辅助呼吸功能,理论上泥鳅可在水体氧气含量接近于零的水体正常生活生长,其养殖密度不受限制。有的地方泥鳅的池塘亩产达到6-8吨就是有力的证明,不过这种养殖方式多数是暂养型的。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人工养殖时全部摄食配合饲料。
  我市2010年开展的泥鳅养殖是属于正常的池塘养殖类型,一般当年春季亩放5-6厘米左右苗种250-300千克,养殖至年终亩产成鳅800-1000千克。由于泥鳅价格较高,约在每千克50元上下,亩效益可轻松超过8000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过后来由于什么原因,消费者逐渐不喜欢食用泥鳅而导致市场销量迅速下降,我市在养殖泥鳅3年后停止了养殖。
  在2011年,我们这里还驯化养殖了本地优质鱼类黄颡鱼。
  黄颡鱼是鮠科鱼类分布最广的一种,与同属鮠科鱼类的长江优质鱼长吻鮠的分类地位十分接近。
  我国南北各大水系的江河、湖泊、水库中均有一定的黄颡鱼资源,为常见鱼类,野生黄颡鱼除西南和西北地区较为少见外,几乎遍布各地水域。
  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河道缓流和湖泊、水库等静水的淤泥水域或水草丛生的腐殖质底层,常群聚于坑洼处,怕光,白天晴朗时不活动,傍晚和夜间非常活跃,常出没于近岸线水域。
  黄颡鱼适应能力非常强,不仅耐低氧,而且耐污染,对水温的变化宽度强于一般鱼类。
  黄颡鱼的食性广,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由于黄颡鱼与长吻鮠的分类地位十分接近,同属鮠科鱼类,在本地属中高档鱼类,富含蛋白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味道鲜美可口,黄颡鱼炖蛋在本地可是一道农家的传统名菜哦,同时清蒸和红烧鱼的味道都是很不错的。
  黄颡鱼有调节渗透压、利尿消肿,提高免疫力、通乳生乳、调低血压、化痰止咳、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等诸多功能,其售价一直居高不下,有较好的养殖前途。
  由于受黄颡鱼天然食性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的限制,早期黄颡鱼的规模化养殖一直开展不起来,以后随着人工繁殖和配合饲料制造技术的突破黄颡鱼的规模化高产高效养殖成为可能,于是在2011年开始在我市开始了黄颡鱼规模化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试验。
  应该说黄颡鱼在养殖技术上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因为黄颡鱼属广温性鱼类,杂食性,耐低溶氧,病害少,是一个比较容易获得高产高效的养殖品种。
  但黄颡鱼仅在我们这里养殖1-2年后就淡出了本地水产养殖业,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经过作者调查和分析,主要问题也有二个方面:即养殖模式不合理和市场风险。
  先说黄颡鱼的养殖模式方面的问题。
  因为黄颡鱼属中高档鱼类,市场售价较高,加上人工繁殖和配合饲料技术的全面突破,苗种价格便宜,池塘又配备增氧机,所以养殖户为了偏面追求养殖效益而采取高密度投放苗种以获得养殖高产。
  于是黄颡鱼养殖户在放养苗种时拼命加大黄颡鱼苗种的放养量,少放或甚至不放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白鲢和花鲢。最后结果是黄颡鱼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产生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夏天黄颡鱼养殖池塘中的蓝藻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厚厚的地毯似的。水质败坏导致病害增多,黄颡鱼的品质差,消费者不欢迎。
  在市场风险方面,由于黄颡鱼的放养密度高达每亩2-3万尾,虽然养殖亩产达到1吨以上,但黄颡鱼单个重量仅在平均50克左右,加上品质差、口感不好,售价一路创新低,最后其价格甚至与其它常规鱼不相上下。
  但由于黄颡鱼是与长吻鮠一样的鮠科鱼类,自身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所以用于投喂黄颡鱼的配合饲料势必也要相应提高蛋白质含量,这样它的生产成本就要相应的比常规鱼增加较大的幅度,再加上苗种放养量巨大,苗种成本大量增加,当价格大幅下降后,它的养殖效益甚至还不及常规鱼养殖,最后淡出本地水产养殖业和市场是必然结果。
  当然如果黄颡鱼养殖模式通过适当改进后,该鱼还是有发展前途的。例: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增大养成规格,合理搭配放养白鲢花鲢净化水质以提高品质和改善口味,笔者认为黄颡鱼养殖还是有较好的发展前途的。
  最富有戏剧性和失败率最高的新品引进驯化品种非黄鳝莫属。
  黄鳝也属于土著鱼类。生活在热带及暖温带地方,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
  黄鳝喜钻洞穴居,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处,以便它将头伸出呼吸空气,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气。
  黄鳝为食凶猛性肉鱼类,多在夜间出外摄食,能捕食各种小动物,如昆虫及其幼虫,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鱼。黄鳝之摄食多属啜吸方式,每当感触到有小动物在其口边,即张口啜吸。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不仅被当作名菜用来款待客人,近年来活运出口,畅销国外,更有冰冻鳝鱼远销美洲等地。黄鳝一年四季均产,但以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国内外对黄鳝大量消费需求和高价格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到黄鳝养殖的行列中,但是,等等……
  从我个人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在所有引进或驯养的水产养殖新品中,黄鳝养殖的失败率是最高的,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成功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呢目前我国水产界还没有突破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使得黄鳝目前还不具备开展规模化养殖的条件。
  那我们就抛开黄鳝规模化养殖的前提,谈一谈黄鳝的小规模养殖情况,那应该是可以的,且有很多的人养殖的吧,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恭喜你答对了。
  由于受黄鳝高价的利益驱动,小规模养殖黄鳝的农户确实不少,可问题是黄鳝的小规模养殖直到今天也基本上没有多少养殖成功的例子。
  想必大家一定想不通,在自然界,野外到处都可以抓到黄鳝,怎么人工养殖就不行了呢?
  我想读者一定很想知道个中缘由。
  造成黄鳝养殖基本上没有成功案例的原因其实主要问题出在黄鳝的生活习性上:首先黄鳝用于游泳的鳍条严重退化,因此它在自然环境中游泳能力很弱,平时基本上都躲在洞穴中,吃食方式则是靠突袭游过洞穴的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黄鳝在自然界中主要生活在以水稻田为主的浅水水域中。当然也有极少的大的黄鳝生活在深水水域中,那它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这个问题就要涉及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密度和水中的氧气含量问题了。
  一般读者可能不了解水体中是含有少量的氧气的,但它的氧气是属于溶解在水体中的,含量极小,平时各种鱼、虾、蟹及其它各种水生动物就是靠水体中溶解的极少量的氧气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
  在水体温度和水体溶氧关系方面有个极其自相矛盾的难题: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温度是呈反比的,即温度越高,水体中溶解的氧气越少,而温度高时正是黄鳝新陈代谢最旺盛生长最快需要氧气最多的时候,在黄鳝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黄鳝的呼吸的氧气得不到满足时,就只能将头探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而在低温时水体中氧气含量高,有时甚至接近水体溶解的饱和状态,而这时黄鳝已基本停止生长,甚至处于休眠状态,基本不需要呼吸多少氧气,有时甚至接近于停止呼吸的状态,所以在冬季水体中含氧量的多少跟黄鳝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在自然界的天然水体中,由于生活的各种鱼、虾、蟹及其它各种水生动物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氧足够维持它们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需要了。那么我们开展黄鳝的人工养殖为了获得较高的养殖利润,肯定要进行高密度养殖,水体中的氧气肯定供不上那么多的水生动物呼吸需求。
  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就是那么多水生动物要么缺氧死亡,要么想办法寻找外来氧气维持生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矛盾的话,就没有那么多的水产养殖户因为开展高产养鱼出现缺氧死鱼的情况了。而这黄鳝就是能依靠外来氧气维持生命的鱼类,但它有个前提,就是必须不时将头探出水面呼吸氧气。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上面介绍了黄鳝由于鳍条严重退化,是不善于游泳的水生动物,但是不善于游泳就不等于它不能游泳。回答肯定是能的,但每次游泳要消耗相当大的体力,偶尔少量探头呼吸氧气还无所谓,但如果经常探头呼吸的话,就会使它的体力变得越来越弱,最后甚至虚弱到达到死亡的程度,这方面我市曾经有一单位不听我们劝告将黄鳝养殖在水深约70厘米水体中导致失败的实例。
  那么在每平方米养殖近10千克黄鳝的高密度的水体中,让黄鳝不探头呼吸氧气成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把高密度养殖的黄鳝在深水中养殖的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鉴于考虑黄鳝呼吸因素的原因,所以经过水产科技工作者和黄鳝养殖专业户的探索和无数次的实践,现目前大家一致认同的看法是黄鳝养殖池的水深不宜超过30厘米。这时问题又来了……
  据相关资料介绍。黄鳝为温带性鱼类,生存范围为0~40℃,适宜黄鳝生长的水温为15-30℃,最适黄鳝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此时黄鳝摄食活动能力强,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低于15℃时,黄鳝吃食量明显下降,10℃以下时,则停止摄食,并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而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持续超过30℃以上时,黄鳝行动反应迟钝,摄食停止,长时间高温或低温甚至引发黄鳝死亡。同时黄鳝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主呼吸器官鳃已很退化,它在水中依靠鳃的呼吸能力很弱,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它的呼吸主要依靠口腔粘膜吞入空气进行呼吸为主。这就造成了平原地区黄鳝养殖的二难选择,如养殖池建得过深,在夏天黄鳝呼吸时,需从池底下频繁将头探出水面吞入空气进行口腔粘膜呼吸,从而使黄鳝消耗过多的体力导致体质变弱甚至死亡,所以在平原地区黄鳝池不能建得过深。
  而在黄鳝养殖池水深一般不能超过30厘米的前提下,在我们长江流域,冬天不是特别冷的年份冻死黄鳝的可能性倒是不大,因为那个时候黄鳝会全部钻入泥土中越冬。夏天就麻烦了……
  在夏天高温季节在水里插过水稻秧苗的人都有体会,夏天在气温35℃以上,当你的脚踏入浅水的稻田中时,你会感到你的小腿皮肤就象烧熟了一般,如果气温进一步上升到37℃、38℃甚至40℃以上呢,你想这个水温会有多高呢,并且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中,黄鳝是无法钻入泥土中休眠的,因为在高温时由于新陈代谢的旺盛,黄鳝是不可能不进行呼吸的,在这个水体中生活的黄鳝能活命吗?
  当然开展黄鳝人工养殖还有一个困难的问题是,黄鳝在天然环境中只吃小鱼小虾等动物性活饵料,基本不吃人工饲料,而且也没有什么办法完全驯化使它全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功例子。所以黄鳝人工养殖失败的原因之中,饲料的不过关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问题。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黄鳝养殖的困难,那么黄鳝就真的养不成了?回答是否定的。
  就目前全国黄鳝养殖的情况看,能养殖黄鳝成功的,有二个方面的养殖模式还是可以的:
  一个是将黄鳝养在大水面水体的网箱中,使网箱底离水面30厘米左右,在网箱中种上水花生或水葫芦遮阴,因为在大水面中水温相对稳定,这样既能保证黄鳝的养殖水温不至于过高,在水深不超过30厘米的水花生中又能保证黄鳝的正常呼吸栖息和隐蔽的需要;
  第二个养殖黄鳝成功的模式是将黄鳝养在有稳定自然流水的浅池塘中,并确保在黄鳝养殖期间有高于20℃低于30℃水不停的流过养殖黄鳝的浅水池塘。由于黄鳝养殖水体的水在不停的流动,这样既可保证黄鳝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充足的溶氧,又能保证黄鳝养殖水体温度不至于出现大的变化。不过这种养殖模式基本上限制在有长流水的泉水或山上有落差的山泉水附近;
  至于第三种池塘养殖黄鳝的模式,其成功率实在是微乎其微,说它不足1‰甚至还算是相当客气的了,但凡事总有例外的。
  下面请读者先看2张池塘养殖黄鳝的实拍照片再听下回分解:
  对了,这上面这就是我市黄鳝池塘养殖的现场实拍照片。这说明我市的池塘养殖黄鳝是全国相当多池塘养殖黄鳝中极少数极少数养殖成功的例子,并且最高单产超7千克/平方米。
  而这个养殖户就是我们江港市新宏镇的汪振华,他在2007年前后池塘养殖黄鳝经验曾被央视七套《科技苑》中拍成专题片介绍,那时在他手下曾有2个水产大学生常年跟在他身边学习池塘养殖黄鳝技术。
  那么,汪振华的池塘养殖黄鳝到底有那些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因这不是专门的技术类文章,现只作简单介绍之:
  一是采用了双层遮阳措施。在黄鳝养殖池水深严格控制必须保持浅水养殖的前提下,那么有效的保温措施就是只能采用人工措施控制水温。汪振华创造性地采用了上面葡萄架遮阴、下层种植水葫芦遮阴的双层遮阴方法。通过双层遮阴的方法确保了夏季黄鳝养殖池在炎热的高温下不致出现水温过高的的现象。同时水葫芦的快速生长还能有效吸收黄鳝养殖水体的因投饵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水葫芦的根部并能为黄鳝提供栖息隐蔽的场所。
  二是活饵料培养与驯化投饲。黄鳝在自然界中只吃活食或新鲜的动物性饵料,经过人工驯化后也不能完全吃人工配合饲料,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黄鳝养殖的难度。
  汪振华采用了三个办法解决黄鳝的人工饵料来源:一是利用畜禽有机肥料培养蛆虫;二是将部分有机肥料和黄鳝养殖池中过多的水葫芦埋在葡萄根附近,既作葡萄的有机肥料,又可以培养蚯蚓;三是收购小杂鱼。
  他的具体驯食办法是这样的:刚开始对黄鳝驯食时以蝇蛆、蚯蚓、小杂鱼为主,以后在动物性饵料中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的比重,最后保持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的比例为3:1。
  其它技术措施包括调节水质、防治病害等就不谈了。
  上面大体介绍了我市从开始引进水产养殖新品以来的成败得失情况,以供水产养殖专业户和水产养殖工作者参考。使有计划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的水产养殖专业户在发展相关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和驯养时少走弯路、少受损失。这是作者的初衷。
  总的来说,水产优质新品的引进及驯化养殖使我市的鱼类养殖趋势是愈来愈旺的,但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的甚至造成了养殖户较大的损失。笔者这里作一下小结。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一是引进外来品种要考虑本地养殖环境是否适合该品种养殖,是否符合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养殖需要保温的鱼类,建设养殖保温设施和供热费用是否承受得起经济成本,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二是本地品种驯化养殖要考虑该品种是否是属于优质品种,消费者是否喜食,价格是否高于常规鱼,养殖难易程度,是否容易夺得高产;三是要充分熟悉新引进养殖品种的生物学习性,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养殖成功。
  上面二节介绍了我市鱼类养殖从无到有、从有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高效的发展过程。在这些发展过程中有的养殖户获得了很高的养殖效益,有的造成了很大的亏损,我个人认为对其他水产养殖户应该是具有具有较重要参考借鉴的价值。
  接着重点介绍在各种鱼类养殖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以供水产养鱼户借鉴。
  让我们从几个辛酸的故事开场,以便让水产养殖户了解到忽视某些养殖细节会给水产养殖带来多大损失。
  有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写本段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水产养殖户特别是水产养殖新手在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避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在5月份,前几天气温突然一下子升得很高,有一天天气突然开始闷热起来了,次日上午正好有大雾。那个时候由于天气总体温度还不高,第二天早晨杨乘镇的水产养殖专业户吴建华按照往常的习惯懒洋洋的起床,到9:00前后同村突然有人告诉他,说你养的鱼出现大量死亡。他一听马上到池边一看傻眼了,只见一口12亩左右的鱼池中死亡的鱼已超千斤。他以为有人毒鱼马上报案了,同时联系上当时副业公司管水产生产的人,副业公司的人马上将这一消息通知了我们水产技术部门。
  我们到现场经过观察以后从专业的角度认为这种情况属于水体缺氧死鱼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当时死的鱼以鳊鱼为主,白鲢次之,而草鱼、鲫鱼、鲤鱼则基本没有见到死鱼,凭我们所掌握的相关养殖鱼类耐氧情况及各品种鱼的死亡顺序分析,鳊鱼耐低溶氧情况最差,白鲢次之,以后耐氧情况稍好的鱼类依次分别是草鱼、青鱼,鲫鱼、鲤鱼耐氧能力最高。
  通过分析鱼的耐氧情况后,再结合水质分析,确认水体含氧量已低于0.5毫克/升,已达到鳊鱼、白鲢死亡临界点。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鱼类经过冬天越冬后,由于冬天鱼类长期生活在温度较低溶氧较高的水体中,较长时间适应了低温高溶氧的环境,对突然出现的高温水体溶氧断崖式降低的突发情况还没有适应的结果。以后随着气温的进一步升高,鱼类会对水体缺氧情况逐渐适应,鱼对缺氧的忍耐能力会逐步提升后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所以鱼类越冬后第一次出现的严重缺氧的情况一定要特别小心,当春末温度突然升高并伴有低气压时有增氧机的养殖户一定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没有增氧机的需及时加水或冲水增氧,没有上述二个条件的养殖户可使用过氧化钙、双氧水等化学增氧剂增氧。
  2008年夏天,已经连续多日37-38℃的高温让已经累得要半死的江塍镇的水产养殖户支桂林喘不过气来了,在7月中下旬某一日的傍晚突然下了一场大的雷阵雨使晚上的气温一下子降下来了。哇,好开心啊,今天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本来在高温季节人就睡不好、吃不好,加上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管理养鱼就感觉相当筋疲力尽,这一夜支桂林睡得相当舒服。可是到天明一早起床一看鱼池就傻眼了……
  只见一口近20亩的池塘中浮上来了满满的一层死鱼。据初步估算,这一次共计死鱼约5吨,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钱,这还不包括当时沉在水底的死鱼和对鱼池进行消毒所需要的药物和人工等费用,以及这些鱼到年底的增值部分。总之,惨了……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还要从物理学的知识去解释。
  大家应该知道,水体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作用,上层的水温要高于下层水温,这个夏天在池塘游泳过的人都有体会的,按照水的比重特性,水以4℃时的比重最大,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水的密度即比重都会变小。这样在夏天的时候上层水的水温肯定会高于底层水,所以上层水的比重要低于下层水,这种水体上轻下重的格局使夏天高温季节上下层水的分布趋于相对稳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发生上下对流。
  具有水产养殖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水产养殖水体中有浮游植物,它是白鲢的主要食物来源;但它又是水体溶解氧气的最主要来源,浮游植物与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有着相同的功能——即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功能。
  据水产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水体中鱼类呼吸及有机物分解所需氧气来源的90%上下。
  在夏天由于太阳光强烈的光合作用,养殖水体表层水中氧气含量甚至超过水体溶解氧气能力的极限而产生过饱和的现象。而夏天由于水体温度上高下低不对流的稳定状态,水体上层的高溶氧一般很难进入到水体的下层而使下层水体呈现严重的缺氧状态。
  淋过大雨的人都知道,雨水是很冷的,夏天很热的时候如果突然淋上一次大雨的话,人很容易生病。那么这个很冷的雨水大量进入养殖池塘后它能使鱼池水体的表面水温迅速降下来。当雨停止后,上层的冷的雨水就会往下沉,那么下层相对热的池塘底层热水就会自动补充上来而使鱼池水体中的水产生上下对流,把下层缺氧的水带到上层来而使整个养鱼池水体产生严重的缺氧,从而造成大批死鱼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广大水产养殖户如果遇到高温季节傍晚突然下大雨的话,一定不能放松警惕,应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如有增氧机的话应开启增氧机整夜增氧。
  又是持续多日的夏天高温天气,同是江塍镇的刘国良发现养鱼池塘水体的的水质严重变坏了。原因是高温季节因鱼的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投饲,大量的饲料碎屑和鱼类的排泄物进入高温水体中很快分解从而使养鱼水体的水迅速腐败变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凭刘国良的养鱼经验,该给鱼池换水了。是的,该换水了……
  说干就干,刘国良从傍晚开始往鱼池中加水,到次日凌晨2:00左右结束,这下终于放心睡觉了……
  刘国良下半夜安心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一看,吓傻了,一口近40亩的鱼池水面上浮了整整的一层死鱼,据初步测算直接损失金额不下于10万元。他直接在池边放声大哭……
  第二天一早,等有关单位上班以后刘国良直接找到江港市环保局,投诉说:昨天夜里由于加了外面河里的污水使他养殖的鱼损失了多少……多少……,要求市环保局处理。
  现在的机关真的是很好,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特别强。环保局接到投诉后马上派出局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直接到养殖基地检测水质。可问题来了,经过认真仔细的水质分析后,最后发现水质一切都正常。因为他们不懂水产养殖技术,解释不出具体原因。咋办呢……
  第二天上班后一早到刘国良水产养殖基地的可不止环保局一家哦。因为涉及到水产养殖的事情,我们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也接到了相关的通知,要求我们查清原因,帮助处理该事件。
  经过我们水产技术人员的观察,该养殖场死的鱼也是按鳊鱼、白鲢、草鱼、鲫鱼的顺序死亡的,应该符合缺氧死鱼的情况。并且经过我们水体溶氧快速检测仪的检测,当时约9:00左右水体溶氧仅在0.4毫克/升左右,符合缺氧死鱼的标准。
  我们将上述情况及时告知了该镇农业公司的领导,经商量,为了避免刺激到刘国良,暂时对外瞒报死鱼真相。
  后来因为刘国良养鱼的损失实在太惨重了,作为一个农民个体养殖户,这个损失实在有点承受不起,再说他又整天到有关部门投诉要求赔偿。农业公司领导在告知他事实真相后,再三关照他不要对外声张的情况下,在年终的支农基金中给他补助了5万元钱了事。
  照例说,刘国良的做法没什么错啊,水体水质变坏加水或换水应该都是对的,并且大多数水产养殖户也都是这样做的,可为什么就出问题了呢?
  其实刘国良其它地方都没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错就错在他不该在夜里的时候加水。
  在很多水产养殖户的映象中,夏天白天的时候,水体表层的水太烫了,如果在白天的时候加水的话,怕太烫的水对养殖鱼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就选择在夜间加水,认为这样对鱼类来说比较安全。
  殊不知,有时候人们的良好愿望与人们期望的现实结果往往是相反的。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这个方面你只要看一下上面支桂林的例子就明白了。
  支桂林的养鱼池的缺氧是由于下雨造成夏天原本稳定的水体分层现象被大的雨水强行打破造成的;而刘国良养鱼水体的缺氧则是夏天原本稳定的水体分层现象被他夜里加水强行打破造成的,对照一下,二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死鱼的例子与刘国良养鱼水体的缺氧死鱼的情况也是相似的。
  这个养鱼户也是一个高产养鱼户,他在夏天高温季节,这一天上半夜特别闷热,他的养鱼池因为配备有增氧机,所以晚上21:00左右开始就开启了增氧机增氧。开到下半夜1:00以后,他感觉天气已经凉爽了,就关掉了增氧机,开始安心地睡觉了……
  可想,其后果和刘国良死鱼的情况对照一下就行了。
  其实他死鱼的原因和刘国良半夜加水死鱼的原因是一样的,即人为打破了养鱼池水体的分层现象,因为在下半夜没有太阳光光合作用补充水体氧气,从而导致了全池缺氧,同样造成了大量的死鱼。
  问题关键是夜里增氧没错,错就错在不该在下半夜停机,而应该把增氧机开到第二天早晨日出以后才能停机。
  鉴于很多水产养殖户出现象刘国良类似的情况发生,所以后来我在给其他水产养殖户的培训讲课中,一再特别强调鱼池或虾蟹养殖池加水一定要在当天太阳最旺的10:00-15:00之间进行。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15:00前加水结束后,虽然经过加水打破水体分层现象后会使水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造成部分时间水体缺氧现象,但夏天因为白昼时间较长,从15:00-19:00这段时间强阳光的光合作用增氧,水体溶氧会迅速增加,并且会重新形成水体的新的稳定的分层现象,从而不会造成水体缺氧。
  如果水产养殖户夜里开启增氧机增氧的,则下半夜一定记住不能停机,否则会造成鱼池的严重缺氧而导致鱼出现大批的死亡现象,给水产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第二天上午如果阴天、有雾或气压低的话应再继续多开一会增氧机,最好至日出后再关机。
  不要说我们的养鱼池因为追求高产而容易造成缺氧死鱼现象,有时候就是野外河沟中低密度生长的鱼也会出现缺氧死鱼的现象。
  有一次,我们接到江钢镇打来的电话,说是他们那儿一条用于泄洪排灌的河道在早秋的上午,出现大量死鱼,他们当地人以为是水体环境污染造成的死鱼。
  我们到现场一看,死鱼确实不少,水面上浮了不少死的野杂鱼和少部分家鱼,还有部分鱼还在缺氧"浮头"(作者注:浮头是水产业常用的术语,表现为水体缺氧时鱼浮在水的表面呑吸空气)。但一想不对啊,这不是人工养鱼的河道,水中只有很少量的鱼类,怎么会出现缺氧死鱼呢。
  经过现场对水体溶氧的测定,当时水体中的氧气确实很少,基本上接近于零含量。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天上午是大雾天气,因为当时虽然是在立秋之后,但天气还是比较热,而水体中有较多的树叶和杂草等物,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加上当时水稻田用水量不大,使河沟中的水较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而有机质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虽然该水体中鱼的密度较低,但还是出现了缺氧死鱼现象。
  高温季节出现缺氧死鱼现象大家可能比较接受,冬天死鱼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2010年离农历年关前没几天了,我们突然接到乐兆镇一水产养殖户李正明打来的电话:说是他养殖的鱼出现大批死亡。我们马上赶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
  情况是:李正明正在年终干池捕鱼,由于捕鱼需要抽干水,当水抽至70厘米左右深时,突然下了比较大的雪,加上气温特别冷,河面被冰封冻起来了,而且在冰的上面又被盖了一层厚厚的雪。
  后来天气放晴几天后,他敲开了冰准备继续捕鱼,结果发现鱼池中剩余的约500千克多鱼全部死了。
  刚开始李正明也认为这是有人对他有仇,用毒药把鱼毒死的,他本来计划报警的,可转念一想还是先请水产技术部门看一下再说吧,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们到达看了死鱼的现场后,说实在的这种问题我们也是第一次碰到,不管怎么说,先测量一下水体溶氧再说,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结果水体溶氧接近于零。
  后来我们通过认真观察现场情况,听取养殖户汇报后,我们认真地排查了原因。
  原来该养殖户不但养鱼,还在鱼池边上养了好几百只鸭子,这些鸭子平时有不少时间生活在水中,大量的鸭子吃喝拉撤后的排泄物很多进入了养鱼水体中,超越了水体的净化能力,使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抽水后水体严重缩水,水面冰封,加上厚厚的积雪遮挡阳光,使水体中既没有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又没有太阳光光合作用补充水体氧气,水体中经过多日有机物的分解和鱼的呼吸消耗氧气,从而使小水体中严重缺氧,最后导致了池中积存的鱼类全军覆没。这个教训不能不说不深刻。
  上面几个大量死鱼的事件都还可以说是意外事件造成的,当然其实也是水产养殖户不懂水产养殖知识或者是粗心造成的。下面再给大家介绍的死鱼事件则绝对是水产养殖户由于不了解鱼类的生物学习性错误操作造成的。
  从1987年开始,杨乘镇鱼种场换了一个新的场长,新场长赵大度。
  这个赵大度为了便于人工操作方面的方便,对鱼种场用于繁殖鱼苗的亲本母鱼采取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将原来青鱼、草鱼、白鲢、花鲢亲本母鱼从原有的混养模式改为每个品种分开的单养模式。
  这种亲本母鱼的单养模式对鱼苗人工繁殖时拉网捕捞母本亲鱼操作起来确实方便多了,可问题来了……
  结果单养白鲢、花鲢的池塘因为白鲢、花鲢不断摄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这二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均需要消耗吸收水体中大量的肥料,从而使水体变得越来越瘦。为了维持白鲢、花鲢的生长需要,就要不断的对水体施肥和泼洒豆浆,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金钱。
  而单养草鱼或青鱼的池塘由于这二种鱼摄食大量的食物后,排出的粪便使水体快速变肥。由于这些肥料的大量累积,水体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最严重时浮在水面的蓝藻就象涂了一层油漆,水体出现严重的腥臭。
  那么有没有办法减少或消除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那当然有。
  目前消除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最有效的办法只能靠大量换水,可问题是当时作为该鱼种场用来进水的河水来源受到化肥厂污染物——氨的严重污染而不能用。
  当时,我作为技术人员曾经给该养殖场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可能那时人微言轻的原因,养殖场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几年后由于水体污染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使这养殖场关门了事。可惜了……
  秦卫生,浙湖省人氏,在我们江港市和阳镇承包水面80亩,其中有一口22亩的鱼池,以主养青鱼为主,并且进行的是亩产在1500千克左右的高产养殖。在2010年的夏天高温季节,突然发现鱼集体不肯吃食,并有气无力的浮在水面上,眼看该池鱼就要全军覆没,并且经过常规药物治疗也不见丝毫效果。他搞不懂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于是通过农业公司向我们反映上述情况。
  我们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到现场后立即取鱼池养殖水体的水进行水质分析。
  通过水质分析,加上现场观察到的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结果有点出人意外。
  先从该青鱼养殖池的外观分析。经现场观察,只见该青鱼养殖池水面漂浮了很多脏物和部分死鱼,水质变黑发臭,在水体下风处有一股极重的鱼腥臭味。
  水质分析结果是:水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严重超标,其水质已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的污染程度。这种水质不要说鱼不能在其中生存,就是人在池边上多闻一会也会感到头昏、恶心。
  那么造成该池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在我们这个地方,花白鲢特别是白鲢没有多少人喜欢吃,因而售价不高。养殖户认为多放以青鱼为主的优质鱼类可以卖到更高的鱼价,可以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白鲢则是能少放就少放,能不放就不放。结果可想而知:高比例的以青鱼为主的吃食鱼吃因吃食产生的残饵和大量的粪便排泄物,这些排泄物由于水体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转化成营养物质,这些水体营养物质由于没有足够的花白鲢利用消耗,使水体越来越肥,而如果要想给池塘换水吧,结果外面是一条水流静止的小河,污水排不出去,新鲜水进不来,最后养鱼水体水质因有机污染物超越极限而使鱼池水体自身不能自净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河鲀养殖户,他把河鲀养在露天池塘里。他同样认为白鲢不值什么钱,当然也可能是不完全了解花白鲢净化水质的能力,结果整个池塘全部放养河鲀。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8月份高温季节的时候,水体中出现大量的蓝藻颗粒,水体已经开始出现累积性的富营养化状态,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则水体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时,则有可能造成全部河鲀死亡。有一次我们下乡对养鱼水质例行检测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告知了该养殖户,后通过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上面不重视花白鲢混养的事情上面说到的广东老板回来养河鲀的事例中也同样发生过。
  话说因为河鲀价格比较高,而花白鲢才值多少钱一斤,所以池塘中也放养的基本都是河鲀鱼,情况同上一个河鲀养殖户情况差不多,也是忽视放养价钱相对便宜的花白鲢的结果。当然这一次他听从我们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后没有造成损失,但冬天在河鲀越冬时因没放花白鲢和越冬棚的保温达不到要求的问题还是失败了,不过这是另一码事了。
  综上所述,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不注重鱼类合理混养的情况会造成养殖的很大损失,有时甚至会造成全军覆没的惨状。那怎样放养才算是合理的混养模式呢?
  关于鱼类混养合理与否,也就是鱼类各品种之间的合理比例问题,主要取决于饲料投喂的品种。
  在80年代初期,我市刚开始养鱼投喂的饲料是以青草为主,由于草鱼对青草的摄食量特别大,对水体的污染程度特别严重,所以那时白鲢、花鲢的放养比例要占到整个池塘鱼总产的40%左右。并且由于喂草对水体污染严重,所以鱼的亩产也显得较低,当时要是鱼的亩产超600千克就算很好了。
  在80年代中后期的种草养鱼和80年代初的割草养鱼基本情况差不多,只是种草后减少了劳动力的割草负担,人均养殖面积增加了1倍多,单个人的年收入比割草养鱼增加了1倍以上,甚至达2倍。
  2000年后,由于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配合饲料由于营养成份全面,加上超微粉碎、熟化处理、在水中散失少,吸收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对水体污染显著减少,所以这时白鲢、花鲢的混养比例根据美国大豆协会的标准减少到鱼总产量的20%。白鲢、花鲢放养比例的减少,则意味着其它优质鱼类的比例得以提高,从而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配合饲料养鱼对水体污染的极大减轻,可使养鱼产量进一步提高成为现实。
  种草和割草养鱼亩产达750千克已经是很高了,而配合饲料养鱼亩产1500千克已不是难事,超2000千克也是可以的。当然前提是配备增氧设施,不让鱼缺氧就行了。
网站目录投稿: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