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这样对比中美两国的法官:中国法官往往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上来的年轻人,而且大多没有律师经历;而美国的法官则个个七八十岁的老古董,年轻时候处理过不计其数的案子。突然有一个年龄不小的妇女反驳我:有的人20来岁就可以博士毕业,就可以有很深的阅历……我只是呵呵一笑,不想跟她再作任何辩论,只是突然想起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半生不死"地活着。 记得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致内容是:幼稚的孩子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结果母亲说"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然后作者告诉了我们母亲的爱是慈爱,父亲的爱是严爱。其实现在看来,文中的父亲和母亲都不是对孩子的诗的内容的客观性评价,他们都是走了极端:"精彩极了"的确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但是长期的结果只能是骄傲自大;"糟糕透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但是冷水浇多了,难免感冒,自卑也就在所难免了。说到底,如此父母的教育孩子方式确实值得商榷,毕竟忽冷忽热不该是生活的常态,极端化的结果往往是受不了刺激,导致神经失常,变态可能也会与此相关。 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的概率有多大,我不清楚,反正我活了这么多年也是有幸见过一次,只不过是树桩换成了横躺的水泥电杆,而且是在晚上,我早上发现的时候已经被飞禽吃得只剩下少许的肉和骨架了。我并不想证明守株就一定待不到兔,只是想说:兔子太多,树桩更多,你守得过来吗?这就好似你买彩票,除非你把所有的排列组合都买了,否则就还是有机会不中奖,然而倘若你真那样做了,花掉的钱肯定是比奖金要多得多的,真有这样的人?那一定是脑袋被驴给踢了。 一个人如果坐公交没有给老人让座,大家就会说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一个人如果扶了跌倒的老太太,大家就会说他是一个道德好的人;一个人如果随地吐了一口痰,大家就会说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一个人如果每个月向壹基金捐款10元,大家就会说他是一个道德好的人……可是,如果以上所有事项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其实这也并不矛盾,那么,这个人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呢?小孩子经常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可是如果大人们也是如此,那就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有的时候会做好事,有的时候也会做坏事,做的事情也是对人有好有坏,即使是监狱里边的杀人犯,也有很多对父母很好。用法律上的解释就是:你所憎恨的是犯罪行为,而不是犯人。 回过头来,看看生活中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是极端制造者亦或者是被极端者呢?古人说"名师出高徒",很多人就会立刻反驳"名师未必出高徒",并且举出孔子弟子三千,高徒不过72人,而且我们耳熟能详的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提出了"名师的师傅是谁呢"无趣的话题。最让我无解的是有人拿出了"时间就是金钱"和"视金钱如粪土",进而推导出了"时间就是粪土",如此可笑。就连"吸烟有害健康"也能够被拿来调侃:林彪只抽烟不喝酒活了63岁,周恩来只喝酒不抽烟活了73岁,毛泽东又喝酒又抽烟活了83岁,邓小平又喝酒又抽烟又打牌活了93岁,张学良又喝酒又抽烟又打牌又有小老婆活了103岁,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没有女朋友专做好人好事的雷锋活了23岁! 我们经常说"其实很多话都不是绝对的",可是有人说你说的这句话本身也不是绝对的?我只能呵呵罢了,正所谓"吹毛求疵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能够找到瑕疵",那么你那么喜欢极端,为何不去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