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路径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自主一合作一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法和学法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力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中职语文是德育教育的一块主阵地,本文分析提出,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应采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进而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新课改 中职语文 德育
  中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劳动者,良好的品德是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素质之一。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展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任务。
  怎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适应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改变单调乏味、枯燥的德育方法,是每位中职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新课改下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自主一合作一探究"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的所有先进理念。
  "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合作探究"就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语文课堂上,教師要积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并亲身感悟、体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正确的结论中主动获得道德体验。
  如教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因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中职学生对爱情既好奇又陌生,笔者这一课采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去感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促使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人》导入新课,再播放Flash课件,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学生感受到爱情的氛围,既做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为情境教学法。
  其次,笔者将学生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出示自学提示:一是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二是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敞开胸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可以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此处又采用了谈话法。
  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总结出:女诗人舒婷表达了一种建立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双方能够同甘共苦,既尊重对方存在,又具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爱情观。
  最后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申出问题"我们听了木棉对橡树的表白,那么橡树听了之后想怎么回答呢?"借橡树的口表达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全课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为主,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多角度渗透女性应该独立自主,追求独立平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在选择及运用教学方法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应满足学生求新、求乐、求自主的心理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品德教育素材
  蕴含课改理念的课改语文教材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加强文化素养的课程资源,而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
  因此,新课改后教育专家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不完全依赖、拘泥于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或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需要,对教材里蕴藏的德育内容进行补充、替换、增加等,使之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
  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大纲、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德育的要求,并充分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德育目标。课文中哪些字、词、句、段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语文教学还要体现大语文观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书、网络、各种媒体节目中去收集德育信息,并进行信息的筛选。让学生吸收更多教材以外的德育知识,确保在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最后,教师还要了解学生。了解中职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哪些需要提高,把学生在品德方面需要提高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和相关课文德育内容组合在一起,哪篇课文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品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所体现。
  要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渗透德育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学者崇高品质的文章。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要突出强调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特殊贡献及他们自身崇高美好的品质,这样的语文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邓稼先》一课时,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在受列强欺辱处于危难之时,邓稼先同志临危受命,担负起研制核武器的重任。
  我国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一颗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中国人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挺直了腰板。于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一颗第二代核武器氢弹。
  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科研成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因邓稼先同志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通过笔者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邓稼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创设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形成真实的道德认知。忽视中职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就失去了对中职学生的人文关怀,间接地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教育理论,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因素情境化、现实化。
  教师相应采用"体验、感悟"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从而实现道德目标的内化,发展中职生的道德能力。
  如在講授《包身工》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已经感受到打杂的没人性,但这种感受只停留在表面。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打杂的残忍、狠毒,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请学生表演打杂的,亲自体验毒打"芦柴棒"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抓、摔、夺、泼"四个关键字来表现打杂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在表演后立刻感悟到打杂的凶狠、恶毒、没人性的嘴脸,深深同情"芦柴棒"的遭遇,可怜、心疼这些生活在旧社会被欺压、被虐待、被摧残的花一样的少年。
  同时,学生瞬间体悟到今天生活的幸福、美好,升起对幸福生活珍惜的情感,也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情感。
  中职教育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的课程设置空间较大,学生比较放松,自由空间相对要多一些,这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创设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实现道德目标的内化。
  如语文教研室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题为"弘扬中华美德——学会感恩"的演讲比赛。比赛中,学生们尽情用语言表达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事无巨细的爱,学生通过挖掘父母爱他们的点滴小事,认识到父母的唠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是父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不再烦父母的唠叨,而是要善待父母的唠叨,享受父母的关心。
  教师在此次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为了给自己创设一个美好的前途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作为儿女要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最后再畅想一下未来我们怎样孝顺父母,如何让父母舒心、惬意地安度晚年。这次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德育内化。
  同时,利用语文活动进行环保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都是最佳的途径。
  四、小结
  总之,语文是汇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门学科,课堂中有大量可以运用的德育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既能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又能学会做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网站目录投稿: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