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宋词中的女性头饰


  一、宋词中的女性头饰
  (一)钗
  钗类头饰在宋词中出现最多。对于"钗"的描写,以动物形钗数量为首,亦有少量植物花卉形钗;动物形钗中又以"凤钗"与"燕钗"出现最多。
  1.动物形钗
  (1)凤钗
  以凤鸟作为钗首,宋词中多见吟咏。赵长卿《醉蓬莱》词中"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仡戏"[1]一句极写凤钗之生动可爱。从出土实物来看,宋代出土发钗中装饰有凤纹的实物数量不少,但少见立体造型者。济南老城区卫巷遗址宋代窖藏出土金凤钗一件,钗首锤揲作凤鸟状,凤翅高高翘起,作振翅高飞之势,鸟冠处有镶嵌宝石的凹槽,惜出土时已不存[2](图一)。"金莲步、轻摇彩凤儿,翩翩作戏"[3],此件凤钗制作精巧玲珑,佩戴时大概正是此种摇曳之姿。
  从宋人绘画与宋代墓葬壁画中,大致可见女性簪戴金钗之姿。河南济源宋代壁画墓北壁宴饮图中一侍女便簪一支凤簪钗[4]。宋代佚名《搜山图卷》中,女子簪戴凤钗,凤首细腻生动(图二[5])。以上种种,大约可见宋代凤钗簪戴之流行。
  ⑵燕钗[6]
  總体上看,宋词中对于燕钗的描写甚至多于凤钗,材质以玉为多。"每见韶娘梳鬓好,钗燕傍云飞"[7],钗燕隐约现于发中,黑发如云,玉钗为燕,色彩对比之强烈,亦映照自然之景象。
  (3)鸾钗
  相比于凤钗与燕钗,鸾钗在宋词中出现的次数较少,而具有鸾鸟形象的宋代头饰在考古发现中亦出土不多。江苏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中出土两件镂刻有鸾鸟纹饰的银簪,金花银针,花为二半球合成,其上镂刻莲花瓣、鸾鸟;下饰十朵花,花间镂刻叶子相衬[8]。此类纹饰到元代时依然可见。
  (4)其他动物形钗
  除上述三种钗外,宋词中描写其他动物形钗的词句均比较少见。周邦彦《丑奴儿》词"粉蝶多情,飞上钗头住"[9]句是对蝴蝶钗的描写。唐宋时期的女性发钗,蝴蝶大多不会作为独立的纹饰出现,但蝴蝶形的装饰物却有发现。福州北郊南宋墓出土的三层漆奁中放置有一对连环银蝶,应为女性装饰品[10]。以蝴蝶作为头饰纹样在后世广为流传,湖南株洲丫江桥元代窖藏出土一件金步摇,环绕折枝牡丹的一对蝴蝶、两只鸿雁均以薄金片錾凿打制成形[11](图三),其形制正应"钗头蝴蝶"的描写。
  与蝴蝶相似,各类草虫装饰的发钗亦受词人们的偏爱。张元干《浣溪沙》词有"翡翠钗头缀玉虫"[12]句。有宋一代的金银钗并未见以草虫作为主体造型的实物,但草虫题材可见于其他头饰。湖北省蕲春县罗州城村出土25件首饰冠花,其中便有蜻蜓、蜜蜂等造型[13]。可以想象,此类头饰佩戴时宛如一幅春夏小景,别有动人之处。
  2.植物形钗
  除了各类动物形发钗,宋词中亦有少量描写植物形钗的词句。李石《长相思》"钗头双荡枝"[14]即为其中代表。荔枝作为头饰的装饰题材,其灵感大约来自于宋代院画花卉蔬果小品。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宋代罕见以荔枝为装饰题材的头饰。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罗州城遗址宋代窖藏出土荔枝形金耳环一对,两丛叶相叠,下坠两颗荔枝,玲珑可爱[15](图四)。
  与荔枝相似,石榴、瓜果等题材在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在女性头饰中。湖北蕲春漕河镇罗州城遗址宋代窖藏出土龙凤瓜果形金钗一件,云朵形钗首上装饰有南瓜、荔枝、桃子等瓜果,并间以花叶纹饰[16](图五)。此件金钗装饰瓜果种类繁多,并巧妙与龙凤纹饰相结合,不仅是瓜果纹饰的奇思巧用,更是宋代高超的金银制造水平的集中体现。
  (二)簪
  与钦相比,簪类头饰在宋词中出现的数量较少。"凤簪斜倚,笑傲东风"[17]—句,虽是描绘兰花迎风之姿,却可见宋代凤簪之佩戴。江苏涟水妙通塔宋代地宫中出土金凤簪一件,簪首为凤首形,曲颈昂首,头顶花冠,嗦下有系孔。凤首后和颈部装饰羽翎,尾部残缺[18](图六)。据其嗦下系孔推断,此件凤簪原应有坠饰,可以想象其完整之时亦应有玲珑之态。
  除此之外,晁补之《消息》一词中"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19]之句以笋比簪,既写簪之形,亦写玉之色。宋代玉制发簪的出土并非罕见,上海福泉山宋墓出土白玉簪1件,簪体成圆柱形,顶端平头,头部为圆锥体[20]。宋代玉簪实物以白玉簪为多,大多为素面。以笋喻之,正突出玉簪水润清新之色。
  宋人四季簪花成俗,以花卉为装饰亦为宋代头饰之特色。湖北蕲春罗州城遗址宋代窖藏出土的金簪,簪首饰有菊花纹伞盖,并錾刻镂空小朵梅花[21](图七);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一件银鎏金步摇,以细银丝或铜丝做成螺旋式枝条系于扁条形簪首上,另一端为四叶片四花朵[22](图八)。花叶相衬,正有鲜嫩活泼之态。
  (三)钿
  相较于簪、钗类的头饰,花钿小巧而精致,造型更加多变。"宝钗摇动坠金钿"[23]、"云鬟翠钿浮动"[24]、"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25]……词人之描写,足见花钿之纷繁富丽。浙江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3件以银片制成的银花,为荷花或菊花形。根据其伴出物,此组银花应为用于供献的女性首饰;湖北蕲春宋代窖藏出的25件金花,单件造型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等,各单件焊结联成各组金花[26]。考虑到花钿簪戴时的灵活性,此组金花亦可能用作花钿。
  多件小型花钿连续焊接而成的长条形头饰,亦称为"钿"。此种形制宋时已有出现,到明代则成为妇女头面的组成部分。宋代佚名所绘《盥手观花图》中,女子所戴长条形头饰正可看作此类花钿之实例。浙江永嘉宋代银器窖藏中出土此类头饰3件,花钿连接簪脚成为钿形簪,上托镂空细花弧形带状横枝,嵌15朵葵、菊花,以细珠纹为外缘轮廓线[27](图九)。以花为形,焊珠成边框,正面簪戴于发髻之下,正似多件小型花钿连续佩戴。二者渊源,由此可见。
  (四)梳与篦
  梳篦于宋人,不仅仅是梳妆工具,亦可作为头饰进行簪戴。宋代词人笔下的梳篦材质丰富:"碧玉篦扶坠髻云"[28]、"垒金梳子双耍"[29]、"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30]。已有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宋人在梳篦上体现出的精巧心思。江西彭泽宋墓中曾出土银梳1件,呈半圆形[31],以镂刻手法装饰有双狮戏球纹及缠枝花纹,制作精巧细腻[32](图十);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银质梳篦一对,梳背镂刻有精细纹饰,下方连接扁状簪脚[33](图十一),既有梳篦之形,又具簪之佩戴方式。除了一体式的梳篦,宋人也使用栉背与梳体分离的梳篦。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金丝栉背一件,两面以金丝组成卷草奁梅花图案,背部有七个金圈,为镶嵌珍珠所用。此件金丝栉背使用吹焊法制作,两面图案用细密的金丝组成,其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34]。
  二、宋代头饰的"依时簪戴"
  宋人重时序,这一点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之相应,宋代女性头饰的佩戴处处体现着"依时簪戴"的特点。赵长卿《夜行船》"拂掠新妆,时宜头面,绣草冠儿小"[35]—句正道出此种习俗。
  (一)冬春之交
  宋人所重元宵与立春均在冬春之交。元宵佳节,宋代女性以佩戴闹蛾、雪柳、玉梅等饰物为俗。曾觌《点绛唇》"闹蛾雪柳。人似梅花瘦"[36]—句以元夕之饰物极写女性之美。关于闹蛾的簪戴,宋代《大傩图轴》中可见详细描绘。舞蹈的傩人帽上有刻画细致的闹蛾形象,可簪鬓边,可装饰于巾帽之上。画中亦有鬓边插戴折枝梅花者,或与"玉梅"相应(图十二)。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出土金质饰片6件,其中一件形状为近似蝴蝶的昆虫。根据其出土位置来看,此组饰片连缀于巾帽之上而作闹蛾之用似也不无可能[37]。
  立春时节,以佩戴幡胜、彩燕为俗,并用金箔剪出"宜春"字样贴在彩燕、幡胜之上。以春幡缀于钗头之俗,大约始于晚唐五代[38],到宋代依旧风行不衰。毛滂《武陵春》"桃花髻暖双飞燕,金字巧宜春"[39]句正写此类簪戴。宋代幡胜实物,分别见于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和江苏宜兴法藏寺塔基的两件。前者银质,剪纸式镂刻,长约20厘米,錾刻"宜春大吉"四字[40]。与幡胜相比,彩燕似乎是更具春日气息的饰物。毛滂《武陵春》有"插帽殷罗金缕细,燕燕早随人"[41]句,鬓边彩燕随人动,大有"春从鬓底来"的意味。
  除元宵与立春之外,李清照《菩萨蛮》中"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42]句,涉及宋代的所谓"人日",亦是宋人所重之节令。此节令到宋代已有衰落之迹,唯公卿家重之。关于人胜实物,可以参考日本正仓院北仓所藏唐代人胜残件(图十三[43])。
  冬春之交,应季花卉当以梅花最具代表性。洪皓《减字木兰花》"寿阳妆样。纤手拈来簪髻上"[44]句,描绘女子以花入妆,成为最具时令特色的装饰品。
  (二)夏日
  夏日簪戴,宋人描写端午最为详尽。端午时节,宋人以佩戴艾虎、符箓为俗。史浩《卜算子》"符篆玉搔头,艾虎青丝鬓"[45]句正是对端午节俗的描写。《岁时广记》中有记载宋人之符箓:"岁时杂记:端五剪缯彩作小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名钗头符。"[46]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一件钗头挂有一方形香粉包,外有小珍珠制作的网罩的金钗[47],即为"珠囊结艾青"所记之"珠囊",亦为端午节令饰物。
  夏季,女性鲜花簪戴多样。"翠叶银丝簪茉莉"[48]句写茉莉花;"戴一枝,蒼卜花"[49]句写栀子花。除此之外,宋代女性亦会簪戴萱草祈求多子。赵长卿《夜行船》:"手捻双纨,菱花重照,带朵宜男草。"[5Q]宜男草即萱草,又有忘忧之名,将其簪于发间,满含吉祥寓意。所谓"五月釆花,八月釆根"[51],可见萱草的佩戴也应在夏日。
  (三)秋日
  即便是在自古寂寥的秋天,宋人也有专属的饰物。《东京梦华录》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52]楸叶可入药,具有消肿拔毒、排脓生肌的功效,其效正应时序。张先《菩萨蛮》"钗头秋叶玲珑翦"[53]—句就是对此节俗的描述。
  秋日簪花,种类也很丰富。"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54]之句描写以菊花为饰;"醉拍朱阑,满簪丹桂,细与姮娥说"[55]描写桂花之簪戴。除此之外,《岁时广记》亦写宋人于重阳簪戴茱萸:"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气烈色赤。争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炁,而御初寒。"[56]
  阅读宋词与宋人笔记,"依时簪戴"正是宋代女性佩戴头饰的一大特点。于不同时令连缀于钗头的饰件,折射出宋人与时节、与自然的互动,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时序的变换。宋人之情怀,透过种种节俗,件件节物,成为词人笔下如此精致的存在。
  三、关于宋词中"翘"的猜想
  除上述几类头饰外,宋代词人笔下对于"翘"的描写也比较多见。一般认为,"翘"是形如鸟尾长羽的饰物,然而已有的考古发现中未见此种形容的头饰。根据宋词中对于"翘"的描述,此类头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翘"类头饰可单件或多件组合簪戴。欧阳修《少年游》"绿云双鹑插金翘,年纪正妖娆"[57]以及毛滂《调笑》"心醉双翠翘"[58]句,可见"翘"类头饰至少可以两只成对佩戴;其次,"翘"类头饰具有轻薄纤细、玲珑精巧的特点。张元干《感皇恩》中"舞袖风前翠翘颤"[59]以及刘清夫《金菊对芙蓉》的"素弦瑶轸调新韵,颤翠翘、金簇芙蓉"[6()]句,均写女性舞蹈之时,翠翘亦会随之颤动,可见其纤细玲珑;除此之外,"翘"类头饰应有纹饰,亦或被塑造成凤鸟等动物的造型。"凭阑久,漫凝想凤翘,慵听金缕"[61],此句中的"翘"应为凤鸟造型或饰有凤纹。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唐代花树钗或与之相似的饰物较为符合"翘"的特征。花树钗为唐代新出现的一种头饰,其流行大致自中晚唐到五代十国。花树钗以银制为多,钗脚修长,于顶端并作一束;钗首为纤薄的金片银片,并镂空为剪纸式的花草及动物。到宋代,花树钗已不见。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出土银镶水晶步摇一支[62](图十四),与花树钗形制有相似之处。河南登封城南庄宋代壁画墓墓室下部西壁宴饮图中一女子端坐于椅子上,头戴花冠,所插步摇与刘沆墓出土水晶步摇形制相似,下方亦缀有流苏状饰物[63],或可为今人想象宋人笔下金翘之姿提供线索。
  宋代词人笔下极富浪漫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女性头饰,不仅展现了宋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表现出宋人积极昂扬的生活态度。这些词句所描绘的鲜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所簪戴的精巧头饰,成为流传千年的宋代风尚。
  [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780页。词后注"仡戏"为可爱之意。词人赵长卿出身赵宋宗室但惯写俗词,词中表现出浓厚的市井生活色彩。此词中包含大量端午節俗,金凤钗为"应时"佩戴,考虑到考古出土凤钗实物远非宋词中表现出的数量之多,此类描写或为词人艺术性的夸张。
  [2]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老城区卫巷遗址出土的宋代金银器窖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6期,第42页。图片出自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一),故宫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图三一四三。
  [3]汪元量:《凤鸾双舞》,《汪元量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35—236页。"彩凤儿"词后有注:"孔校:《词律补遗》无‘彩字"。孔编谓据《武林旧事》卷四,慈元殿为谢太后所居。此词当为咸淳间寿谢太后而作,此句描绘者应为表演的舞女。
  [4]赵宏、高明:《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宋代壁画墓》,《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
  [5]图片来自故官博物院官网。
  [6]词中出现多为"钗燕"、"钗头燕"、"玉燕"、"燕钗"等,《中国风俗通史》对燕钗有简单介绍:燕钗在宋代又称为"钗头燕"、"钗上燕",是一种比较轻巧的首饰,妇女戴上后显得轻盈欲飞,媚态倍增,因此颇受妇女们的青睐。[徐吉军等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48页。]
  [7]张先:《武陵春》,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月第1版,第73页。
  词后释"钗燕"为"形如燕尾的头钗",考虑到燕形钗在宋词中出现并非罕见,"傍云飞"的形容也以燕形钗更为恰当,此处注释或可商榷。
  [8]苏州博物馆、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年第12期,第34页。简报中将此两件头饰称为插花,根据其长度与纹饰,判断其应为银簪。
  [9]周邦彦著,谢永芳评注:《周邦彦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第296—297页。词后对此句有注:李白《春感》:"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可见评注者认为此句中的"蝴蝶"并非钗头装饰,而是被钗头的装饰吸引而来。
  [10]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7第7期,第12页。简报中未对此对银蝶的用途进行说明,对于其形象究竟是蝶还是蛾亦有争论。
  [11]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一),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255—256页。
  [12]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89页。
  [13]蕲春县李时珍墓文物保管所:《湖北蕲春县罗州城村发现宋代金首飾》,《考古》1987年第H期,第1051页。
  [14]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10页。
  [15]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384页。
  [16]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H月第1版,第340页。
  [17]姚述尧:《点绛唇》,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556页。
  [18]淮安市博物馆,涟水县图书馆:《江苏涟水妙通塔宋代地宫》,《文物》2008年第8期,第20—32页。图片来自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1版,图1-19 : 1。
  [19]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月第1版,第388页。
  [20]上海博物馆:《上海福泉山唐宋墓》,《考古》1986年第2期,第136页。
  [21]蕲春县李时珍墓文物保管所:《湖北蕲春县罗州城村发现宋代金首饰》,《考古》1987年第11期,第1051页。
  [2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12期,第40页。
  [23]晁补之:《绿头鸭》,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399页。
  [24]贺铸:《试周郎》,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379页。《增订注释全宋词》中对"云鬟"句有注:五代李珣《西溪子》词:"金缕翠钿浮动"[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78页]。
  [25]秦观:《满庭芳》,石海光编著:《秦观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8月第1版,第34页。本书对"珠钿"有注:嵌珠的女子头饰。
  [26]蕲春县李时珍墓文物保管所:《湖北蕲春县罗州城村发现宋代金首饰》,《考古》1987年第11期,第1051页。
  [27]金柏东、林鞍钢:《浙江永嘉发现宋代窖藏银器》,《文物》1984年第5期,第83页。图片来自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M年4月第1版,图 1-15 : 1。
  [28]张先:《定风波》,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50页。
  [29]吕胜己:《鹧鸠天》,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月第1版,第1206页。
  [30]吕胜己:《鹧鸪天》,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206页。
  [31]发掘简报中描述此件银梳为"半圆形",其造型似略有圆角。扬之水先生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中认为:"与唐代金银梳背多为半月式不同,宋元金银梳背多为虹桥式"[扬之水著:《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一),北京:故官出版社,20M年9月第1版,第260页]。根据此件银梳造型,将其定为虹桥式似更为恰当。
  [32]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年第5期,第29页。图片来自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一),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图三—一○一。
  [3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12期,图二六。
  [3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2年第3期,第29-30页。
  [35]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800页。
  [36]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27页。
  [37]王善才、陈恒树:《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1期,第24页。
  [38]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764页。
  [39]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91页。
  [40]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767页。关于静志寺的發掘可见《文物》1972年第8期《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简报,简报中并未说明幡胜的出土情况。于扬之水先生书中知此物现藏于定州博物馆。除书中所列2件外,现有宋代考古资料中未发现有幡胜实物出土。
  [4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29页。词后释此两句谓立春节俗,以贴有"宜春"字的彩燕插帽。殷罗,即剪制压胜的红綢。金缕,即彩燕上的金箔字。
  [42]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644页。
  [43]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M年4月第1版,第65页。
  [44]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卯8页。
  [45]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91页。词后释"符箓"为道教法术之一。说是天上神的文字。道教认为可以驱使鬼神、祭祷和治病。释"艾虎"为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与前句比较,虽然"小符"与"符箓"释义不同,结合吴自牧《梦粱录》中对于端午节的记述,笔者认为此两物应无明显区别,并以此句注释更为合理。"小符"与"符篆"均有一定的宗教含义,为端午时节辟邪所用,蕴含吉祥寓意。
  [46]陈元靓:《岁时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2页。
  [4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县博物馆:《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0年第9期,第10页。
  [48]张孝祥:《临江仙》,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98页。
  [49]李石:《捣练子》,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896页。
  [50]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二卷),北京:纹壶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800页。词后释"宜男":即萱草,一名忘忧,一名宜男,一名岐男。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孕妇佩之则生男,因而称之为"宜男"。(黄杰著:《宋词与民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第258页。)
  [51]李时珍著,黄志杰、胡永年编:《本草纲目类编中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183页。
  [5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55页。
  [53]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0页。
  [54]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四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I85页。
  [55]韩元吉:《念奴娇》,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9月第〗版,第966页。
  [56]陈元靓:《岁时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6 页。
  [57]谭新红编著:《欧阳修全集》,崇文书局,2014年6月第1版,第248页。
  [58]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81页。
  [59]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四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11页。此后注释称此词疑为"赵端礼堂成后逢寿辰作",结合词中"愿从今日去,身长健"等句,全词的基调较为昂扬有力。
  [60]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唐宋全词》(第七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782页。
  [6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四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31页。此词对"凤翘"有释:"妇女首饰,用以代人",此处虽以"凤翘"代人,但借此推断"凤翘"类首饰的存在应该是可行的。
  [62]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第11期,第563页。图片来自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1 版,图 1-27 : 1。
  [6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城南庄宋代壁画墓》,《文物》2005年第8期,第64页。
网站目录投稿: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