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而在日常教学中使用"问题串"这一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本文就中职会计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运用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问题串 运用 设计问题是中职会计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揭示会计本质,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问题串设计要结合实际生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并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可以说,会计是照相机,将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真实地记录下来。以前的会计学课程只是将会计经济业务与死板的会计分录进行一一对应,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即可。而在设计"问题串"时要将日常的生活学习实际和经常遇到的会计学知识相结合,为"问题串"的设置加上鲜活的生活气息易于联想和记忆。这样不仅能在日常教学中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而且在吸引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上也有极大作用,为整个课程教学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基础会计第二章节会计要素教学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首先来假设现在开一家包子铺,并设计出如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讨论:开包子铺首先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有了钱之后,需要一个固定的摊位,是租还是买;加工包子需要哪些设备和材料;卖了包子会有进账,钱是立即收到还是后期收回?这些问题可以不断延伸,引出会计要素以及相关会计科目等一系列经济交易或事项。设计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考重心和注意力引导延伸到自身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联系到这些平常经常遇到、看似面熟但又似是而非的问题,使学生在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中根据自己的想象创建一个企业。在学习全新的课程知识时,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最强的,学生的兴致也是最高的。这时候,如果教师将引入问题交给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这节课想要讲授的知识点就自然而然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 二、"问题串"设计要追求精细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讲的"问题串"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学科概念或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按照一定逻辑结构分解为若干子概念,对这些子概念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逻辑合理的问题。使用这一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带领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某一学科知识进行自我探究,这是一个由外及里、由浅入深的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因此,在进行"问题串"设计时要考虑到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量把问题设计得足够精细。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把晦涩难懂的教学重点设计成一系列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逐步递进,互为因果,使学生能沿着这一连串的精细问题逐步走向知识的高地,使学生能在问题串的逐步引导下,利用自我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实现知识结构的充实和升华。 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门课程中,其中有一节是讲"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而在这一章节中会计分录的编制又是一相当重要的知识点,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概念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抽象化、理论化的概念。"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这一会计概念涉及销售过程的核算、损益类的结转以及利润的分配顺序和分配项目等内容,项目繁杂难懂,学生初次接触,当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就是把教材从头至尾学习一遍,估计也很难有个头绪。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这一大概念进行拆解细化,列出一连串相互联系逻辑合理的问题串:哪些账户会形成利润(哪些账户导致利润增加,那些账户导致利润较少);利润形成之后,如何进行分配;分配的顺序是什么,利润有哪几种形式;"本年利润"这个科目指的是哪种利润,"利润分配"这个账户该如何运用?通过这一个层层递进、结构合理的问题串的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有了具体的目标。问题串的难度也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感、逻辑性。学生在一个个分支问题的理解中逐渐掌握了新的知识要点,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慢慢了解到损益类账户期末没有余额,应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形成利润总额;对利润进行分配,首先弥补5年内的亏损,然后交所得税之后,形成净利润,接着再提取盈余公积,最后进行股利分配。这个过程使学生根据问题串能够明白其中的核算过程。 三、"問题串"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弓导学生步步深入 在日常教学实际中,学科知识点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晦涩、抽象的专业术语,而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全面、思维延伸能力达不到、创新意识欠缺等因素,造成了教师简单直白的课堂教学往往难有效果,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很难有参与感。但是如果在讲授过程中给出具体的场景化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联想直观载体,然后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串,学生的参与感必然有极大提升。同时,将一个知识难点场景化、结构化,进而拆分为若干与之相关的子问题,学生在对这些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一个知识难点,这样课堂将是另一番风景。 比如基础会计课程中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平时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讲到这个知识点时,结合"问题串"的设计思路,笔者在进行教学之前找了一部创业电影的节选片段,电影片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5月9日,主人公秦奋开办的电线电缆制造公司开业了,这时秦奋公司的银行账户上有90万元的流动资金。 5月20日,秦奋购进制造设备5台,每台6万元。 5月25日,秦奋购进原材料铜丝,花费35万元。 5月30日,秦奋发放员工工资11万元。 6月5日,秦奋由于资金紧张向银行借款20万元。 8月12日,秦奋将生产出的电线电缆全部售出,并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共计52万元。 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串。 问题1:请对应每一个时间节点写出秦奋的电线电缆制造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同时将该公司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分别列出。 问题2:结合主人公的每一个经济行为分析其对应的会计六要素的具体金额,并结合实际思考它們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问题3:请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主人公的每一个经济行为是否影响了会计六要素之间的等式关系?如果有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对这一连串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学生逐步领会了六大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串"设计要主观开放,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往的会计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重书面、重记忆、轻思维、轻创新"的现象,教师往往对同一问题和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多次记忆,以记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开放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对某一问题深挖细作进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应适时摒弃这一传统的思维限制,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结合问题主动延伸、大胆创新,在主动探索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最后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敢于破旧立新大胆实践,将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尽量设计得开放化、发散化,可以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方式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创新、发散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都大有裨益,同时可以将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欢乐积极的氛围中上课。这对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比如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财务会计报告内容中的"财务费用"时,大家都毋庸置疑地认为是正数,但在笔者给出一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发现,有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是负数,这与常识不符。是写错了吗?还是偶然现象?带着疑问,学生们相互讨论,并陈述了他们的想法。笔者经常使用类似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不管正确与否,笔者都会给予鼓励。在学生的思考和延伸下,这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得到提炼和升华,设计的"问题串"也得到了进一步补充和延伸。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既加深了对课堂教学部分的理解,又锻炼了开创性思维。 "问题串"教学模式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研究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每一节课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运用是核心"问题串"联系着知识要点和实际运用,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学生能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将学习与应用无缝衔接,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