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学校和社会,都应充分了解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了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忽略了一个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群体——教师。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表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 1.从主观角度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主要问题表现为焦虑、疲劳、沮丧、失望、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情绪的职业倦怠心理。这主要归因于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明显不平衡而出现的一种感知。 2.从职业行为角度来,表现为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对教学应付。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予理睬,将各种负面情绪带入到课堂,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对教育工作感到厌恶,甚至失去热情。 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多重角度冲突带来心理问题 教师同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扮演参与者、协助者、心理疏導者等角色。这就使得教师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及时调整角色,这种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出现角色错位,也容易使教师感到心理上的紧张与疲劳,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多重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进行全面改革,教师面临落聘、下岗的压力,教师在超负荷地工作中始终保持神经紧绷的状态,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障碍。职业性质要求教师压抑消极情绪,但教师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3.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 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因此出现偏差。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措施 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行为的强化者,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可能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要让教师接受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仅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帮助教师度过各种心理危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讲,失望、冷漠、忧郁、焦虑、敌对强迫症、人际敏感是教师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育人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调适措施,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意保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而谈心理健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有维护和调适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从调整饮食、保证睡眠、营养均衡、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合理科学用脑等方面保证身体健康。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师身体健康保护性措施,安排长期处于高度压力下的一线教师轮换休假,使其身体得以休整后再进入工作角色,这不仅是人性化的体现,也可以保证教师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2.科学安排工作任务,防止教师产生过分疲劳感。人连续工作以后,工作效率会下降,并会产生疲劳感。教师的劳动既是脑力的劳动又是体力的劳动。若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要合理分配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的时间,保证教师备课、进修与休息的时间。教师的劳动具有特殊性,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他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个人钻研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来得越快"。因而,"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对学校真正的威胁。"要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就应该给教师较大的时间自由支配权和保证教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部门应该把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另外,完善相关制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教师具有多种合理的需要,其中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需要。多数教师并不以工资、福利作为最主要的需要,更多教师需要的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当然,也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创造的欲望;建立多方面的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4.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教师在压力面前,应采取正确的认知态度,这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前提。然后,再理智地分析压力情境,在积极控制压力情境基础上自觉调整自我认知,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要采用积极认知方式,看到事物不利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其积极有利的一面,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调节情绪,获得心理平衡。也可以把对不良情绪的关注转移到其他行为的注意上去,从而达到逐步消解不良情绪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调适必须依靠学校、教师本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