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在哪里?》是一本由[韩]申京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你在哪里?》精选点评: ●其实没有读完,因为看不下去了,看了几页就想哭,作者很聪明的用第三人称来写,看着"你"我就觉得像是问看书的人,觉得好像就是看书者自己的妈妈一样,不过我第一个想到却是姥姥,因为生下来几个月就跟着姥姥一直到三四岁,而且每次寒暑假都会跟她住上一段日子,而且姥姥对我很好,是那种没有要求的生活,让我很舒服,而且她是个非常好的人,就跟文中的妈妈一样,含辛茹苦的抚养自己的孩子和孙子们.她已经走了十三年了,可仍觉得她就在身边, ●这本书是我的朋友送给我的,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故事有点拖沓,但是慢慢的进入到情节后就真心的钻了进去,常常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联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也会常常的自责自己怎么这么忽视妈妈的感受,书中的故事平淡真实,让人回味,经常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因为读了这本书,自己对妈妈的了解更多了,对妈妈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也会当母亲,就忍不住感动起来。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感谢作者,更要感谢把这么好的国外作品介绍给我们的编辑。 ●母亲走失了,她是走失在孩子们追寻自己理想的路上。小说里寻找母亲的过程,更像是每个人寻找自我,扪心自问的过程。小说尾声,作者在圣母怜子像前的祈祷,令人感动。用另一位韩国评论家李笛的话说来说,"这是令人心痛的故事,给犹然未晚的人以大惊醒,给悔之已晚的人以大安慰。" ●前几页的读者评论里有我的一句话- - 哇哈哈。 ●2019年3月26日。整本的结构和韩剧很像,前面都觉得不错,到后面三分之一就开始觉得可以煽情。另外经常变化的人称视角和零散的时间线让它并不是那么好读,稍不留神就觉得乱了。虽然没有身受,但也能够感同的题材。是啊,无论是谁,这一生都是需要妈妈的。 ●#2013066# ●另外的名字叫 寻找母亲 ,没有一刻不流眼泪。 ●叙事手法很特别 最开始读得断断续续的 到后面就开始泪目了 看完之后想抱抱妈妈跟她说一声对不起 ●隔几页就会有个大泪点,书中人讲的是他们和妈妈的故事,而文字之外的读者想的是自己和妈妈的事! ●不知道怎么打星,只是想让我写《妈妈》 《妈妈,你在哪里?》读后感(一):妈妈,今年我带您去北京吧。 我看的是原著,也就是韩语版本。 当时我就想,翻成中文的话能不能完完全全表达出这么细腻的文字。 没想到中文版本的评价也如此的高,可见译者的翻译功夫也非同寻常。 花了4天的时间看完。 上班时的公交车上, 老公和孩子睡了之后的晚上,我都流过眼泪。 母亲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疼她的丈夫,只是为了子女而活。 母亲的付出,也成为了理所当然。 母亲还得过脑出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得过。 头痛常常伴着她,折磨她。 她还有个脾气较大的大姑子,相当于婆婆。 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是大儿媳,所以跟我奶奶一起住,奶奶没什么文化,脾气厉害,有时可以说成不讲道理。 周末时头顶着一大盆的衣服,到河边去洗。 虽然上着班,但是一早起来准备家人的饭。 家人的毛衣,毛裤都是由她来织。 我妈得过脑中风, 偏瘫,她的右手是不听使唤的。 这一点最让她懊恼, 她说,我没这个病,肯定能给你看孩子。 虽然行动不便,她每周也是坐公交车到我家来一次,给我收拾卫生。 韩语有个俗语是내리 사랑은 있어도 치 사랑은 없다. 就是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存在的, 但是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 难道人都是这样的? 还好,我妈在的时候,要满足她的愿望。 今年准备跟她一起的第二个旅行,去北京,带她看天安门。 《妈妈,你在哪里?》读后感(二):你知道最小的国家吗 第一次读申京淑的中文译本书是去年,8.25,邯郸,新华书店。兔子选了一本看起来不错的小说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和她的课外读物(她时时刻刻有课外..) 觉得作者眼熟,就买了。 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所有人都有母亲。无论他嘴上提不提,他都一定从心底爱着她。 我们看过无数个写妈妈的故事,听过好多温暖的歌,看过电视剧里电影里的镜头在哭泣,好像没几个人真的在自己的故事里上演那些会觉得很无聊的亲情戏。 可是一提到母亲啊,你想到的会是什么? 一起睡觉,吃饭争吵,教她用电脑、玩手机,一起洗衣服,……好像只有生活上的琐碎。也只有生活上的琐碎。 大多数的人妈妈都不会是什么文人政客或者学术专家,她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女人,想在工作后回家休息却又不得不被生活琐碎牵绊,没有人愿意做不喜欢的事啊。可是母亲会说,没人愿意做不喜欢的事,不做的话谁来做呢。 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吧,只是不被提及的时候就渐渐觉得这是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习惯了家里面她忙碌的身影,习惯了什么都有的生活,于是她不见了,你发现了。当时被幸福包裹着的你怎么会那般的不知好歹,踏过首尔的每一寸土地,手里的寻人启事不想放弃,从城市到乡间的每条道路,都没有她,都有过她。 曾经对她的起誓,对她的抱怨,在一时之间显得苍白无力。 去到梵蒂冈,买到蔷薇念珠想要给你。可是你还没有被找到。朝圣的心情,只想为你祈祷。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便是有你的那个小家。 每个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都会变得不一样,书里的那个母亲啊,快点回家吧。走失在首尔的你,一定能找到家。 书里的母亲在现实里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我与你的回忆那么多,不见得一一记得,只害怕记起的时候再也没有机会同你一起细说,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啊。我说不出的爱,希望你感受得到。我想做的更好,请你也要记得。 作者说,关于这本书读者想说的好像比她还多。 《妈妈,你在哪里?》读后感(三):属于妈妈的心灵广场 注册豆瓣3年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这算不上一部书评。我只是推荐年轻人来读一读这部作品。或许你会更懂你的母亲,更懂你自己的错误。当在亚马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考虑要不要买。翻了翻唯一的一条评论,一句话打动了我,我决定买下来。 -------------"我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妈妈的客人。" 我的妈妈是一名农民。善良。和蔼。 到了秋天,妈妈总是会感叹日子要忙活了。每年在这个时候,忙乱的脚步会使妈妈嘴上出现水泡,连吃饭都会感觉疼。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妈妈,去买点药,多喝水,日复一日,我们的关注也开始变淡。直到我读了这部书,我发现我犯了多么大的错误。我们的妈妈或许都一样,当她们生病时,总会告诉我们她们很好,没有什么问题,不要我们担心。可是当我们的身体稍微不舒服时,妈妈心急如焚。我们从小就写关于母亲伟大的作文。从小学的"我的母亲"到高中的"歌颂母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都开始认为,妈妈所有为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了。 前几年冬天,在清河陪嫂子的时候,我们一起去逛商城。妈妈总是紧紧跟着我,她说她害怕城市这么多的汽车,每次到红绿灯的时候,都心惊胆战。我和嫂子玩笑的说,妈妈老了。是啊,妈妈老了。在商场里,妈妈开始畏惧自动电梯。妈妈潜意识里开始惧怕自己没见过的任何新鲜事物,完全没有了农村妇女的那种大胆的心思。当我疾步匆匆的走过火树银花的城市时,母亲在守望着那个小村庄。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我们忙着自己的事情。忙于考研、忙于工作、忙于恋情。很多次妈妈打电话过来,我都会说我很忙,匆匆挂掉电话后,我可以想象到妈妈的失落。懊悔不已。 在小说中,无数次妈妈告诉孩子和丈夫,等等她。可是我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我们都过的自私。我们对妈妈的付出视而不见,连她最低的要求我们都摒弃了。妈妈走丢在我们追求梦想的路上的,是我们自己把妈妈弄丢的。 如果下次我和妈妈走在红绿灯街口,我会拉紧妈妈的手,告诉她没事有我在呢。如果下次去商场买东西,我会拉紧妈妈的手,告诉她没事有我在呢。以前高中时,有一本汪国真的诗集,读了又读,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句一直记在心里:我们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怎么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当母亲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为他们在心底筑造一个广场吧。这样妈妈走的再远我们都可以找到。 《妈妈,你在哪里?》读后感(四):《妈妈,你在哪里》:厨房里的妈妈今何在 晚高峰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能掩盖住咕咕作响饿瘪的肠胃,仿佛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这不过是城市的轰鸣和喧嚣夺走了饥饿的宣言,换做故作镇定的隐忍,他们的胃连着千里之外的故乡,母亲在氤氲的厨房里铿锵有节奏的切着脆生生的青菜,伴随着灶上一口冒着水汽,咕嘟直响的锅。"所谓家人,就是吃完饭过后,任由狼藉的餐桌放在面前也照样能自如地做其他事情的关系。" 细数一年中能有几天这样的日子,妈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从厨房里端着饭菜走出,待酒足饭饱后收拾残局。 称呼妈妈的时候,心里总是隐约相信她会永远健康,相信她的力量可以包揽所有事情。每当遭遇挫折,也相信妈妈会永远守候在电话那头。可惜下一站并非家门,从人群中挤出,呼出一口气,突然想起应该给妈妈打个电话却又无限制的推迟,反哺时代逐渐逼近,那被家务折磨得褶皱丛生、布满老茧的双手何时才能被解放?等不到一个确切的回答,她索性离家,还带走了那个她终日驻守的厨房。 "小时候,那些缸里分别盛着酱油、辣椒酱、盐和豆酱。现在,缸里都空了。"韩国作家申京淑就是车厢里的乘客之一,在忙碌的去往颠簸中竟然失去了心上的那一块妈妈给予记忆的滋味。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了她获得第五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的作品《寻找母亲》,三年后,这场看上去信心满满的寻找被流沙般的时光冲散,为了不再南辕北辙,不再为遗憾落下泪滴,《妈妈,你在哪里》便应运而生。妈妈为我们走了多少路,我们就找寻她多久,途中呼唤着她的名字,将窝藏在角落羞于吐露的爱喊得痛彻心扉。 妈妈的突然失踪,子女和丈夫捧起琐碎的生活,在娓娓道来的追忆中析出她日常的倒影:女儿反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于母亲而言,竟变成了客人",儿子耳边总想起她充满愧疚常常叨念"对不起,亨哲",丈夫回家时习惯说一句"我,回来了",却空荡荡无人回应。 当母亲失踪九个月后,女儿来到了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买到了她心念已久的蔷薇念珠,如神牵引那般走到了圣母怜子像前,这是冥冥之中的指引,曾经的她如圣母那般体会子女的痛楚,现在却如圣母怀中的孩子在蹉跎的岁月里缄默无声。 "妈妈就是厨房,厨房就是妈妈。妈妈真的喜欢厨房吗?你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对你而言,妈妈从来就是妈妈。你只是把妈妈当成妈妈,你以为妈妈天生就是做妈妈的人。"申京淑第二人称的变调,成熟的跳跃了长辈的界限,以平等的视角连接母女之间的关系。在为子女奔波的路上,她卸下了自己的属性,而他们长大,她却蹒跚而行,跟不上步伐,不得不穿越厨房无尽黑暗的隧道,剥离日复一日的劳作,在放逐中无奈的做残缺的自己…… 2013.12.20 文汇读书周报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3-12/20/content_176893.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