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做了明确要求,并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对高院校法治教育水平提出了新一轮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在载体、方法、平台、氛围等多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探析如何建立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新体系,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措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依法治国 法治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对高校创新法治教育体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应当率先垂范,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事实上,今天的大学已不得不悄悄承担起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成了青年人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之前最后一个集训营。"大学生接受什么层次的法治教育,形成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具备何种法治信仰,直接决定着中国法治化的程度。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强化工程,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梯式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法治教育中,应渗透"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一、普及法律知识,建立法制信任 法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人深的过程,从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法治行动到法治信任、法治信仰的层层递进。现阶段高校非法学专业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主阵地。"05课改"之后,一方面,对任课老师的法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从哲学到政治、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厚法学功底,否则难以融会贯通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面,也对大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将法治内化于心,在"认知、行为、观念"三个方面走向法治。在现有的资源下,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充足的法律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应发挥相关学科教育的覆盖作用。首先,应找准切入点,把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既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又培育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精神。其次,高校各个专业课程设计应该包含本行业领域内的法治课程教育,使得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了解本行业的法律法规。 二、创新法治实践教育环节,建立法治素养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法律需要到通过实践来体会和获得信任。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实践教学应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唯有实践,才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实用,才能真正体会到法治带给生活的便利,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权威,真正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 其次,应在高校设立法律实践活动的场所,这对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身I临其境的体会到法律的庄严行。除此之外,也可在校外建立法治教育學习基地。高校可与当地的公检法机关联系,定期组织学生旁听开庭审理;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使他们深刻了解违法犯罪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从而可以做到自觉遵纪守法。 三、营造法治文化校园环境,树立法治信仰 开展各种法治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对法律知识、经典案例、司法实践等有关法治教育内容的宣传,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法治的浓厚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手抄报、刊物、展示橱窗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宣扬法治思想,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开展法治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法治的真正魅力。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学习和感性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逐渐的对法律产生信任,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将法治内化于心,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服务于自身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