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民族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从教材选择、用历史的眼光来学习本课程、案例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和双语教学这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以增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族高校 国际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也就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要素流动和利益分配。国际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动力、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政策,主要介绍了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倾销等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第三部分介绍了汇率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从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依次介绍了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第四部分介绍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具体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和浮动汇率制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经济问题,能够掌握关于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把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这对于应对全球化竞争,培养应用性、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认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核心课程。依据笔者多年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国际经济学》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民族高校的民族地区生源较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本门课程难度较大。笔者在民族高校从事多年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民族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面的想法。 二、关于教材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传统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选择范围很大,随着理论的发展,各版本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国内比较经典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以人大版和高教版的教材为主。国内教材编写以传统理论为主,逻辑性强,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思维,但其理论表述往往不太接地气,比较抽象枯燥,不够生动,案例相对较少且缺乏代表性,更新再版速度慢。国际上此课程的经典教材多为克鲁格曼和萨尔瓦多撰写,这两位作者编撰的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完善,并不断的更新再版,保证了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配有充分的习题和网络教学资源,受到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国外教材的编写风格往往有些形散神不散,不注重提炼和总结,阅读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不容易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而且国外教材通常计量分析模型较多,难度较大,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虽然国内和国外教材各有优点和缺点,相比较而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民族高校学生来说,我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推荐选择克鲁格曼或萨尔瓦多编写的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的中译本,并推荐学生阅读对应的英文版教材,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当然,如果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条理清晰、融会贯通。 三、用历史的眼光来学习本课程 国际经济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虽然具备了西方经济学基础,具备了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条件,但学生还很少涉及學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对贸易和金融等知识缺乏具体的认识,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来学习贸易纯理论和模型是不现实的。任何理论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贸易理论和模型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讲解,这样就有血有肉,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对于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实现金银财富的积累,重商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针对这一历史背景,推荐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记录片,其中有两集是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这部分资料很好地契合了重商主义思想的背景。将经济史、贸易史和本课程结合起来,让这些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以历史的眼光来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重点人物的学习也是一个很好地突破口,如重商主义的托马斯·孟,绝对优势理论中的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李嘉图等,让学生搜索资料,认真去学习这些关键人物的背景、职业、思想等,让这些理论更加丰满。 四、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 许正松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较少,且效果欠佳,应该在充分案例准备、完善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和灵活运用网上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学胡静寅(2012)认为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黄家骅(2013)认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国际经济学原理,而是通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从表面上看,国际经济学侧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及模型研究,比较抽象,但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经济学的案例非常多,但要选择很好很合适的案例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一个道理、解释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我更倾向于寻找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之类的案例,让学生有切身的学习感受,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讲汇率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近两年来人民币不断贬值的事实,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民币贬值的情况,结合汇率决定理论,引导学生从物价、利率、货币数量等角度去思考,确实消化和理解汇率决定理论,且可以应用汇率决定理论去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进一步思考人民币贬值会给自己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将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现时利益相结合起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许多老师很容易陷入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针对现在教学课堂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为避免学生偷懒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引导学生提前做好下次课的案例准备,确定一个主题,在讲完下次课内容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收集的资料结合所学的理论主动讲解某一个问题,这时学生与老师的位置调换,这会促使学生准备的更充分,也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老师的点评,理解的更加透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题,老师是关键,学生主体参与覆盖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的模式更容易彰显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对所学知识记忆和理解更深刻。 五、适当运用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开始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深,对学生的国际视野要求更高,我们有必要立足于国内,放眼国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双语教学。民族高校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国际经济学课程难度又比较大,课时有限,全英文教学根本不现实,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综合成绩较好和英语水平较好的实验班,可以选择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授课,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可以选择国外教材中译本作为教材,推荐学生参看对应的英文原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中文讲授,课件的制作中,主体以中文为主,对于某些专有名词则以英文显示,强化印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学生可以在实验班的双语教学和普通班的教学之间流动,具有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