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双师型教师内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热点研究内容。然而,目前各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在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關键词:"双师型" 内涵 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而师资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高职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具有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素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模范作用。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偏重于实践教学,这一性质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应占多数。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政策层面和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观点,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势必会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梳理并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准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提供理论参考,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更好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和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特定背景主要是人们过去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差,此外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概念尚无确切的定义。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并指出工科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二是能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发工作或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两篇以上的科技论文。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是: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具备很强的技能操作水平和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师(技师)的基本素质。在实际认定过程中,往往简单地认定为是既拥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目前部分学者将"双师型"教师概括为两种:一是具备专业技术职称和其它职称的"双职称型",二是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素质型"。还有部分人对"双师型"教师有其它的理解,如"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双融合论"等。
  尽管有着不同版本的解读,但当前教育行业对"双师型"教师的一致理解是:"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如"技师(营销师、网络架构师等)+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具有进行职业教育的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指导实践能力,具备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树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具备人际交往和协调组织能力;既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又富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待遇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经费不足、待遇不高、学历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遏制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学校灵活运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兼职聘用的新举措,"双师型"队伍建设已略有成绩,但其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基于对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数量总体不足
  当今,高职院校教师增长数量远滞后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偏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为确保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指导,实践环节多采用小班或小组教学。因此,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要求更高。然而,在《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部分院校师生比超过20:1,个别院校未达到40:1,而理想的师生比是1:15。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其带来的危害是影响基本教学质量;并且无法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同时教师长期缺乏深入一线实践进修的机会。
  2.年龄趋于年轻化
  据统计,"双师型"队伍中,中青年教师约占全体教师的3/7,已成为师资群体的主力军,也是提升教学能力与质量的重点。教师年龄结构方面的失衡,主要是因为逐年扩招带来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许多高校聘用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补充师资。青年教师比重大,客观上加大了培养双师素质的难度。
  3.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在问卷调查中,高职院校本、硕、博学历教师比例失调,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科和本科学历教师超半数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明显不足。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专业骨干教师更加稀缺。
  4.培养体系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建设首先要求有一套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化体系;其次要健全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培养制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基本上仍停留在学院式、学科式建设中。
  5.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职学校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团粒结构"学科建设通常用来评价高职教师的队伍结构,它指的是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比例结构合理。除了要有学术领头人之外,其梯队成员的群集也很重要。而大多数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就站上讲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6.来源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毕业后就马上任教的,且从教后很少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有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说明教师队伍中多为理论教学型教师,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久而困难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其内涵,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其发展的途径,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网站目录投稿: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