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议的关键时期,认真剖析民办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全面贯彻就业优先的指导方针与管理目标,努力提高民办大学生就业率,是关系民生之本的大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对策与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大大提高的今天,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加剧等变化,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更易波动,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危机。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自"三农"家庭的较多,解决就业与教育公平难度较大。有必要对民办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进行研究,找出解决的对策来。 一、目前民办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据人社部透露,未来五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就业增长压力巨大。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承受力不够 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往往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产生恐慌、焦虑、烦躁。专家表示,其背后更反映出责任教育缺失等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假设我们把个人的职业素质看成是一个冰山,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这是显性的职业素质;而责任心、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就是水面下的冰山,这是隐性的职业素质。也是企业十分看重的地方。 (四)用工者之需与择业者之想有差距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有三:一是要有团队精神;二是要有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三是要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背景。现在的用人单位用工观念变了,"不追究出身,只关心实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众多企业人士认为部分大学生工作中心浮气燥,不能正视成功与失败,在择业中遇到挫折就苦闷、焦虑、失望、跳槽频繁。企业人士建议大学生要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 (五)教者所授与学者所需的反差 目前,学生与用人单位有一个反映强烈的共同点:即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少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期望毕业前能给一个自己所学专业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见习机会。 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认为当前不少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所学与所用有脱节现象。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水平、只动口不动手,无形中提高了用工单位的用工成本。 二、提高民办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与建议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议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提高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民办高职院校,要树立服务理念,首先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还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本文上述所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1.把职业素质培养放在头等位置,在学校的整个教学环节、教育环节、活动环节都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把养成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作为深化职业院校内涵改革的大事来做。党团组织要积极地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谈心、感化、激励活动,让学生不至于产生离开家庭的孤独感。 2.将职业素质培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培养职业习惯。建立学院、班主任、招生老师、家庭四为一体的德育联系网。通过多方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消除情商中的阴暗面,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引导和督促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或许会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此外,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更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3.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可通过网络、面对面交谈、短信服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可开设专门的电子信箱或QQ,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一方面学生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需要即时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很喜欢用这种"隐蔽"的方式得到帮助。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毕业季"等重要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聘请企业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在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明确就业方向,减少学生"毕业季"的迷茫。 4.充分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职业素质培训方式。相同的学习背景,相同的知识结构,最能引起模仿效应,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间的引导有时比教师的引导更能产生共鸣。 (二)全面贯彻就业优先的指导方针与管理目标 民办学院要事事、处处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以"能不能保障就业"、"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变"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并根据就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格局。 1.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结合。学校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后,即制定相应的课程和训练,将职业素质这种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转化为各种训练课程和活动。例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操作型人才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搞小专业、大学科改革,即根据高职学生就业的发展规律是先入门――熟练工――管理人员――创业或中层(个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文科专业中,将部分雷同专业课合并上,增开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讲座课,在工科专业增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讲座课。 2.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实践环节践行职业素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知识与实践的碰撞中,感悟和体验成功的职业素质带给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修正自己的误差,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奠定基础。建议从大学生一进校门开始,就要做好就业定位指导工作,大二在暑假期间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习、专业实训。与此同时还可实行弹性学制。努力创造条件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展实训,变学生身份为工作身份,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验社会对"职业人"在专业、沟通、协作、应变以及承受批评、经受挫折、蒙受委屈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 3.改革教师授课方式。成立教学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对教材进行有侧重面地选取和补充。 4.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的系统教育。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