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十二卷。明吴与弼撰。刊成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成化五年(1469年)。抚州崇仁(属江西)人。早年以扬溥为师,绝意科举,躬耕自食,以为"安贫乐道,斯为君子",讲学而弟子众多,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皆出于其门下。屡被举荐而不就,以为"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明史·吴与弼传》)所著有《康斋文集》。 该集含《日录》、奏疏、书帖、跋等五卷,诗七卷。其中《日录》一卷为其日常"学之所得",体近语录,不甚系统,章衮以之为"一人之史,皆自言己事,非若他人以己意附成说,以成说附己意"。 该书主要谈身心修养之道,即所谓"涵养道性本原",然后可以治国平天下,"故君子之心必兢兢于日用常行之间,何者为天理而当存,何者为人欲而当去。"(《励志斋记》)因而存天理去人俗便是修养的直接结果。修养在吴与弼主要是"读圣贤书","体会圣人遗言,以充实固有之仁义礼智"。这是说,人生来即有仁义礼智四方面,学习圣人之书,可让人"反求吾心",又说:"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摇动,只常常安顿在书上,庶几不为外物所胜。"(《日录》)学习则是时时刻苦、循序渐进、日累月积,"如此痛下工夫,三五年庶几可立些根本,所以向上。"(《学规》) 吴与弼以为心本来便是"莹彻昭融",是完满自足的,也即"吾心固有",本具一切。但心为气禀所拘,"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为垢无穷",因此需要通过刻苦奋励的浣洗功夫,去其尘垢。这也叫做"洗心"、"浣洗",或"磨静"。这种洗心,包括向内的敬内功夫与日常的集义功夫。敬与义原是程颐所提出的"敬义夹持",此处为吴与弼化为己用。而这又决定了功夫的内倾性,向内径求,在"思处"格物,有诗云"静坐迢迢独觉时,寸心凝敛绝邪思,聪明睿知何处出?作圣之功信在斯。"(《梦觉作》),于是"静观"就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提了出来。 吴与弼承认"外物"的存在,因而于"静中思绎其理"时,不是采取"绝物",而是采取"识物"的态度,即应对"万有不齐"之物,"详审其理以应之",通过"详审"来认识事物中的理。"齐之"是指认识万物本于一理,天下之物无不为理,而理又备于吾心。因此,经"识物"过程,心外之物就泯化于吾心,同一于吾心。既如此,吾心也可"与天地同流,往来相应"(《日录》)"从容无竞之境,游心于平澹不挠之乡"。(同上) 该书由吴泰刊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后多次重印,较通行的有明末崇祯刻本,并入《四库全书》集部。另有清康熙年间《吴先生集》,入《四库全书》。《吴康斋集》载《广理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