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调整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样也产生的不同以往的变化。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需求
  吉林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2:51.5:36.3,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预期达到10:50:40。
  一、巩固第一产业
  吉林省历来是农业大省,规划当中"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农业重大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创新推广转化机制,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资料来源:《吉林省经济发展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
  可见,吉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向着提高产业机械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产品创新率方向发展。
  截止到2012年,吉林第一产业总产量连年上升,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园参的产量产值有大幅度提高,烟草和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也有很大提高,农业机械耕种面积占80%以上,特色新型农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前沿信息的引导,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亟需新一代第一产业人才的加入。农业机械化的比例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对高技术的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多。
  二、建设新型第二产业
  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构建若干世界领先、国内龙头的产业高地,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以一汽为核心,构建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2012年吉林省工生产汽车1975559辆,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1455067辆占全省生产汽车总量的74%,而基本型轿车中排量为1升<排量≤1.6升的有855554辆,占基本型轿车的59%。
  同时,规划还提出全面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的计划,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和长白山独特生态资源,推动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依托人参、矿泉水、梅花鹿、林蛙等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抓住国家人参药食同源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人参产业全力培育"长白山人参"品牌。振兴工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程,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根据统计,2012年,吉林省总发电量为6843556万千瓦小时,发电还是以传统高耗能的煤能源为主,而风力、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效率低,所以发出的电成本高,但是随着地球资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环保节能成为吉林省工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的重要方向。
  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吉林省提出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托我省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节点城镇,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构建国内外联通、产业行业互动、第三方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产业,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的投入,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经营管理。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
  突出发展吉林特色服务业。发挥长白山品牌和鲜明的东北地理气候、民族民俗、科教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吉林特色的服务业。吉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事业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经营等10大重点产业,积极鼓励具有东北、吉林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其走向市场。但是迄今为止,吉林省的电影制片厂仍然只有1个,电影院74个,群众艺术馆14 个,文化馆63 ,群众文化事业的从业人员只有3869个,公共图书馆仅65个,这些设施和从业人员对于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文化修养,打造重要的文化名城远远不够,就业空间非常大。
  四、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情况
  目前吉林省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降低,农业大部分实行的现代化作业,然而90后的农民作为第三代代的农村生产力对原生地的认同感正在减弱,城市化的进程将这一批人吸引到城市建设中。因此,吉林省的农业劳动力仍然是以低文化低技术的第二代农民为主体,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另一方面是严重缺乏科学创新和技术革新的高水平农业技术人才。这是吉林省第一产业内部改革之窘境,人力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
  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工业产值最高的为汽车制造业,其次是化工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最低的是皮革、羽毛和制鞋业,纺织和文教、工美等轻工业产值也较低,反映了吉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和重工业为主的省份。
  第三产业是低耗能高产出的阳光行业,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一区中除第二产业在2012年生产总值高于黑龙江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低于相邻地区,而与毗邻的辽宁省相距更是甚远,第三产业发展和人力需求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1]施世义.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内涵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5) .
  [2]睦依凡.论培养"教授"[J]。上海高教研究, 1996(4) .
  [3]张建祥.努力使我校成为西北人才高地之一[N] . 陕西师大报, 2000- 04- 20.
  [4]任彦申.邓小平人才思想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 1996(3).
网站目录投稿: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