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精选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是一本由吴敬琏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精选点评: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梳理这40年所走过的路,回望我们的每一个脚印。不同的时代背景给予各个阶段复杂多样的改革目标,但唯有通向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改革之路才是真正的济世良方。
  ●波澜壮阔
  ●革史料与理论的对接。
  ●才疏学浅,看了这本书以后,获益匪浅,粗浅的了解了改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沿着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了解了改革的进程,知道了改革的目标,目前面临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也知道了高层为达成改革目标做了哪些事,也明白了很多官话政策出台背后的原因和政策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作者功底深厚,把我国跌宕起伏的改革开放之路写得清晰透彻,多读几遍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40年有点太快了,我不希望看到我国"大起大落"。
  ●中国需要敢说真话的人。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书,暂时四星,等读完科斯和厉以宁的视角再重新评分。//此书前几章所述是我不曾了解的改革开放的背景、背后的抗争、途中种种不易,对执政党和领导人的是基本正面的评价,只是有些意识形态、既得利益者和现实困难造成了改革的艰难甚至倒退,对现有问题的阐述基本上是目前最关切,也是社会舆论提得最多的。因为能明显感受到他的立场,看似合乎情理,而我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故而保留一星。
  ●非常棒。吴老先生不愧坚定的市场派。而我的观点大概还是肯定威权体制的某种作用(尽管相关的模型不好看),但是以前成就你的,未来未必会成就你。未来坚定破除市场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营造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力,修复投资的回报率,此所谓转型。希望不必走入吴先生和诺斯所说的路径锁死!
  ●革旧鼎新,需要超常的决心和深厚的知识积累,这也应当是中国新时代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
  ●这本书是吴老先生给研究生上课的资料,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内容翔实;对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的了解,大有裨益。 但是,脱离开政治去谈经济,有时是非常难以论述清楚的,至少逻辑上存在跳跃。作者应该非常清楚,但是当前环境无法说出来吧… 缺憾是文中对一些持"负面观点"(阻碍改革)的人大多没有说出其姓名,只提到了郎咸平、马宾、张维为、… 还有程恩富,哈哈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一):投机当学索罗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书评
  今天早上读了吴敬琏先生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作者讲述的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史和改革进程的起起伏伏,使我对于投机/投资产生了一点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管制带来了价格的扭曲。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哪些行业和物资由于被管制而产生了扭曲。(至于有哪些以后再说,而且我想的也不一定就对,您最好还是亲自去思考和决策。)
  正如索罗斯所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尤其要小心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他们发表的是他们想让你看到和相信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假象和谎言",房地产、股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投机/投资者必须具备主见,承受精神上的孤独,像索罗斯一样不断的思考、提出假说、验证,通过智慧获得财富。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二):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最为突出。伴随着市场的生长和发展,包括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法律和社会等层面产生了更高的现实需求,也形成推动中国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也因此,改革开放全面改变了中国。不过,怎样回顾这几十年以来的探索努力,如何理解中国增长奇迹的经验,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提出的或支持的解释显然也不一样,甚至彼此有天壤之别。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是一个重要的论断。改革开放带来了此前不具备的选择权,而即便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选择的范围、程度及其稳定性,都是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否转化为较高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以时间为序,回到改革开放前夕,从1976年起,到1978年,再一路走到当下,较为完整且全面地呈现了一幅经济改革图景。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原刊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10月27日-书情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三):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简史
  12.31--1.4
  一本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简史,体制内的人官腔味很浓,很多内容考研政治和专业课书中都有,涉及经济学的知识不多,扎实的专业课背诵让我觉得很多内容再熟悉不过。
  看着这如此反复、动荡的改革进程有点揪心,又有点苦笑不得,早期很多改革的争论就像在玩文字游戏一样,用词粘资就不行。
  看着看着脑中竟不自觉跳出这句话: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对照改革进程,还真是这样。
  改革是常态,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唯有不断改变、提升,才能应付一直都在变化的环境。
  改革要向着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前进,倒看出了经济、政治、法律三者之间关系较为紧密,相比之下感觉在中国政治的作用更直接、更大些。
  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再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补充,再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等等到现在众多耳熟能详的理论,真的是漫长经济改革进程中中国和众人艰难的探索,知不易行也难,中国在这激荡的历史中走到了2020年。
  如书中提到的,改革至今,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尖锐和急迫:大量权力寻租空间依然存在,导致腐败问题依然严重,房价居高不能下,贫富差距拉大,旧体质和旧意识形态的改革阻力,货币超发及杠杆率的局高不下等,都是当代需要面对和解答的问题。
  一本读不出太多的味道,这样的书想多看几本对照着看,下一本《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来吧!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四):曲折中前进
  中国的改革实在不易。中国的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面临的不只是技术上的苦难,还有人们的意识形态,新旧既得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中国的改革之路真的像邓小平所说,实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走,那么就迈出一小步,先探探,能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退回来再找石头。有的时候会遇到大的困难,甚至会往回走。不过,看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少数时间是退步的,而多数时间是进步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小商小贩的生产和销售开始。中央层面没有在人们的尝试初期就掐灭火苗,而是更为宽容地等等看。这样一个过程就给了人们自己去调整的机会。当思想一步步开放起来,市场一步步成长起来,政府可以变消极地观察者为积极地推动者。这样的循序渐进地过程使得改革得意逐步推进,而不至于由于巨大的变化而引起反对改革开放的势力的强烈反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似东欧的剧烈的所有权的改革,而是在保持公有制作为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同时,开放了非非公有制的市场,让这一部分非国有和非公有的力量能够逐渐生长和壮大。当非公有制有足够的力量之后,对于公有制的改造也得以进行。不至于引起由于强力斩断公有制会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
  曾经,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像是帕累托改进,几乎大多数的人都会从中受益。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社会上已经又了相当数量的既得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推进改革已经不会是帕累托改进了,特殊利益集团会倾向于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反对进行任何对于更多人更有利的改革进程。
  改革到今天,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的结果。而当今,改革又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停滞。纵观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比当今更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然而经过调整之后,中国社会能继续前进,在多年之后的总体结果还是有巨大的进步的。关于接下来的改革进程,长远看,我还是乐观的。改革什么时候会停止?不会的,改革会继续下去,这个词会成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的描述。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五):一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史来看。从来就没有什么总设计师,从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头都已经摸遍了,才走到深水区,站在深渊的边缘,回顾曾经的动荡和失败,深感不安,止步不前,嘴里喊着深化改革,身体却很诚实不再往深处走了
  经济是影响政治社会变革的看不见的手。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政治动荡。价格双轨制导致了腐败,既得利益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一直到现在都很强大。
  我们一直都是集体统治,在各种思想之中取得平衡,中庸之道。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也有政治家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取得好的结果。当然也有坏的结果,如果咖位足够,后来大家都讳莫如深,绝口不提。咖位不够,就背锅靠边吧。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经济改革的成败难以复盘,也难以提前衡量后果。决策者在改革中的决策成本是相当大的。所以保守的选择自然是对政治生命最有利的选择。船大难掉头,保守不失稳妥,但有时候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那些负责出主意的智囊们的成败对错,后期谁又能够考核评分呢?
  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之下,地方官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在上级的控制之中执行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宏观政策的官样文章之中,总是不乏各种诠释理解的角度,这些灵活变通一直在推动基层的改革。基层又用实际走形变味但行之有效的执行效果来倒逼上级的政策。
  上级一直在强调调查研究,但信息在层层传递之后被筛选了。上级看到了数据,但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
  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在缝隙中寻找成长的空间,并不是缺乏创造力,而是被体制限制了创造力。创新无所不在,无孔不入。
  数据详实,比起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吴敬琏有一个严谨学者的治学态度。林的态度就像一首红歌所唱:"XX主义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吴能够直面困局,提出不足,但对于决策失误的人物,也仅是一笔带过,并不点名。相反,对于当时仗义直言、提出积极意见的人都是直接点名。这是礼貌还是特色?
  结合历史,提出拷问。我们回顾历史,就是为了在变革之中发现危机和问题。但遗憾的是,感觉吴敬琏最后开的药方却草草收尾。是吴不知道对策吗?还是为了出版的生存欲?
网站目录投稿: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