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联系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应解决如何更好地"进头脑"的问题,我以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而"润物细无声"即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隐形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特征及运用 一、什么是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显性教育方法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具有潜隐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隐性教育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和教师主体人格的感召作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主体的参与性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 (三)教育过程的随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 (四)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五)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采用公开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目的开城市开诚公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把目的潜隐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进行,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不会感觉自己在被教育和"改造",进而在教育对象无反感和积极的参与中实现教育目的。 (六)教育方式的"非正规"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采用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进行的,如讲课、听报告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格影响等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的形式。这些"非正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等有点,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涉及范围广,效果好。 (七)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正面"灌输"的教育形式,带有强制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就会让学生有种在受训导的感觉,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讲台教育,它更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受到环境的浸润、活动的熏陶。这种无形的教育能够达到入耳、入眼、入脑的教育功效,让受教育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境界 (八)教育评价的非程序性 从一般意义上说,教育评价的本质就是对教育过程、行为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无疑也体现这一内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活动属于非程序化的,它注重于过程性评价,看似无始无终,一般不会出现"终审结果"。当然,它的实现过程远比显性教育评价过程复杂的多,在今天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更多的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看得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人对自己进行的监督、管理和"处分"的教育,同时体现全社会对这种教育的监督和褒奖,打破了过去一纸试卷定终身的局面。 二、如何才能将隐性教育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一)鼓励教师教书育人,重视发挥好教师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思想政治课和形势政治课教师直接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其个人魅力和师德师风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之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同时在教学的形式上采取多样化方式,可运用心灵陈述、心理测试、启发讨论、情景互动、行为训练、模拟指导等方式予以教学,不仅可以普及相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为自我成长型的人才。 (二)借助网络媒体,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几乎都拥有手机,每个宿舍都有电脑,而且都可以上网,大学生上网成为随处可做的事情。高校要发挥好网络媒体和手机载体的功能,适应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强制教育为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 (三)倡导参加实践活动,发挥好实践育人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高校要积极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目标融入到各级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通过实践来提升理论水平和掌握技能,在实践中无形、隐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四)深度挖掘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隐性"育人软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走向社会的重要土壤,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重要阵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隐性发挥对大学生的陶冶和熏陶功能,让他们在无意识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在育人方法上,要针对大学生的特性,在传统显性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其中,并有效结合,不断加以实践创新,从而真正提升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的坚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万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贵在"润物细无声"[N].人民日报,2004-11-26. [2]王丰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07). [3]周宏伟,谢岗."90后"大学生隐性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