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激流勇进不负芳华


  二十年前的故友再相聚,推杯换盏,大多早已功成名就,开始"安度中年"。有不甘寂寞者慨叹,这么多大佬就此退出江湖,是多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呀!餐桌上一下分出两派。洒脱派说:"‘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就该知足常乐,何必给自己找累呢?‘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八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人到中年,就该对自己好一点。"闲不住的一派则认为:"身体和革命互为本钱,人不能累死,但会郁闷死。更何况每个人都还有社会责任,如此‘安度中年未必真洒脱。"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但比道家入世的儒家和比道家出世的佛家却都主张激流勇进:儒家强调"明知不可而为之",誓做中流砥柱;佛家尊崇"不舍众生,乘愿再来"。"英雄到老皆归佛",但归佛之后一定是"宿将还山不论兵"吗?起底观音信仰
  在佛教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在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中,观世音菩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超过了佛陀。
  为什么民间信仰中观音的地位这么高?其实中国的传统丛林早已给出了答案。"丛林",南怀瑾先生解释为"用形象来告诉你修行的方法"。
  大多数寺庙是这样的布局:刚一进门,前面的殿供的是哼哈二将。"哼"是用鼻子呼气,"哈"是嘴巴哈气,告诉人们修行先从哼哈入手,做事也不可太较真。
  接下来是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的法器剑无鞘、琴无弦、伞无骨、龙无鳞,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人生。
  下一殿是"大肚能容、开口常笑"的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要学弥勒菩萨像,乐观积极,充满阳气。
  见佛之前要先经过韦驮菩萨。佛让韦驮菩萨站在自己对面,"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佛都是对的,告诉世人不见他人过。
  再进去的大殿叫大雄宝殿,佛称为大雄,大英雄打破这个苦的牢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众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再转过大殿,背后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以后入世,再来苦海里头救众生。中国的丛林建筑告诉我们,即使是成佛了,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还要再来苦海救度众生,这就是乘愿再来。
  在佛教诸位菩萨中,观世音还独具变化的神通,他能随时变成各种不同的人物。观世音菩萨法力无边,可以忽男忽女,忽老忽少,忽而狰狞可怖,忽而又美丽可亲。众生当以何身得度,观世间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佛教将观音描写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佛经上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便可解脱。这就不难理解,观音得到民间如此崇信,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观音的神力在于解脱现世苦难,而不是引导人们去超凡脱俗,修行成佛。其次,观音寻声救苦,方法简便,无需繁琐的教义和长久的修行。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俗语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信仰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是相互交叉的,佛教文化很多情况是以民间的信仰存留于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思想一样,宗教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我们在这里只谈佛教文化中暗藏的生命哲理,就像我们成功避开一场灾难顺口而出的"阿弥陀佛"一样,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命血液中。功成名就者需要乘愿再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会发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乐趣;心态上知足常乐,行动上激流勇进,就避免了"有德之人未必有进取之心"的尷尬。点赞儒家圣贤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但流传这样的说法:史上六大名师,孔子只能排第三,第二名和第一名分别是鬼谷子和老子。理由是:鬼谷子门下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商鞅、李斯、甘茂、司马错、邹忌、徐福、乐毅、范雎、蔡泽等弟子,虽然鬼谷子一生隐居山林,但其门下弟子个个留名青史,拜将封侯,均是一国之栋梁,甚至可以说,战国的战争,其实就是鬼谷子徒弟之间的战争。老子的弟子则包括阳子居、崔瞿、叔山无趾、庚桑楚、南荣趎、柏矩、庄子、孔子、鬼谷子等,各个大名鼎鼎。
  为什么孔子才是万世师表?他的学生虽然不如鬼谷子和老子的学生那样赫赫有名,但他的学生数量更多,有三千多弟子,其中"贤人七十二"。做孔子的学生,门槛低很多。孔子创办了私塾,模式甚至可以复制。万世师表一定是孔子。
  不但万世师表是孔子,圣人的桂冠也只能授予孔子。钱穆先生曾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西方学者也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是智圣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论思想之深远,道圣和智圣都不在德圣之下,但在中国人眼里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两个半圣人,没有老子和慧能的份,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圣人是入世的,一定是"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更是"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佛经中记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观星悟道后,立即生了涅槃的想法。当时众天请愿,请求他弘法度生,于是有了佛陀四十九年的弘法历程。佛法有世法和出世法,出世法彻底,却"曲高和寡",很难读懂;世法接地气,但只能"方便说法"。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只是"方便说法",佛也说自己未曾说法,无法可说。做圣人必须接地气,放弃神仙的日子不过,愿到地狱度众生。虽然"八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但还要"明知人间苦,偏做苦行僧"。
  道圣老子和智圣六祖慧能比孔子更出世,但他们没有理由不为儒家圣贤点赞,两个半圣人都花落儒家,也是实至名归。激活浩然正气
  洒脱派开始反驳了:"君不见三鹿前集团的董事长田文华,本到了退休的年龄却不甘寂寞,终于在三聚氰胺事件上栽了跟头,落得个锒铛入狱,被判无期徒刑。君不见1954年出生的高俊芳,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早已名利双收,偏偏65岁的年龄闹出了长生生物疫苗案,等待她的是自由、名声、财富的沦陷……他们早已功成名就,何必以自由、健康为代价赚那些自己花也花不完的钱?"
  不错,田文华和高俊芳如果早一点回归诗酒田园,不也落个洒脱自在?但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激流勇进,而是迷失了方向,按佛家的说法是没有发对"愿",按儒家的说法是缺少"浩然正气"。
  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每一大愿都是使众生离苦得乐;普贤菩萨有十大愿,都围绕成就如来功德;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愿愿为众生;地藏菩萨的大愿则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心怀菩萨的愿力,怎么会和三聚氰胺、疫苗造假扯上瓜葛?有菩萨的愿力,怎能不得道多助?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打工者,有菩萨的愿力就会充满动力,让"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浩然之气?"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是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可见,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么可能见利忘义、晚节不保呢?
  网上流传着王健林的作息时间表,他早上四点起床,每天工作约十六小时。洒脱派会问:"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但试想一下,如果王健林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大部分时间健健身、旅旅游、喝喝茶……他愿意选择这样的人生吗?能在尚有余热的时候选择出世,是对人力资源最大的浪费。
  佛家洒脱,但佛法是"世出世法",世法和出世法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佛法,所以佛教里有佛陀更有观音菩萨;道家洒脱,但历史上的道家人物总是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世界,如老子、鬼谷子、司马徽,关键时刻对世界影响大一点,能放手时则坚决放手;儒家没那么洒脱,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充满浩然正气,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45-59岁还是中年人,正值芳华。你可以如佛家和道家那样洒脱,但一定"不舍众生"。更愿你满载浩然之气,激流勇进,不负芳华。
网站目录投稿:雅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