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一本由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积极心理学》精选点评: ●内容其实挺好的,但是因为翻译等原因,读起来比较累。本来想作为教材的,看完以后放弃了 ●比较通俗易懂 ●一本把我从对社会失望的边缘拉回来的书。很经典。 ●积极心理学于1998 ●(core PP)上完"positive psychology"課程后的延伸閱讀之一。 ●断断续续 读了好几年 呼呼 ●以前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心灵鸡汤类的书可以层出不穷的年年辈辈出现,还总是有新书出来,写的都是同样的内。虽然能明白总有年轻人、没看过的人看,然而相信从另一个广义角度来看,"差劲"的玩意儿过了那个时代总会消失吧?现在才明白,人、人呐并不需要什么新的思想,孔子也好、老子也罢、或者基督,有一个就够了,让人类运行的不是层出的新思想,而是亘古不变的那些老思想,人,需要的是一次次的提醒,就是这类书的一次次出现,一次次新的解读。想要明白什么,去读读老人们写的东西就够了,实在理解不了,再来看看年轻人的自以为是的解读。 ●有点难懂 ●2012.4.29—— 看起来很薄的书,也有40万字。 ●心灵鸡汤之科学理论版。希同说得对,有些社会科学其实就是用专有名次陌生化我们熟悉的事物,看上去就很牛逼了……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一):几十快钱可以买到40万字的书值了 几十快钱可以买到40万字的书值了,我对积极心理学很感性趣,看过国内的书后想看国外的就选了这本,看这本书可以配套哈佛的公开课幸福课就是讲积极心理学的,网上有,这个领域虽然很新,但成果荟萃,而且跟普通的心理学教科书不同,重点不是理论,而是应用,所以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二):写给正准备读的人 千万别做里面的测试和量表,因为没有答案。 书还是挺专业的,不是心灵鸡汤,不过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以为是专门教人如何变积极的,如《习得性乐观》,《思维改变生活》,读过之后发现,它的侧重点是对积极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框架的概述。从学术角度来说十分实用,对于普通读者,只能跳着读啦~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三):第七章价值读后感 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有些人努力要选择最好的(最大化者),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因而感到满意(满足者)。最大化者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选择,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却不甚满意。我自己就是典型的最大化者,往往不是很快乐,当然这两种选择都需要。但若时时是最大化者,却得不偿失。 练习:学会选择的时机和方法。找出少数令我痛苦的消费领域:饮食,逛街的地点等等,然后强迫自己在这些领域作出快速决定。让决定不可更改,并感谢自己所买到的,甚至可以写下所购买的每件商品的三个优点。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四):读来颇为晦涩,实在很难啃的一本书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艰难看完这本书,这几乎是我近期看过的最难啃的书。 书里主要是想表达: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原本以为这本书类似于常规大众的那种科普读物,或者掺杂鸡汤的通俗读物,然而事实上作者把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拆分为无数细枝,然后从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论剖析与诠释。 虽然通篇都是大白话,但大概是因为措辞风格的原因,或者是翻译的问题,哪怕书里并没有太多专业术语累加,读来依然颇为晦涩的感觉。 每一章都让我满脑子只有"实在读不下去"的怨念,抱着习惯性有始有终的态度,囫囵吞枣的不情不愿的才翻完全书,然后顿时松了一口气。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如果说每本书都有匹配不同读者的气质,那大概我和它八字不合吧。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五):无脑翻译几乎毁掉这本书 要是有零分我会给零分的。 当时就是看到一群评论说这本书翻译比《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翻译好我才挑这本的,结果,呵呵呵呵呵呵。豆瓣上的人居然没人吐槽它的翻译 先说翻译 这本书的翻译压根就不懂什么是学术翻译。 没给英文也就算了… 还随意删减(比如范式,估计翻译者不懂,翻译者就直接把整段删了)全书充斥着各种删减名词。 还符号错乱(比如没有书名号,只用双引号) 人名基本没有一个是翻译对的,都懒得百度一下,机翻都不会翻译错,比如大卫休谟成戴维德胡姆。 记着!是基本没有翻译对的。 人名错了还好,问题是还把两人名合成一个人名 合成一个人名还好,把卡尔罗杰斯当成卡尔荣格更坑了 简直无力吐槽了。 再说排版 (人名,年份)出版商懂不懂啊,敢不敢从头到尾都一种字体和粗细啊 算了,当初也就是买20块,算我瞎了眼了 以后不信当当卓越的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