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二十八式易筋经上


  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目前已知最早《易筋经》版本,是清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相传为达摩祖师作序。而实际上,《易筋经》为明代(1642)的紫凝道人所作,序言也是这位道士托名而成。综观易筋经的原理和方法,其动功多源于道家导引术,其静功则几乎完全是南宗丹法。而也就是说,易筋经虽为道家功法,却以少林之名弘扬,因此,易筋经可视为佛道融合的典范。
  在宋朝,自宋真宗开始崇信道教以后,正统道家因唐末吕纯阳之肇始,已经迈入道、佛合一,禅、道同参的正统丹道途径。紫阳真人张伯端创立了道教南宗,强调"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意思是身心都要修炼,先锻炼身体,因为好的身体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再修养性格。
  紫阳真人,又称张紫阳,著有《悟真篇》名世,与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合为正统道家千古丹经。他撮取道、佛两家修炼的宗旨与方法,倡导身心和谐及超越,"以天地为炉鼎,身心为药物,涵容性命双修";并以诗词一一叙说功夫境界的程序,一洗历来扑朔迷离的丹道修炼方法。
  易筋经的创立者紫凝道人,则是中华武术与上述丹法的传承人。这位紫凝道人来自武术之乡浙江台州,这里有名山天台一万八千丈,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这里高道辈出,葛玄、司马承祯、李白、徐灵府、冯惟良、叶藏质、张无梦等皆曾修真于此。此外,天台山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在这里,天台宗三祖慧思曾潜心修学道教的神仙方术,他说:"藉外丹力修内丹。"同时,道教南宗的大本营——桐柏宫也在这里坐落。桐柏宫的南边,就是天台紫凝山。紫凝道人正是在天台深厚的道释武文化滋养下,将道教南宗修炼方法和中华武术融合为一体,从而写下了在内可练精气神、在外强壮筋骨皮的《易筋经》,而《易筋经》的基本功法与道教南宗的丹道修持法是相同的。
  《汉武帝内传》记载,习练易筋经,"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任何的功夫,都是需要坚持来成就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一统于道。
  中医常讲"气血"而字,这各种毛病,都是那气血出了问题。说糙儿点,只要您气血充足且平衡,那您就啥毛病没有了,并且您这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样样功能良好,并且互相配合非常密切,能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王庆华老师就是活的例子,只要手往您背上一捋,就好像进化了N代的CT一样,哪儿气血淤滞了、血流少了、气虚了,哪儿气郁了、上火了、有淤血了,都看得清楚明白。还有"神"的就不说了,引用前人总结的:"气血者,人之神也"。
  【先说明几点二十八式易筋经的要领:
  1.自然呼吸;
  2.动作到位;
  3.以力引气。
  那么作为一种导引术,这些要领有何具体意思呢?
  首先,人体不同的动作,可使气有不同运行路径,这就体现了动作到位的重要性,动作不到位则气不能运行到特定的部位,也不能通过特定的经络
  其次,动过"力"这一动力,是气得以运行。
  有的功法里讲究用个人的意念,或意志力,但是意念不如用力更易操作,更易教学,稍不注意会有走偏的危险。
  以力引气的话,只需要摆好动作,稍加用力即可。只需要通过对动作的纠正使得气运行在设计好的路线里,这也再次体现了动作到位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关于自然呼吸,或者说是放松。
  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当肌肉紧张的时候,紧张的肌肉处气血就会凝聚。
  当练功时,若是在气血走行的路线上肌肉紧张,气血就会停滞在那个地方,无法继续前进。这对体内邪气外排的过程是十分无益的。
  另外,呼吸本身也是导引的一部分,通过呼吸对全身之气有一个加强运动的作用。但如果不自然呼吸,则呼吸时气的分布会有多有少,这对身体的平衡有是有害的。
  以上是分开解释的,个人练功时,以上几点是同时发生的。自然呼吸、动作到位、以力引气与放松都是要领没有轻重,更没有先后,都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这些都是现阶段的体会,若有不妥之处,可以继续研究。】
  二十八式易筋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健身功法,相传为著名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三经之一,是一种动静相兼,以动为主的祛病健身延年的气功良术。它的柔美有如太极拳,刚健则接近少林拳。由于功效突出,自古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群众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练此功法能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除却病邪,进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十八式易筋经套路精辟,功式稳健,男女老少皆可学练。只要按此功法要领循序渐进进行锻炼,即能使食欲增进,睡眠深沉,精神饱满。坚持锻炼,更能耐寒抗热,增强体质,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体质虚弱或患有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慢性病者,郊能认真锻炼,均能收到很好疗效。
  【练功注意项】
  二十八式易筋经功式较多,难度亦大,学练此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练功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而言,时间宜择每日清晨,地点则以翠柏松林或花木草丛为佳,这样不仅空气清新,亦少外界干扰。
  2.做好练功前准备。练功前不可剧烈活动,但应耐心活动腰、腿、头、颈等部位,以免练功时造成拉伤、扭伤或抻伤。不可空腹练功,功前可饮一小杯白开水。切忌饱食、醉酒或盛怒之后练功。
  3.练功时,宜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尤应排除"七惰"干扰。练功人常言:"先在心,后在身",说明安静专一、虽动犹静确系练功以求健身,疗病之先决条件。
  4.练功时,呼吸自然,切忌屏息憋气。动作要求平稳,姿势力求准确。有些动作虽一时难以做到,但只要认真刻苦,久练必见成果。书中各式前提"用力"一词,一般均指静止性用力即俗称之"便内劲"。此功法以力引气,则力发气必循经络,走脏腑,才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低,栋功时除力求姿势准确外,更应仔细体验各式中的力片气必近在及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刻苦踱炼,掌握用力方法、部位和角度,才能体验到各部位的不同感觉,收到练功的成效。
  5.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本功法优点之一在于:既可练全套路,亦可单练一式或多式。如学练时间及精力有限,不妨根据本人体质或病情,择其有关式子加以锻炼。如条件许可,亦可于练完全套后,加练有关各式。如有所需,可酌情增加次数,加大运动量。但应量力而行,逐渐增加,力避过劳,免伤身体。
  6.务必持之以恒。如欲练有成效,还须经常锻炼,不可中断。最好每日练习一次。若能每天认真刻苦练此功法,一年之后,健康情况必有显著好转,甚至体质也有根本变化。
  7.练此功法,最好不同时练其它气功,或先练此功,再练其它气功。
  【功前准备活动】
  1.转膝活动
  双手扶膝,中指和食指分别抠在内外膝眼穴上,将髌骨抠住并上提,手掌根部轻轻压在鹤顶穴上。然后下蹲,使胫骨与脚面成45度,先自左向后、右、前三面缓缓旋转膝关节八次,然后再自右向后、左、前三面缓缓旋转膝关节八次,使膝、踝、脚掌和脚趾都得到活动。髌骨应有轻松感。能防治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水肿及风湿性关节疼痛(见图1)。
  2.转腰活动
  两手叉腰,大拇指用力按在环跳穴上一寸处。以腰为轴,上带胸、背、肩,下带胯部,先自左向后、右、前,再自右向后、左、前缓缦转动各八次。用力点在环跳穴上一寸处。转动后腰间盘和腿部均有轻松舒适感。可预防腰部抻伤、拉伤或扭伤(见图2)。
  【功法】
  预备式
  1.身体直立,两脚并拢,悬顶直颈,下颚内收,松肩垂肘,松腕垂手,胸腹放松,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2,右腿向右横跨半步,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曲肘握拳,置于肋下。(见图3~4)
  第一式 马步揉球
  一、动作
  1.接预备式。两膝前屈,引体下蹲成马步,两膝与足尖成垂线,上体挺直不动。在下蹲的同时,双拳变掌,掌心向上,由两肋下用力向前平伸而出。双臂伸直,臂与肩同高,翻掌心向下。(见图5)
  2.两手掌心向后,作划水状缓缓经身体两侧划至离臀部约六寸并略高于臀之处。(见图6~7)
  3.翻掌心向上,两臂伸直,从身体两侧缓缓用力上托,如举重物。两手过头,成力托横闸式。(见图8)
  4.保持下体姿势不动(马步),腰挺直,抬头平视前方。右手翻掌,屈肘内旋至额前,与眉同高。同时,左臂划一半弧屈肘至脐位。两手掌心上下相对,如抱球状。(见图9)
  5.以腰推肩,肩推肘,肘推腕,臀部亦随腰移动。两手在胸、腹前交替变换位置,左右上下划动,两掌心亦向.上向下相互交替,如揉球状。上体向右摆动时,右臂在上,掌心向下,左臂在下,掌心向上,双臂随.上体向右摆动至右侧,随即缓缓互换位置,变为左臂在上,掌心向下,右臂在下,掌心向上。而后,上体再向左摆动,并按上述动作变换手势。如此重复四至八次。(见图10~11)
  二、要领
  1.此式力在两肩和手。出手、翻掌、后划、上托等动作应缓慢有力。气要下沉,气与力相接,不可间断。
  2.揉球时,以肩带动臂、胸、髋、膝,动作要柔和。两手劳宫穴始终相对。手心有热流感,久练手掌和手指均有针刺似的麻胀感。
  三、作用
  此式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益处。
  第二式 丁步撑掌
  一、动作
  1.接上势。左脚不动,右脚尖向内扣转90度,上体随之向左转,双脚成丁字形。右腿挺直,左腿前弓。此时,左掌在胸前齐胯处,掌心向上;右掌在胸前,与肩平齐,掌心向下。接着,两掌掌心相对,缓缓相搓而过,动作越慢越好。而后,左手带动整个手臂用力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5右手则带动整个手臂用力向后推出,掌心向后,指尖向下。两臂拉平,与肩同高。上体挺直,双目平视左手前方。两掌同时用内劲向前、后撑推四次。(见图12~13)
  2.以腰带动高和髋,使上体缓缓向右转动180度。随之,左脚尖向内扣转90度,右脚尖向外转动90度,两脚仍成丁字形。同时,两臂一边用力继续抻推,一边以肩带动时和腕关节,用力围绕身体旋转扭动,变成右掌向前,指尖朝上,左掌向后,指尖向下,两臂拉平,与肩同高,双目平视右手前方。此时,两掌用内劲同时向前、后抻推四次。(见图14)
  二、要领
  1.练此式应在撑推、拧腕、转动肩关节和腰部等动作上下功夫。
  2.撑推时,要用内劲,而且应不断用力,不可一推一松。气下沉,并随力由两肋外侧发出,经两臂至手,使手掌和指尖均有热、胀、麻感。
  3.上体向右转动180度,转至90度时即应合肩,使气往下沉。
  三、作用
  此式对于腕关节扭伤、四肢无力、上肢风湿性关节炎及上肢关节脱位等均有防治作用。
  第三式 马步搓掌
  一、动作
  1.接上式。上体左转90度,两脚尖向前。两脚与肩同宽,目平视前方。上体下蹲成骑马蹲裆式,大腿与小腿、小腿与脚面均基本成直角,两膝不过脚尖。同时,两臂外旋,向胸前合拢,掌心相对,指尖向前。(见图15)
  2.右手翻掌,变掌心向下,与膻中穴同高;左手收至肋下,与水分穴相平。左掌用力向前插出,右掌则使劲向后搂,两掌相距约六寸。当两掌上下相搓而过时,两劳官穴应相对。
  3.左臂伸直,翻掌向下,同时,右手收至右肋下,变掌心向上。如此两手往返相搓八次。(见图16~17)
  二、要领
  1.此式力从扃发,两肩前后扭动,带动臂和腰,用力前插后搂,使肩、肘和腕关节都得到活动。
  2.搓掌时,腰挺直,气沉丹田。用力时,气从丹田发出,经两肋。两肩至两臂。初练者有虫爬感,久练则有热胀感。
  三、作用
  对上述关节挫伤、扭伤及风湿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第四式 恨地无环
  一、动作
  1.接上式。两腿相并伸直,双手掌收至肋下。两手掌心相对向上往头前两侧划弧。至两臂成圆弧形时,翻掌向下,平头部时开始用力下压至胸前。两手随下压动作逐渐变掌心向外,手指向下。(见图18)
  2.双手沿两肋用力向下插,过髋后沿双腿继续下插至脚面。随双手下插,引上体下蹲成坐式,两膝不超过脚尖。腰挺直,目平视前方。(见图19)
  3.两手翻掌,手心向下。两掌由腕关节带动,在脚面向外侧划一圆弧。两手曲指成虚提物状,沿双腿外衡用力上。
  4.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继续上提至胸前。变虚拳为掌,两掌心先相对,而后向外翻转,沿两肋用力下插。如此重复四至八次。
  5.接上动作。双手收至肋下,握拳成预备式。
  二、要领
  1.两手在胸前由掌心相对变为掌心向外时,肩部自然分开。下蹲时,松腰鼓小腹,气往下沉。双手下插时,力和气从掌心发出,掌心应有热胀感。
  2.起立时,两手用力上提,两脚使劲蹬地。意念地上有环,提环而起,可将大地拔起。此时气由丹田发出,随上体的直立而上提。练此式时,心脏有上托的感觉。
  三、作用
  此式气走手厥阴心包,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有防治作用。
  第五式 推山插掌
  一、动作
  1.接上预备式。左腿外移,两脚与肩同宽,两腿微屈。(见图20)
  2.两拳变掌。左肘抬起,前臂向内旋转,使掌心向外,臂与肩平。右手翻掌,手心向上,与鸠尾穴同高。两掌同时向身体左侧推插。推插时,以肩带动肘、腕、腰、髋随之向左移动。(见图21)
  3,左臂外旋,掌心向上,右臂内旋,掌心向外。两掌同时向右侧推插。(见图22)左右变换方向,重复四至八次。
  二、要领
  气沉丹田。气随力沿上肢外侧发出,直达手掌外侧的小天星。练此式时,外掌有发胀的感觉。
  三、作用
  能防治手臂和胸、肋等部位的关节炎等。
  第六式 左右云手
  一、动作
  1.接上式。两臂向右上方自然伸直,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掌心相对。两臂由右向左前上方作弧形摆动,腰部随之同时转动。当双手摆至头部印堂穴时,头后仰,目视双手。两臂继续先向左前方、后向左后方作弧形摆动。当摆经胸部鸠尾穴时,两臂用力向左后方摆去。此时,左臂在上,右臂在下,掌心。上下相对。两肩亦随腰用力向左后方扭转。扭腰时,躯干挺直,两脚不动。(见图23)
  2.左右变换方向,重复四至八次。
  二、要领
  1.转腰时,两肩用力向后纽转。两手同时用力向前抻,并尽力取齐。劳宫穴相对,上下相距约六寸。
  2.此式力在两肩,气在上焦。气随力由上焦走肩肘、和腕。两掌有热、胀感。
  第七式 转腰后插
  一、动作
  基本同上式"左右云手",所不同的有以下两点:
  1,两臂摆经头部上星穴后,两掌逐渐并排,十指同一方向,两拇指稍稍靠拢。当两臂摆至右前上方时,掌指先下,随后划弧线向左下后方斜插,高度略平于大腿外侧的风市穴。与此同时,腰亦向前向左,作较大幅度的弯曲、旋转。(见图24)
  2.两掌心翻转向下,腰同时挺直,向左后扭转;两掌用力向后抻插。两臂伸直,两手尽力比齐。腰干挺直,目视后方,两脚不动。(见图25)如上左右变换方向,重复四至八次。
  二、要领
  1.腰挺直向后扭转时,右(左)肩亦应随之用力向后摆动,使上身正对后方。
  2.此式气在中焦。气随力行至指尖,手指有热、胀感。
  第八式 转腰下插
  一、动作
  基本同上式"转腰后插",不同之处有:
  1.手臂和腰部的摆旋幅度较上式为大;
  2.两手摆经头部时,应与百会穴相对。两手由头部摆至右脚外侧时,应转向左面摆经双足脚面的左右解溪穴,而后再经左脚外侧的昆仑穴,向后用力斜插下去。此时,弯腰低头,右太阳穴对准左腿的闹尾穴。(见图26~27)
  3.如此左右变换方向,重复4~8次。
  二、要领
  此式气在下焦。小腿外侧,尤其是足三里穴有酸、麻、胀感。
  三、作用
  以上第六、七、八三式分别走上、中、下三焦。练此可活动颈椎、胸椎以及肩、腰等关节。此外,对腹胀、胃胀、胃下垂,小腹下垂和腰部疾病等有防治作用。
  第九式 丁步插掌
  一、动作
  1.接上式。两臂掌心相对,从右下方向左上方,而后再向右下方作大弧形旋摆,经面部摆至胸前;腰干随之伸直。左手翻掌,两掌收至肋下,掌心向上。
  2.左脚掌向左旋转90度,右脚跨前一步,与左脚成丁字形。右腿微弓,左腿挺直。
  3.在右脚跨前一步的同时,左掌在腋下由里向外划一小圆弧。接着,右手划一大圆弧,经身体右侧向前直插,拇指向下,掌心向右。左手划一小圆弧后,经身体左侧变为立推掌并推向右前方,使左虎口卡在右臂曲池穴上,掌心向前。,(见图28~30)
  4.两臂向外旋转,使掌心向.上3两手收至肋下。右腿后撒一步,身体随即由右侧后转,右脚亦随之后转,脚尖向前。左腿随身体后转以后,向前跨一步,脚尖向左。左、右脚成丁字形。左腿微弓,右腿挺直;同时.上肢动作与"3"相反。(见图31~32)
  5.左右变换方向,重复二至四次。
  二、要领
  1.本式要领在于以腕的旋转带动臂和肩。曲肘,力在肘尖和掌外侧。直臂,力在肩、肘和腕。
  2.气下沉。直臂,气在五指。曲肘,气在手掌外侧的小天星。腕、指和掌外侧有热、胀感。
  三、作用
  可防治肩周炎、肩臂拉伤、扭伤及腱鞘肿等症。
网站目录投稿: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