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警惕教师职称评审的破坏力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自实施以来,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这项制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后,评审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越来越多,对当前学校的健康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强,应该引起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
  其一,破坏了学校的团结稳定局面。教师职称是对教师教学资历和业绩的认可,也是教师薪酬和职业荣誉的体现。但是,有利益便有竞争,职称的竞争可能是近年来教师之间最为惨烈的竞争。昔日温情脉脉的同事撕破了脸,互相攻击拆台,上访诬告不断,争名夺利不绝。在一些学校,领导与领导、领导和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公然对怼、开撕,大有鱼死网破、你死我活之态;一些教师为了指标,弓下了本该挺直的脊梁,找关系拉距离,甚至不惜钱权交易。凡此种种,让曾经的好领导、好同事形象轰然倒塌,让教师纯洁健康的心灵染上污垢,破坏了学校往日的稳定团结。
  其二,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职评工作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很大,每年职称评审期间,许多中小学校大活动暂停,小活动停摆,无论是本年度需要评定职称的教师,还是不具备资格的教师,心思都不在教育教学上,课堂上少了往日的认真和耐心,办公室充满了各类道听途说和闲言碎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职评工作不仅影响了学校秩序,还影响了一些教师的从教热情:有些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就失去了动力,精神松懈,自我要求降低,教学水平大倒退,想法设方寻找学校最轻闲的岗位,引起一线教师的不满;一些条件早已具备但多年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处于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等退休的状态;还有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终于"开了窍",在外搞起了第二职业,把学校工作当成副业;更有个别教师因经受不住打击,加之个人的性格缺陷,走上不归路,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三,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等问题的温床。近年来,职称评审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滋生腐败等各类问题的"丰沃土壤"。由于职称指标的分配、"推荐方案"的制定、资料的审核、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等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指标并过关,一些教师打起了拉关系、走后门、送礼金等歪主意,上到执掌教师职称评定权力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下到学校领导,都成了教师的"职称献金"目标。在一些地方,一些官员更是借此机会主动索贿,让职称评定过程中的"潜规则"变成了台面上的"明码标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此,广大教师也是敢怒不敢言,无形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
  其四,成为产生学术垃圾的重要推力。目前,各省已着力降低教师职称晋升标准的硬性指标要求,但各地在具体操作中总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论文、课题、奖项等依然是各地教师职称评审的必需品。客观来讲,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强,写作水平也不是很高,再加上基层工作繁忙,大多数教师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为此,很多老师不惜重金找门路,请人做课题,花钱买版面,产出了许多无价值的科研成果和论文。获利教师的示范效应又催生了其他教师的需求,由此产生了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造假"产业链,非法网站、网店明码标价,叫卖课题和论文的"作者""主持""参与"署名权。只要教师舍得花钱,一个字不用写也能拥有国家、省、市级课题和论文。种种学风不正、学术不端行为,阻碍了真正的学术进步。
  总之,教师职称评审的顽疾对学校和教师的伤害是巨大的,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好教师职称晋升问题。
网站目录投稿:若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