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八九月份,淘宝商城的商家还没有那么大规模的时候,阿里巴巴希望做一个网上购物节。选定在11月份,是因为这个月季节变化快,消费者需要买的东西特别多,而且11月份没有很多大的节日。在这样一个月份,消费者既有需求,又没有大的活动。阿里巴巴更进了一步:造节。 从2009年起,淘宝和天猫开始做一年一度的"双十一"。马云对双十一的定位是:"中国需要消费者日,3·15是消费者维权日,阿里巴巴人希望‘11.11’成为真正的消费者日,商家感恩回馈消费者。" 最初策划"双十一"这个节日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网上购物节。当时淘宝系电商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尚且没有真正有影响力的其他电子商务平台出现。但是3年之后,"双十一"不但让淘系电商产生了震撼零售业的单日191亿的销售额,更是变成了整个零售业的节日。 阿里巴巴造节"双十一",为何能够成功?而其他很多相似的举动,包括其他一些电商公司的造节努力,为何就没有产生效果? 首先是日期选的好,让人印象深刻。阿里巴巴习惯于不按常理出牌。选择一个被网友称为"光棍节"的日子造节。重要的不是光棍节,是11.11好记。岂止好记,简直是深入人心。 其次是天猫和淘宝的"双十一",还真不是一般商家的节日促销。天猫和淘宝都是电子商务平台,平台上真正卖货的都是各个商家。自营电商打折,是压低自己的利润,再把这种利润挤压通过供应链传递给供货商。而平台做促销,商家自己定价,一是可以量力而行,二是大规模的销售最终获利的也是入驻商家。因此商家有动力主动参与"造节"。这种主动性当然也会传递到线下。要知道天猫的入驻商家,有相当一部分也都在线下拥有渠道。线下商家配合线上渠道在双十一做促销;最后其他零售商乃至电商也参与到越来越流行的"双十一"中,因为这是双赢,每一方都可以从中获利。 第三个原因还是借势。无论阿里巴巴的市场与公关团队在造节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从2009年的5200万到2013年的超过350亿,其背后都是更多的用户在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完成消费行为的趋势。用户在向线上迁移,大势如此。 2013年的光棍节阿里巴巴邀请了许多企业家和媒体人见证当天的盛况。当电子屏上的销售额超过300亿时,偌大的西溪园区灯光全部亮起,园区内一片欢呼。马云此时走向窗户,在一阵阵的欢呼声中,他缓慢地走向窗台,有一点闲庭信步的感觉,然后掏出了手机拍下了园区欢乐的场景。 阿里巴巴的员工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了很长时间。 本文摘自《穿布鞋的马云》阿里巴巴授权出版,马云最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