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奥运会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对奥运经济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奥运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国际奥委会秉承持续发展理念推出新规范。北京冬奥会可以借此机会降低办赛成本,促进区域协同,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奥运;经济;持续 一、对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以举办奥运会对于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意义,进而对奥运经济持续性发展理念也存在不同理解。 1、促进旅游业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体育设施、基础设施等都已具备,所以他们举办奥运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数量。从以往奥运会的投入数据看,在美国举办的几届奥运会都是投入最少的。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间接投资几乎为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总投入仅有36亿美元,其中体育设施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总计只有17亿美元。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总投入更只有约25亿美元。这些都是以往奥运会中投入最少的。 虽然投入不多,但发达国家利用已有设施却可以在奥运会期间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虽然很多文献都高估了奥运会游客数量,但据统计在1984-2000年间的实际奥运会游客均在20-40万人的规模,而且由此也确实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就产生了7千万美元的餐饮与住宿收入以及4000至7000个工作岗位。当然,所有奥运会主办城市,不仅是发达国家,都将旅游业收入作为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借助奥运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 关于奥运会对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多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一方面,一些数据显示通过举办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影响因素过多,实际数据并不能充分证明主办城市的旅游业在奥运会之后都获得了显著增长。 2、改善基础设施 对于一些不够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言,举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助奥运会改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城市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打好坚实基础。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以往奥运会的投入数据中看到。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间接投资比重高达97.3%;1988年首尔奥运会,间接投资比重达到53.5%;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投资比重达到73.8%。在冬奥会方面,长野和温哥华是花费较大的两届冬奥会。1998年长野冬奥会花费186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修建了长野与东京等大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在新干线修建后,长野到东京的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80分钟。这使长野一跃成为日本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之一。同样,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总花费64亿美元,但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仅投入了7.15亿美元,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投入了34.97亿美元。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主办城市的大多数在奥运会后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宝贵的奥运遗产。但也有个别城市出现了没有利用好奥运遗产的问题。如在长野冬奥会后,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长野一直固守传统产业,没有借助奥运会改善基础设施的良机,培育出赛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3、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改造城市落后地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总是着重在某一区域发展。这样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个城市的各个地区就会产生发展差距。随着差距的不断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就变得无法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城市开始关注自身落后地区的发展,希望通过拉动落后地区发展实现本地经济增长的再平衡,而奥运会为此提供了良机。 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当地政府利用奥运会契机投入23亿澳元对霍姆布什湾这个新南威尔士州最大的垃圾场进行环境改造。经改造后,昔日的垃圾场变为绿地面积超过三分之二的现代化奥运村。另一个成功案例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地政府也是利用奥运会契机对伦敦东区这个废弃的工业区进行改造,使原计划2030年完成的伦敦东区重建计划得以加速,整个重建过程从25年缩短到5年。 城市落后地区的重建是整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引入资金进行重建无疑可以显著缩短建设周期,尽早实现落后地区的产业转型,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保障城市的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各奥运会主办城市对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从利用奥运会发展旅游业到改善基础设施,再到进行落后地区重建,体现了奥运会主办城市利用奥运会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认识。现在,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國家,奥运会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进行自我完善以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因此,奥运会的申办曾一度变得非常激烈,直至很多城市发现自身的规模并不足以满足奥运会的要求。 二、奥运会面临的挑战 目前列入奥运会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有35个,其中夏奥会项目涵盖2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冬奥会项目涵盖7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由于奥运会项目众多,国际奥委会需要与各相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调制定统一的奥运会办赛标准。虽然这些标准普遍低于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举办的世界杯或世锦赛标准,但由于项目多,规模大,想要满足所有这些标准对很多城市而言并非易事。同时,很多项目的职业化发展也使这些标准越来越高。对于一些经常举办高水平国际职业赛事的城市而言,满足奥运会标准比较容易;而对于一些缺乏举办高水平国际职业赛事经验的城市而言,其相关设施就可能无法达到奥运会标准,进而需要额外的经费进行新建或改建。历史上一些高成本的奥运会也由此产生。如2014年索契冬奥会花费510亿美元,是历史上花费最多的冬奥会。索契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高达67亿美元,是温哥华冬奥会的9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俄罗斯的冰雪运动并不如其他冬奥会举办国那样普及,滑雪者数量仅占全国人口的2.5%,相关体育设施数量相对偏少、标准相对偏低,无法达到冬奥会要求。对于主办城市而言,如果奥运会的某些项目在本地区并不普及,那么即使花费巨资新建了符合奥运会标准的体育设施,在奥运会结束后也会出现这些设施被荒废的问题,持续发展的理念即被破坏。因此,要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对此考量,在符合奥运会标准与城市持续发展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三、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 1、国际奥委会的行动 由于奥运会标准的不断提高,很多规模不大的城市将奥运会视为烧钱的赛事。由于奥运建设偏离城市发展方向,很多城市不得不放弃奥运会。为此,国际奥委会也在不断反思,并于2018年出台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新规范(New Norm)》(以下简称《新规范》)。 针对目前奥运会规模过大的问题,《新规范》提出,要努力改革此前奥运会开支大、筹办复杂、风险高、浪费严重的问题,逐步转向灵活、合作、高效和可持续的奥运会。为此,《新规范》从奥运会管理、举办奥运会的必要条件及对主办城市的支持三方面提出总共118项改革措施。其中,举办奥运会的必要条件涵盖了竞赛与训练场地、测试项目、奥运村、媒体服务、技术与能源、品牌、仪式与文化教育、礼遇与票务、奥运会服务、残奥会共10方面内容。 《新规范》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第一,通过降低标准实现降低成本。如第31条提出,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将确保对竞赛场馆的要求不超过世锦赛的水平。而第32条则提出,对场馆容量没有最低要求,重要的不是坐席数,而是要努力做到满座。第80条提出,交通安排上T3专车可以与媒体班车TM合并。第94条提出,注册坐席数量要根据实际进行必要压缩。第97条提出,餐饮服务,特别是热餐供应,涉及是否搭建厨房,必须简化。第二,提倡设施持续性,用途多样化。如第29条提出,只有在提出计划并详细论证奥运会后场馆确有需求及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才考虑新建永久性场馆。单一功能的场馆不需要新建,相关赛事可以由专业机构指导在已有场馆进行。第31条更提出在未来将提倡多个项目共用一个场馆,以减少场馆总量。第三,通过提高专业性提高效率。《新规范》中多次提到进一步加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与组委会的合作。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是奥运会各项目标准的具体落实者,是举办各项比赛的专业机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深度介入将进一步提高各项比赛的专业性,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办赛效率。 2、北京冬奧会的实践 《新规范》的提出与北京冬奥会的理念高度契合。与《新规范》相呼应,北京冬奥会在节约成本与场馆持续利用两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节约成本方面,国际奥委会根据2002-2020年间奥运会数据进行测算,计算出《新规范》可以为奥运会节约9.59亿美元,为冬奥会节约5.27亿美元。在《新规范》列出的冬奥会各项节约开支中,场馆方面可节约的开支占比较大,达到全部可节约开支的23%。如果再加上奥运村、媒体等设施,可节约经费占比达到30%。另一个主要方面是技术与能源,可节约经费占比达到24%。以上两项合计占比超过50%,是《新规范》降低冬奥会成本的最主要方面。同时,根据当年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冬奥会评估报告》,北京冬奥会运行预算共计15.58亿美元,其中场馆设施与技术也是占比较大的项目,场馆与设施占比19%,技术占比16%。由此可见,《新规范》的出台与实行有望对北京冬奥会的主要开支进行精准评估,从而显著降低冬奥会的总成本。 在场馆持续利用方面,北京冬奥会的一些实践与《新规范》提出的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将被用作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馆。首钢原来是北京的重工业基地,2008年前为了环保而停产,2015年进一步实现转型,成为集居住、休闲、体育和办公为一体的新园区,也体现了"重新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冬奥会评估报告》,北京冬奥会计划使用13个比赛场馆,体育场馆计划总投资9.62亿美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5.09亿美元,社会资金投入4.53亿美元。目前已有的体育场馆有7个,需要新建的有6个。由于京冀地区的雪场资源明显弱于冰场资源,因此在新建的6个场馆中有5个是雪场。根据《新规范》的理念,新建场馆将更加全面地论证后奥运持续利用问题。这些场馆绝不仅仅是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更应是在冬奥会后广大冰雪爱好者运动的场所。北京冬奥会应以奥运场馆的规划建设为契机,总结以往奥运持续发展的经验,改善京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强京冀地区体育旅游业,促进京冀区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Baade R and Matheson V, Going for the Gold: The Economics of the Olymp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ume 30, Number 2, Spring 2016, Pages 201–218 2.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2022 Evaluation Commission 3.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lympic Agenda 2020 Olympic Games: the New Norm 作者简介: 年炜(1971- ),男,北京市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奥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