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注点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这也意味着"三驾马车"概念慢慢淡化。从总需求结构看,拉动增长的核心是投资,而为了保持一定增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性投资来改善总需求,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管理方法。如果转向改善供给,则未来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按照供给经济学理论,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市场可以通过要素报酬机制自动调节要素供给和利用。在这种思想下,要想增加要素供给,提高要素报酬,就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制度因素。 改革是增长的动力,是完成"十三五"的必要条件,同时改革也是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改革搞得好可以刺激要素供给,改革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甚至社会不稳定。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确保改革前行的基础。社会政策托底,则确保劳动者利益有所保障。在这样考虑下,改革与稳增长需要进行适度平衡,改革需要慢工出细活。 不过就施工图而言,产业政策能否精准,微观能否最终搞活,变数较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十三五"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但在产业规划方面,政府应该更多依靠市场选择来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依靠行政规划。因为改革的目标就是让市场配置要素,进而搞活微观,增加要素供给。因此可以讲,只有微观搞活,才可能产业搞准。要实现结构性改革,最终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而搞活微观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从目前改革状况看,虽然政府不断简政放权,但企业经营仍然受制于制度困扰,行政权力有意识的作为和不作为,实际影响着企业运营。 从中央决策看,认为要完成经济结构性改革,需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 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这都是结构性调整题中应有之意,而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可能是政府急需要做的事情。 降低企业成本已经成为共识,未来几年政府会加快财税改革,同时进一步降低税赋,以增加个人和企业要素报酬,从而改善供给。政府可能考虑的方式是,要确保财政支出稳定不下降,在减税同时,以扩大债务规模方式维持收入。宏观经济动态理论认为,减税可以增加当期需求,刺激增长。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均衡状态是动态无效率的,则引入国债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并且能使经济达到资本积累黄金律状态。 股票市场在结构性改革中,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企业融资是微观搞活的重要保障,在传统融资条件下,企业融资遭受所有制约束和规模约束,唯有发展直接融资和普惠金融,才能帮助企业摆脱融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