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中国供给侧改革面临很多"硬骨头",部分领域进展不理想,但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政策不可能转向"强刺激"。未来,只有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苦练内功,才能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蓄力。 截至7月底,中国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47%、38%,总体进度不理想,各地进展也不均衡。那么,这些情况会否影响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呢? 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经济情况与英、日等国有明显区别,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将坚持旨在治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会动摇。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改进的空间就大得多。因此,中国将坚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升潜在增长率。 对于当前供给侧改革中部分领域和任务面临的困难,专家指出,这既有部分人对供给侧改革认识不到位、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挑战办法不多等主观原因,也有供给侧改革自身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等特点的客观原因,需要辩证看待。 例如,"去产能"进度要受当下经济所处的周期及市场因素左右,所以相比于特定时间段内化解产能的绝对量,关注体制机制改革、环境保护标准落实等深层次改变显然更有意义。 苦练内功因地制宜,重塑增长殊途同归。"三去一降一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入手之策。在此基础上,很多省份提出了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政策措施。新供给、新动能与去产能、去库存,是相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当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事实上,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中不乏亮点。如,山西阳煤化工瞄准现代煤化工这一煤炭资源利用的方向,持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不仅在大型氨合成、氢甲酰化羰基合成等方面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其自主研发的丁辛醇生产技术更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企业累计贡献利润10多亿元。再例如,为了适应城镇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需求转变,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积极通过自主研发、海外并购等方式向环境产业和农业机械进军,目前其环卫清扫设备市场份额已达六成以上,未来还将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下游延伸。 旧的产业和产能被淘汰,新兴产业和业态补充上去,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转型。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破除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使用效率低、地方保护主义、政府服务越位和缺位等深层次弊端,为不同要素更好地结合、不同性质企业更好地互补创造条件,最终促进经济新动力的生成。 中国着力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好处可能不那么明显,但从经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却收益颇多。 结构性是与周期性相对应的,过去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通过凯恩斯式的刺激政策来熨平,但现在针对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就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具体就是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区域、要素投入、排放、收入分配等结构。 应当看到,供给侧改革确实会受到短期宏观经济环境和总需求的影响,因此适度的总需求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之间的主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