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上海经济晴雨表"之称的"2016上海企业百强榜"日前发布。榜单表象是企业实力的一场大比拼,背后更蕴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密码。 上海百强企业2015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规模、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企业经营规模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其中,上汽集团、交通银行等9家业跻身今年的世界500强,有5家企业排名有所提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透过榜可以发现一个惊喜的现象:汽车、银行、钢铁、房地产这些曾经为支撑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上海产业能级提升,数量明显减少,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相继由二位数降低到个位数,龙头企业逐步进入成熟期。传统制造增长乏力,但新兴产业正在迎头赶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伴随"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带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蓄势待发,科技创新将主导企业未来,新兴行业将引领经济发展。对于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政府和企业界要特别关注新兴行业,发掘和培育新兴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它们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火车头。 除了先进制造厚积薄发外,服务业已然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火车头。上海百强榜的数据显示,服务业企业继续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在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净资产和从业人数等指标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经济效益也呈增长态势,拉动了上海百强企业的较高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这一趋势在今年的百强榜单中仍在持续,而且显著增强。从依赖资源扩张的高消耗模式向内生性低消耗、依靠科技进步的模式转型,是企业发展质量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人口容量有限,资金、技术、人才潜力较高的城市,就更显重要。 数字变换的背后,展现出上海经济越来越明显的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转型升级等新亮点。如同生物要有新陈代谢才能不断成长,上海经济发展也需要新旧动能前后接续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不过,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并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成绩背后,上海百强榜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决定企业座次的最重要指标营业收入看,上海百强2015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1053.51亿元,增长2417.45亿元,增长率4.97%,这一数据显示,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率没有跑赢上海去年6.9%的GDP增长率。要知道,百强榜单中已经基本涵盖了上海本土最优秀的企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本土乏力外资补,上海仍需进一步开放,吸引优质跨企入驻。 同时,研发费用虽在增加,但投入仍显不足。从研发费用看,有统计的65家企业加总共366亿元。2015年全国研发费用前十名深圳有四家,上海仅有一家上汽位列第十。由此可见,上海企业的研发仍需强化。 对于上海百强乃至上海所有企业来说,唯有创新不设终点,转型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