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摘 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指导,从工作适应的外循环(企业需求)和内循环(个人需求)两个维度出发,以笔者学校旅游系为例,探讨了校企合作方案,为学生寻求更为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院校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问题
  职业院校(本文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多年,但在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学生需求等方面往往与企业要求无法良好对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创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等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校企合作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不一致,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如何快速对接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良好互动;校企如何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提高课程内容质量等问题亟待解决。
  2.员工技能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转型升级的企业不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而且对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企业能快速提升员工技能的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招工然后委托学校培养,这就对校企合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期待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校企合作常采用订单班、冠名班等模式,这些模式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期待和企业实际相脱节,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有的毕业后拒绝进入培养企业就业,有的进入企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对校企合作中问题成因的分析
  1.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提出,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个人能力也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该理论涉及组织满意度(满足企业需求)和职业满意度(满足个人需求)两个方面。
  2.校企合作中相关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组织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校企合作中相关问题的成因,可以发现以下三种现象。
  (1)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期待、学生对企业发展的了解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如果未进行及时和常态化的沟通,必将造成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或学生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匹配,从而产生校企合作问题。
  (2)能力不匹配引发的问题。校企合作中企业如果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明确的要求,也不参与学生的考核,完全委托学校培养。这样学生就会缺乏危机意识,能力发展懈怠,容易出现学生的技能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员工胜任力不足,影响组织满意度,从而引发校企合作问题。
  (3)期待不一致引发的问题。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班级中学习,有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需求,如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其中那些目标明确、对企业了解深入、需求合理的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踏实工作,得到较好的成长。另外那些对企业了解甚少、又抱有不合理期待的学生,等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这份期待与自身的实际需求不一致时,就会造成职业满意度降低,引发校企合作问题。
  三、用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指导,可以从组织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两个角度出发,寻找校企合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1.从"组织满意度"出发解决企业需求
  组织满意度是指当人的能力满足职业的需求,就能获得组织的肯定,从而获得成就感。
  (1)共同研发课程,解决企业需求,提高企业满意度。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以学校教学方案为基础,根据企业设备、产品特点、企业文化等情况共同商讨课程体系,制订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和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与企业的需求最大限度对接。例如,笔者学校在烹饪技师班课程开发时就和当地五星级大饭店在宴会设计、中西餐课程开发、学生专业发展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都有过深入的探讨,要求企业主厨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
  (2)共同开展教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学校要结合校企共同制订的教学方案,组建最优化的教学队伍,企业工程师、高技能技术工人共同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和科研创新项目,既能很好地传播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又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例如,笔者学校烹饪专业积极邀请资深厨师进校参与西餐和热菜等课程项目的研修,学校专业教师也积极参与酒店生产一线实践活动,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菜品研发等各项工作,提高了企业菜品研发能力,新研发的菜品也得到顾客的青睐。
  (3)提供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践机会,提高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增强学生真实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和学校要积极提供学生实践平台。通过定期的实践体验,学生增强实际情境的动手能力,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未来目标的明确、技能的提升和岗位的适应都有较大的益处,为组织满意度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条件。例如,笔者学校烹饪技师班采用新型学徒制教学方法,学生和酒店厨师进行结对,通过制定师傅的职责、学员的分组和轮岗等制度,由师傅帶领他们进行生产实践。通过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动力,加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顺利适应企业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职业满意度"出发解决学生需求
  职业满意度是指组织给出的回馈能满足自我的需求,就能获得个人对职业的满意,从而获得幸福感。
  (1)提升学生专业认知水平,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企业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围绕学生的期待,提供适当的满足条件,使学生感觉到企业的关怀;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使学生提高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坚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性、提高参与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促进学生职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对无法认同企业文化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双向选择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择业或班级调整,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例如,笔者学校与当地某旅游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将旅游管理专业班级作为企业订单班。笔者学校积极邀请该企业人才到校开展专业讲座,进行专业教学和职业化辅导。教师也积极加入企业,做好实践调研和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技术,以便更好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企业经常邀请学生到公司见习、参与企业活动、学习企业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本领,培养了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学生毕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愿意进入该企业的学生企业考核合格的留用,不愿进入该企业的学生可自行选择职业,学生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2)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满意度。企业和学校要给学生能力施展的平台,学生在校学到的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平台得以施展,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职业的满意度。例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观潮节期间,笔者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央视直播的观潮节服务工作。学生在专业导游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将平时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观潮景点相关内容,讲述海宁潮的由来,介绍陈阁老宅,诉说乾隆皇帝的故事……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和价值,自我存在感得到满足,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都得到提升。
  (3)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职业幸福感。企业和学校要提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成就感得以不断提升,自信心和行动力得以增强,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例如,笔者学校烹饪、西点等美食社团,是从烹饪专业中挑选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蛋糕、布丁、饼干、寿司、缸肉及各类美味佳肴的生产,通过微信预定、线下推广等方式,将制作的产品在全校师生、社会人群中进行销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统筹安排、团队组建、技能操作、销售推广、成本核算、沟通表达等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亲自生产的产品得到人们的认可,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强,职业幸福感增多。
  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行业、技术、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挑战。明尼蘇达工作适应论从"组织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两个角度出发,通过人才互动交流、项目合作研发、实践机会提供、专业认同培养、社团促进提升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强,黄敏.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视角下中小企业员工稳定性研究[J].企业经济,2014(9).
  [2]张鲁君.自我探索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曹娜.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深度辅导案例分析[J].石油教育,2015(3).
  [4]石云生.基于工作适应论的青年人才基层引流机制——以大学生基层就业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 2015(10).
网站目录投稿: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