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分到合


  无论是30多年前创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如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安徽似乎总是扮演着中国农村改革先驱的角色。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同样先行先试。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安徽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平台,开展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探索工作。
  聚合资源要素
  2008年,安徽省农发局响应党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针对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特别是政府支农资金管理分散和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创造性提出以‘合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新模式。
  这里的"合",是与此前的"分"相对而言。
  众所周知,3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从此,小岗村创立了以"分"为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由此引发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潮。
  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安徽的农村改革基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使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成本高、低水平、低效率、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朝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进致富门"成了当地农民增收难的真实写照,因此,大批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又产生了农村的空心化、农业生产的粗放化,甚至还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一系列待破解的"三农"问题呼唤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
  提出将生产方式实现从"分"到"合"的转变成为安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破冰之举。据了解,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着力推进"四合",即: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简言之,由"分"到"合"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搭建一个载体,把分散的农民、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实现其优化配置。
  建设主体多元化
  总体设计思路清晰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着谁来做,以及钱从哪里来等现实问题。
  安徽省农发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那时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确实要解决好谁来做这个问题。"农民自发不可能,地方政府有意而无力,企业也不敢盲目投入。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农村发展历史阶段,政府、农民、企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必须要改变原有生产关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来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于是,在示范区建设中,安徽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多元化建设主体统筹推进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建设主体是如何发挥各自作用的?以濉溪百善示范区建设为例。当地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建设主体格局下,探索了以粮食生产为"一体",以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两翼"的发展道路。政府方面,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力量和资源,整合各种支农资金把合作社流转的1.1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创造条件。企业方面,当地引进的濉溪县五铺农场和安徽大自然农牧集团公司投入3000万元资金,购置国内外先进大型农机具310台套,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引导百善镇前营村、桥头村2100户农户以10118.5亩土地的承包权入股与企业共同组建口子谷物合作社,农民每年不仅可获得每亩土地700元的固定租金和200多元的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参与生产管理,每月获得1500多元工资性收入。农民方面,政府先行投资建设道路、供排水设施、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农民则可以按照统一规划,采取联建、自建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
  其实,在这个多元化建设主体中,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在示范区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因为过往的很多经验警示我们,农民往往是这个关系网中的弱势群体。
  在黄山耿城示范区,当地农民一开始确实对将土地流传出去的做法心存顾虑,不知道离开土地后他们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维持生计。相信这也是很多土地流转农民的共同顾虑。不过实践证明,在示范区建设中,农民的增收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经过3年实践,当地农民由过去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扩展到收入来源由示范区建设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为企业打工收入、生态观光旅游收入、为园区企业配套收入等共同构成。据统计,如今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可达9000元,比示范区建设前增收了3000元。
  三方面整合资金
  如今,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已经发展到44个。建设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量很大,钱从哪里来?
  安徽省农发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示范区建设中,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整合资金。首先,是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示范区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聚合各类生产要素,融入现代农业元素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需要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否则各项建设内容就无立足之地。为此,我们注重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为各种优势资源向示范区聚集搭建平台。自2008年以来,共集中21亿元农发资金。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我们主要也是从三个方面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省财政厅内各相关处室在省级直接掌控的范围内,通过与部门和地方协商,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二是与省农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沟通协商,达成整合项目资金合力开展示范区建设共识;三是指导帮助地方以示范区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金。自2008年以来,我们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0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
  再次,是吸引社会资金促发展。我们采取了筑巢引凤、项目带动、政策引导等方式,通过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2008年以来,共引进185家企业投资150亿元,开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品种繁育与推广示范、特色种植与养殖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初步构建了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对于集聚于示范区的资金,做到规范管理、高效使用尤为重要。据了解,安徽省为此探索建立了"六统、五分、五不变"的运作模式。"六统"即:各方力量实行统一领导,各类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各种资金实行统一安排,建设质量实行统一标准,竣工验收实行统一时间,工作成效实行统一考评。"五分"即:目标任务实行分部门负责,建设内容实行分项目实施,各种资金实行分账户运行,各类项目实行分渠道管理,建设成果实行分成效记功。"五不变"即:即统筹整合的各类项目资金管理主体不变,建设目标不变,资金投向不变,申报和批复的路径不变,管理约束不变。
网站目录投稿:采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