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一些学校有效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以下简称"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学校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也有一些学校不能正确理解绩效工资的内涵,考核方式不切实际,绩效工资无原则发放,教师积极性不升反降。 教师绩效考核是发好绩效工资的基础。制定并实施涵盖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绩效考核办法、细则,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绩效考核才能切实反应教师教育教学状况,成为绩效工资发放的有力依据。 首先,绩效考核要从科学分工入手。一些校长在学年分工时,没有考虑广大教师的合理诉求,分工不合理,工作量差距过大,为绩效考核、绩效工资核定发生矛盾埋下了伏笔。鉴于此,在学年分工时,学校要对所有岗位的工作定性定量,明确并充分晾晒岗位任务目标,实行公开"招标",双向选择,合理分工,尽量平衡教师的工作量。已经担任班主任、学校中层干部的教师,要适当减少其工作量,防止工作总量超标。工作量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工作量相对平衡,才不会因绩效考核结果悬殊引发矛盾。 其次,绩效考核要着眼于"给"而不是"扣"。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是让认真履职、绩效优良的教师得到应有的收入,其要义在优良"发放",而不在找错"扣除"。绩效考核校长说了算,考核"扣"字当头,容易激化干群矛盾。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岗位目标要设置恰当,让教师"跳一跳,够得着";细则表达要充分考虑教师努力程度及过程贡献,合理设置赋分"坡度",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分数;要适当分解赋分权,发挥教师本人、年级组、教研组及有关部门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在"给"上做好文章。教师绩效考核解"扣",才能充分释放绩效考核善意,解放校长,也让教师放下沉重的包袱。 第三,要科学核定并严格限制绩效工资"筐容"。一些学校办公经费紧张,部分经费如加班费、午间看护费用等无法支出,就打起了绩效工资的主意。绩效考核时,工作量加大,绩效工资"分母"随之加大,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要科学核定绩效工资入"筐"有关事项,并严格限制工作总量,确保绩效工资"筐容"不超标。学校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课后延迟服务收费以及项目资金等方式,有效分解绩效工资"筐容",确保不因绩效工资"筐容"无限增大,挤占教师绩效工资,伤害教师感情,损害教师利益。 最后,正确理解"倾斜"政策,别把"倾斜"操作成教师之间绩效工资"一边倒"。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这里的"倾斜"是科学意义上的"倾斜",旨在防止少数管理干部多吃多占,但也不能过度拉大教师之间绩效工资收入的差距。因此,校长要正确理解"倾斜"的内涵,在绩效考核时,要尊重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的劳动,让绩效工资向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