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


  10月22日,教育部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各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下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教学工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宝生强调,各地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即将完成历史性的收官任务,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提升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提高质量,关键在于抓好学校教学工作,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对此,陈宝生部长要求,教学工作环节要衔接。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必须系统推进,切实增强改革的衔接性。
  毫无疑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大系统,包括课程开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检测以及师生评价等子系统,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完整链条上的结点,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教学工作的脱节和失控。
  课程是教学的起点,是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架"和"跑道"。课程既包括教师教的资源,也包括学生学的资源,是所有学习内容和资源的总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按照国家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外,学校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彰显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备课前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认真设计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原则,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分层布置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布置一些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辅导要体现针对性,促进优生更优、中等生进步、差生转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环节。要依据课程标准命制考试试题,义务教育阶段要实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淡化考试的评价、分等功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和促进功能。每次考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认真批阅和分析,深刻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搞好试卷讲评和学生个别辅导。
  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和杠杆。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片面做法,制订和完善学校各类考评方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探索和实施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增值评价。通过评价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抓住了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这几个紧密相连的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各环节丝丝入扣,构成学校教学工作的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必须系统推进,增强改革的衔接性。
网站目录投稿: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