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接触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毛发、汗腺、皮脂腺、指甲和趾甲)的一类职业病。 我国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的GBZ 18-2013《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为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提供了标准,也为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提出了要求。 职业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3大类: 化学因素 对皮肤有危害的化学物质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两大类,即:原发性刺激物质和致敏物质。原发性刺激物对皮肤的损害,是皮肤或黏膜对该刺激物的直接反应。皮肤损害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接触物质刺激性强弱,同机体自身关系不大。常见的原发性刺激物,分为无机性原发性刺激物与有机性原发性刺激物两类。无机性原发性刺激物中,属酸类的有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等;属碱类的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铵、碳酸钠等;属某些元素及其盐类的有锑和锑盐、砷和砷盐、重铬酸盐等。有机性原发性刺激物中的有机酸类,如醋酸、甲酸、三氯醋酸等;有机碱类如乙二胺、丙胺、丁胺等;有机溶剂类如松节油、二硫化碳、石油和焦油类溶剂等。 常见的化学致敏物质有: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如对苯二胺、间苯胺黄酱紫、二硝基氯苯、立索尔大红、对氨基酚等;显影剂类如密妥尔、三聚甲醛、TSG(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橡胶制品的促进剂和防老剂如:云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四甲基二硫代双甲硫碳酰胺(促进剂TMTD)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如:大漆、松香、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此外还有三硝基酚、松节油、六六六、DDT等。 物理因素 机械作用。反复或持续地摩擦和压迫皮肤,可引起局部皮肤的角化过度,并可引起指甲的损伤;搔搓、袖口或靴筒的摩擦,可促进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皮肤的擦伤可导致皮肤溃疡,或引起化脓性皮肤病的发生。石棉或玻璃纤维刺入皮肤时,会使周围组织增生而形成疹状物。粉尘可阻塞毛囊口,发生毛囊性皮疹、痤疮、皮肤瘙痒等。爆破时的粉尘可以嵌入皮肤,形成爆粉沉着症。 温湿作用。高温、辐射能引起皮肤烧伤和火激红斑,如反复作用可出现持久性血管扩张,继而发生色素沉着。高湿多汗能促进可溶性化合物的刺激作用。低温作业时,可引起局部的冻伤、冻疮和皮炎。 日光和人工光源。长时间在日光下劳动,身体暴露部位可发生急性皮炎,被晒局部出现红斑灼痛,重者可出现水疱。人工光源对皮肤的危害主要是紫外线,例如电焊工因个人劳动防护不当引起的急性皮炎(电光性皮炎)。日光和紫外线除其本身可引起急性皮炎外,还会与含有焦油衍化物等光敏物质协同作用,引发作业人员患光敏性皮炎。 X线,钴、镭或其他放射性物质。接触这类放射性物质的作业人员,可引起急、慢性皮炎,皮肤角化和皮肤溃疡等。 生物性因素 农业工人、粮仓工人或轧花工人等,易被螨类侵袭,而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丘疹,也易被其他寄生虫叮咬而发生虫咬皮炎。水田作业的农场工人因接触禽(畜)类、血吸虫尾蝴,可发生稻田皮炎。畜牧业、毛皮加工业或屠宰加工业工人等,可因炭疽杆菌感染而发生皮肤炭疽病等。 临床类型与表现 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是职业性皮炎,临床类型共分为4类。 接触性皮炎。直接或间接接触刺激物和(或)变应原,引起的刺激性和(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主要发生于直接接触刺激物的露出部位,多由于直接被污染或用被污染的手搔痒间接接触所致。 光接触性皮炎。该病发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接触到光敏物,然后是受到日光或人工紫外线光源照射后才会发病。该病按照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光毒性和光变应性皮炎。光毒性皮炎主要发生于夏天,皮损只限于暴露部位,有明显的界限。光变应性皮炎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在同样条件下只有少数人发病,表现多呈湿疹样改变,皮损初发于暴露部位,后可向全身扩散,有剧烈的瘙痒感,如不停止接触可反复发病而长期不愈。 电光性皮炎。该病为接触人工紫外线光源(电焊等)引起的急性皮炎,是由于人工紫外线光源(电焊器、碳精灯、水银石英灯)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 药疹样皮炎。接触三氯乙烯等化学物后,会引起皮肤、黏膜炎性反应,严重时伴发热和内脏病变。 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 职业性黑变病。因长期接触煤焦油及矿物油、橡胶成品及其添加剂、某些颜(染)料及其中间体等,均可引发慢性皮肤色素沉着。该病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色素沉着前或初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红斑或刺痒,待色素沉着较明显时,这些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皮损多呈网状式斑(点)状,有的融合成大片弥漫性斑片;色调呈深浅不等的灰黑色、褐色或紫黑色,表面往往有污秽的外观,发病以面部为主,也可发于四肢、躯干以至全身;有些病人可伴有乏力、头昏、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职业性白斑。长期接触苯基酚或烷基酚类化合物,可引发皮肤色素脱失斑。该病主要发生在手、前臂等接触部位,也可累及颈面部等其他部位。白斑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无自觉症状,脱色程度与接触的致病物的时间和量有一定关系。 职业性痤疮。接触煤焦油、页岩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点分馏产品与沥青等会引起油痤疮;接触某些卤代芳烃、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解物等,会引起氯痤疮,这两种痤疮均称为"职业性痤疮"。职业痤疮易发于脂溢性体质的人群中。油痤疮主要发于面部、四肢、外阴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油的部位。该病常见有炎性皮疹、毛囊炎、结节及囊肿,较大黑头粉刺挤出栓塞物后,常留有特殊形态的"压模样"疤痕。氯痤疮的皮损以黑头粉刺为主。 职业性皮肤溃疡。接触六价铬、可溶性铍盐等化合物,会引起"鸟眼型溃疡"。铬化合物引起的溃疡俗称"铬疮",多见于镀铬行业或铬盐生产的工人。铬化合物的粉尘、烟雾侵犯作业人员的鼻中隔黏膜时,可引起鼻中隔糜烂、溃疡以至穿孔。 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有些患者在生产作业中因接触天然橡胶,或接触某些食品、动植物、药物、金属及其化学物等,会引起皮肤风团样反应,常伴有瘙痒及红斑,严重时会出现全身症状。 职业性皮肤癌。作业中长期接触砷等,会引发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及鲍温病(一种原位皮肤鳞状细胞癌)等。 职业性感染性皮肤病。生产作业中接触某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引起皮肤炭疽、类丹毒、挤奶员结节等职业性皮肤损害。 职业性疣赘。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页岩油及高沸点馏分矿物油等,皮肤会引发扁平疣样、寻常疣样及乳头瘤样皮损;如长期接触石棉,在接触部位的皮肤会引发石棉疣。 职业性角化过度、皲裂。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和碱性物质,以及长期受到机械性摩擦等,会引发皮肤粗糙、增厚与裂隙。 职业性痒疹。螨、尾蚴等会引发皮肤丘疹性荨麻疹样损害。 职业性浸债、糜烂。长期浸水作业,会引发皮肤乳白色肿胀、起皱与糜烂。 职业性毛发改变。皮肤长期接触矿物油、沥青等,会引起毳毛折断或增生等毛发异常。 职业性指甲改变。作业中长期接触碱类物质、矿物油等,会引起平甲、匙甲、甲剥离等甲损害。 其他。如接触玻璃纤维、铜屑,以及多种化学物的粉尘或气体,会引发皮肤瘙痒症。 编辑 边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