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劳防用品生产企业正逐渐从模仿学习,向自主研发转变,在第88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上,国内企业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更加专注于品质、专注于功能,发挥好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2014年4月8?10日,第88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此次展会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专业委员会主办,参展企业超过800家,标准展位数近2 000个,展览面积超过3万m2,约有近2万名专业观众前来观展,各项数据均创下展会举办49年来的新高。 这次展会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半月左右,主办方称,这是为了迎合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而定的。展会地点也首次移师国际化的大展馆,为展商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主办方也多方筹划,组织了劳保行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颁奖、发布了中国防护手套市场发展趋势调查报告、约请西迪士质量检测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讲解劳防用品的欧盟及国际标准、举办了防护服和防坠落产品的现场演示等一系列活动,尽最大能力向观众及展商科普劳防理念及知识。记者在展会走访后,明显感觉到,我国的劳防用品生产企业正逐步向科技引领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 防护手套 各有侧重 在众多防护手套的展位中,2014年1月刚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的星宇浸胶手套比较引人注目,他们的产品也是我国劳防行业中唯一一款通过国家行政标准认证的劳保手套。据公司董事长周星余介绍说,"通过国家行政标准认证,标志着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品控、管理等各项指标的运营模式和规范标准上,均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为行业的发展引入了品牌发展的概念和新的竞争机制。" 在星宇手套的展位中,可以看到各个系列、品类齐全的防护手套,包括具有透气功能、富有弹性、耐磨耐撕裂的乳胶防护手套;避免和缓冲工具震动对手部带来冲击力的防震手套;避免搬运作业产生的碰撞夹挤伤害的防撞防砸手套;采用高强度聚乙烯纤维、可反复洗涤的防切割手套等。周星余说,他们还发起成立了山东省特种防护手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东亚手套近些年在研发耐溶剂和耐高温、低温方面的防护手套上花了很多精力。总经理俞清秀介绍说,该公司研发的以氟橡胶为主要材料的耐溶剂手套,不仅可耐酸碱类溶剂,还可耐芳烃类、酮类溶剂。以硅橡胶为主要材料的防护手套,既可耐150℃的高温,也可耐-60℃的低温,达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证标准,可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另外,这种硅胶防护手套摒弃传统的注塑工艺,采用淋浆、浸浆工艺,改变了过去硅胶手套硬、厚、短等佩戴不舒服的特点。"对于这种硅胶手套,我们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防护鞋 实用舒适 具有特殊防护功能的安全鞋,大多采用牛皮制作。这就导致穿久了,容易产生"臭脚"的情况。对此,澳翔鞋业另辟蹊径,在鞋底加入弹性呼吸气囊,伴随着每走一步,呼吸气囊跟着吸气、排气,保持空气流通,使鞋内干燥、舒适。该公司总经理王华杰特别说明,气囊的进气口采用单向阀,空气只能进,气体的排出只能通过鞋头前部的出气口通道,这样较大程度地增加了鞋底的空气流通面积。 有人也许担心进出气口是否容易进水。王华杰解释说,防护鞋已经进行了特殊处理,考虑到防水要求。另外,鞋底的纹路也经过防滑、耐油实验,获得了国家的实用专利。 此外,澳翔鞋业还针对低温、野外作业人员的需求,研发了遥控电加热安全鞋。改造依然是在鞋底进行,增加了可充电的蓄电池和发热片,另配一遥控器。王华杰介绍说,鞋底的蓄电池可支持加热6?12 h,满足单班作业需求。加热温度最高可达20℃,也可在个人认为合适的温度保持恒温。遥控器的作用则是避免弯腰启动加热开关的麻烦,放在口袋内,随手一按,即可开启加热功能。"这一新型电加热安全鞋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防护用品 百花齐放 职业工装的展示在这次展会中并不少,细细探究,各有千秋。防护服已不仅满足各类防护功能的要求,而且外形更加美观漂亮。祥和鸟服饰就身体力行这一理念,他们在防护服的设计上,主要采用定制的方式,根据防护需求进行设计。目前,正在积极向达到欧盟标准要求进发。太阳鸟服饰的总经理周丽说,她们公司的防护服装设计师,人手一份国内关于服装安全防护的所有标准,让防护服"内外兼修"。 雾霾天气越来越多,防霾口罩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必备品。上海港凯公司在展会上,对比了普通口罩及符合国家标准的KN95口罩的防护性能,并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特殊过滤材料,能够减少KN95防护口罩的呼吸阻力,提高佩戴舒适性。还有企业展示了便于安装拆卸的插入式洗眼器,将管道连接部位由螺纹式改为插拔式,不仅缩短了安装时间,还有效避免了传统密封材料可能造成的漏水困扰,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安装中,出现的螺纹拧紧后产生的管件倾斜。据了解,这一设计已获得国家的专利认证。 正如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所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劳保行业应专注于品质、专注于功能,发挥好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编辑 郑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