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则亏",达到极盛的顶点也就是开始走向衰亡。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孙权自吴黄龙元年(公元二二九年)四月即皇帝位,至太元二年(公元二五二年)四月病逝,在位整整二十三年。 这期间,总的来说,吴国还是延续着一种开拓、发展的势头。但这种势头有点像凭惯性上坡的车子,虽然仍在向上,速度却因阻力越来越慢。孙权本人有几次决策和用人上的严重失误,对吴国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误信公孙渊。吴嘉禾元年(公元二三二年)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称臣于孙权,并献貂马。孙权十分高兴,加封公孙渊为燕王。次年三月,孙权派太常张弥等领兵万人,带着金宝珍货、九锡备物,护送来使,渡海授予公孙渊。吴国举朝大臣,自丞相顾雍以下都劝谏以为不妥,公孙渊不可信,给他的待遇太过分了,只需派数百名一般官兵护送来使即可。孙权始终不听。结果上了公孙渊的大当。公孙渊杀了张弥等,并把首级送到魏国,把吴国全部人马和物资收为己有。 孙权闻之大怒,要渡海亲征公孙渊,经群臣再三劝谏才作罢。如果这次孙权仍要一意孤行,泛海而征,其结果恐怕会跟刘备的夷陵之败一样惨,吴国的国势稳不稳就是一个问题了。幸好他没有一错再错,吴国百姓免除了一场无谓的大规模血光之灾。 二是任用吕壹。孙权在一段时间对校事吕壹十分信任,用他来监督、考察和举报百官。校事一职相当于明朝的厂卫,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特务。而吕壹其人生性苛刻残忍,用法严酷狠毒。他以权谋私,擅作威福,制造了大量冤案,自丞相顾雍起,文武百官,几乎没有一个不被他罗织罪名,密报诬告的。太子孙登多次向孙权进谏此事,孙权根本不听。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再说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举国上下,人人自危;君臣之间,离心离德,隔阂日深;那种政通人和的局面不再存在。若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吴国政局的彻底崩坏。 后来还是孙权自己觉察到吕壹的种种罪行,依法处死了他。赤乌元年(公元二三八年),孙权在诛杀吕壹后,向文武诸大臣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深刻地责备自己,表达了歉意,并征询他们对于政事的意见。这样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才得到缓和,逐渐恢复正常。 三是立嗣问题。吴国太子孙登病亡后,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二四二年)立子孙和为太子。同年又立子孙霸为鲁王。 本来太子孙和的言行品格没有什么越轨不妥的地方。只是孙权的妹妹全公主同太子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怕太子将来继位后对她不利,就想方设法在孙权面前进谗言。正巧孙权患病,孙和到庙中为父亲的病举行祠祭,而孙和妃子的叔父张休的家就在庙附近,张休曾邀请孙和到他家去。全公主派人暗中监视,于是告诉孙权说,太子不在庙中,一直在妃子的家中商量什么;又说王夫人看到孙权生病,面有喜色。孙权听了大怒,王夫人因此忧惧而死;而孙和在孙权心目中开始失去爱宠,他担心自己会被废黜。 鲁王孙霸想借此机会与太子争宠,取太子而代之,于是有意在大臣中培养自己的私党。朝中大臣分为两大派,分别拥护太子和鲁王。吴国出现因立嗣而产生的分裂局面。孙权对此深感忧虑,他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之间不和,臣下分成党派,将来会有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二子争位的败坏局面,成为天下的笑柄。随便立哪一个,都会全国大乱。"(《三国志·吴主五子传》注引《江表传》) 在孙权沉吟考虑此事、未作最后决断之时,鲁王一党在下面加紧了活动,而拥立太子派则不断地上奏陈嫡庶之义,有的甚至用泥涂在自己的头上,把自己捆绑起来,向孙权请愿。孙权十分厌恶,最后终于大怒,于是下令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两方大臣都有许多被诛杀流放。这是赤乌十三年(公元二五0年)的事。这年十一月,立子孙亮为太子。 因立嗣引发的这一事件,对于孙权个人来说是一场家庭悲剧,对吴国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数十名大臣或死或徙,甚至连丞相陆逊也因为太子说话,而被孙权严厉责备,忧愤交集而死。 酿成这一灾祸的根源,在于孙权偏听谗言,无端地产生废太子之心。以后的一切矛盾,都由此而生发。 此后不到两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一生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孙权,最后竟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儿子的败笔,为自己的生命画了一个句号,真让人感叹不已。这也许正应了宋人苏轼的那句名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