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地主,那时玩的斗地主,和现在棋牌斗地主完全不一样。那时斗地主,玩法也很土,就是几个小朋友,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找一些烂砖头,就可以开始了。玩法最好是在墙根边,先拿砖块垒一个四层的(圆形或三角形等)小塔,像小金字塔造型的基础,这就是地主。依次降低,第二层就是三层,弄两个;第三层做两层,三个。后面一层,数个。总数根据参与人数定,比如五个人,就弄一个两层的,其余四个都是一层。最上面第一层是地主,依次是狗腿子,富农,中农,长工,贫农等。这个游戏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因为那时教育环境。我们都不愿意当地主,因为那是剥削阶级。最后确定下来后,就跟演戏一样,地主指挥狗腿子,变着法子欺负贫农,长工等;富农,中农都是帮凶。我们玩的时候,虽然年纪那么小,但充满了对地主,富农的鄙视。同时,玩的时候,可以锻炼臂力,视力。就是在远离摆好的这些小金字塔五到十米的距离,具体根据场地大小决定。每个人拿一块砖头,对准选准的对象,瞄准去打,打准那个了,就选那个角色。然后,就根据每个人的角色,开始游戏了。地主会想尽一切办法,欺压贫农,中农,基本能想到的,都是电影里的一些桥段,比如闪闪的红星里的,白毛女里的。虽然贫农,中农受尽欺压,但心里很满足,因为没人愿意做地主老财的,觉得那是一丢人的角色。 忆苦思甜。 传统教育在那个年代,做的很扎实。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经常会请一些老红军,旧社会的老雇农等,讲一些以前的事情。那时都比较小,听完故事后,满教室都是哭泣声,有时听到一半,有些同学就哭的止不住了。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家看电影的事,和这个比较类似。小时候,各个单位都会在露天放电影。那天下午放电影,我们姐弟四个匆匆吃过饭后,母亲就带着我们四个,提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那时放映的电影,多半是战争片。其他片子都好说,记忆犹新的是有一部朝鲜电影,名叫卖花姑娘的,我们看了四五次,但从来没有看全过。为什么,主要是太惨了,太苦了,看不到几分钟,我们几个就哭得不行了,害的母亲早早带着我们回家了。 讲完故事后,学校会准备一些忆苦饭,说白了就是拿糠,麸皮等,有时还会掺一些野菜等,反正很难下咽。碗都要我们自己从家里带。不管大小,都必须吃完。到了初中,这种活动就减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