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155首学习笔记之(084) ---杜甫七律《览物》读记 原文: 览物 曾为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笔记: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此年11月后为大历元年)。时杜甫55岁,刚到夔州。 览:《说文》:"览,观也。"《望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览物:观看风物。《效阮公诗》(南北朝-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客居》(唐-杜甫):"想故国,十年别乡村。 首联:"曾为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掾(yuàn):佐助。掾吏:佐助官吏。(指官府里的办事人员)。《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始之宣城郡诗》(南北朝-谢朓):"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 三辅:又称三秦。长安京畿地区的京兆、扶风、冯翊三地。华州、潼关均属扶风。《柏梁诗》(汉-刘彻):"三辅盗贼天下危。"《正乐府-农父谣》(唐-皮日休):"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 趋:趋走,小步快走。《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官定后戏赠》(唐-杜甫):"老夫怕,率府且逍遥。"(杜诗中,当河西尉是趋走,当司功参军是"趋走",在幕府当参谋也是"趋走",甚至到宫中任拾遗也是"趋走"。) 大意:曾在华州任司功参军这个替人跑腿的"掾吏",想起这些就诗兴大发。 颔联:"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大意:看巫峡忽然觉得就是在看华山,看长江好像就是在看黄河。(就是说单从景色看,两地都是高山大河。这一联是所谓的"合掌"。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好。) 颈联:"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衾(qīn:):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衾枕:被子和枕头。泛指卧具。《友人会宿》(唐-李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洞口:杜甫借住的地方。 薜(bì)萝:薜荔和女萝。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墙壁上。后借以指隐者的衣服或住所。《九歌-山鬼》(先秦-屈原):"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夏日过郑七山斋》(唐-杜审言):"薜萝山径入,荷芰开。" 大意:在舟中有病,移到现在的住处(西郊的山腰客堂或西阁),这里到晚春后到处攀爬着薜萝。(似说舟中得病,岸上荒凉)。 尾联:"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形胜:指山川壮美。《周书-齐炀王宪传》:"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怀锦水居止》(唐-杜甫):"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风土:风俗,气候,土地。《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唐-岑参):"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江南行》(唐-张籍):"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大意:这里山川壮美一点不比长安差,但风俗不好,我何时能高高兴兴地回故乡呢? 本诗首联把眼前"览物"与"忆在潼关"结合其来。颔联讲山河一样壮美。颈联讲水土不适,风俗不好,环境荒凉。尾联上句"形胜有余",是对颔联的总结;"风土恶"是对颈联的总结。下句入情,还是想回长安。这首诗结构比较典型,是所谓"总-分-总"布局。 有专家说这首诗颔联"合掌",中间二联为"四平头"。我觉得"掾吏"、"衾枕"两个词现在不怎么用了。还有"洞口",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与唐诗中大量使用的"洞中"有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