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沟勾起零碎的思绪外一章


  一、西沟勾起零碎的思绪
  他走她不走,他停她不停,他呼她不应,他陪她不伴,他转身,她侧目,都是因为眼前的另外吸引:西沟野长城。脚步跟着心情才不急忙,心情触动了思绪才转移了注意力。体力用的少了,想的也就多了,似乎印证了脑力与体力成反比的对应。
  眼前的长城,尽管凌驾于山峦,却相比较不那么气势磅礴,感觉不到多么的震撼,但是同样能勾起同类的联想。想到长城的意义和作用,想到长城的成本和价值,想到长城的思想和智慧,想到长城的保守和进取,想到长城的残缺及背后等等。
  其实,长城既是弱也是强,既是弛也是张,既是力不从心,又是寸土不舍。又进又退,又攻又守,在历史的进程中,长城总体上还是荣耀多于屈辱。
  在一定意义上讲,长城所体现的观念和传统就是中国人的观念和传统,就是统治者一直以来的统治意识和手段,百姓也已经下意识地接受和习惯,且根深蒂固,历史的利弊也就已经难以划分和评说。应该说历史上中国的少数民族对中国疆域的广阔贡献最多,他们好像更加具有扩张的雄才大略和个性。尽管后来丢了不少,而剩下的地盘还是够大。
  长城,不只是守,也有扩的成果,不只是证明实力,也有鞭长莫及的无奈。还有把别人的地方占了,又怕被夺回来的划地为牢。那个时候霸占了就是自己的了,没有后来国际公约等等的罗里罗嗦,实力是硬道理,实力说了算。不过现在也是靠实力,只是不能不顾虑钳制的因素。
  中国的传统意识里,应该还是儒家思想居主要支配地位,首先不是侵略而是守摊子,只有被欺侮到忍不了才不顾一切,当然也有例外。以现代的视角来看,城墙是外强中干,真正被破城的主因是内弱内患,如果没有内在的实力,一堵墙阻挡不了侵略的野心,内腹的强壮才是主要。
  走户外,能够在视角、视野里收到许多思绪,思绪也能调动情感。我们户外所带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可以升华到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世界和平的热爱。也会感觉到平凡的、平静的生活同样来之珍贵。
  看到长城的残缺,想到历史的残缺,那么会意识到现实也注定有残缺,那么也会预见到将来也不尽善尽美。有过去的遗憾,也会有将来的遗憾,人生不可能不遗憾,有了遗憾才会给予生活以期待,有遗憾的生活才是正常。
  心里有风景才会看到风景,不失去耐心才会等待到风景。景色的厚重往往引起沉思,景色的鲜艳往往调动激情,走户外所带来的沉思和激情,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远看有远看的美,近看有近看的美,不同的距离有不同的美,只要有懂得美的经历和自觉,都能够寻找到美,让美走进心里。心应该有尽管多的空间来容纳美的事物,就会尽量少的不错失眼前的景色。
  景色带动了脚步,脚步带动了思绪,尽管零零碎碎,都是户外的又一个收获。即使思绪走不进长城,也能走近一些长城。
  二、可否庆幸野长城的没落
  去年在梨花开的季节我走了西沟野长城,尽管它残破不全,但还有长城的模样,而锥子山的城墙连残垣断壁都够不上了,只有几个烽火台遥遥相望地耸立在那里,都显得那么渺小和孤单,烽火台之间是长长的砌石,那是长城的路基,算是长城留下的遗痕。别人把这里叫野长城,而我只称其为野墙头。西沟对心灵还有一些震撼性的触动,感觉到了一些沧桑,而锥子山充其量只是一个别类的爬山地方。当地居民因情结而偏爱和力挺锥子山,倒是显得挺可敬、可爱。
  这个时节没什么风景可摄取,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站在最高处眺望才这样。说来到此地,绝大多数的最大收获,是他们用了十来个小时分别登了锥子山和九门口的最高烽火台。看出他们走的挺过瘾,而我走的少,却想的多一些。
  想到清朝取代明朝后,这里的长城已失去实用价值和战略地位,想到常年驻扎这里的兵不会有多少,想到他们吃饭和睡觉都会困难重重,想到没有电的漫漫长夜他们怎么盼望黎明的到来,想到城上城下是否发生过攻守的重大战役和零星游击,想到即使攻守论出了胜败其价值又有几何,想到建筑长城是不是决策上的重大失误,想到在国库空虚之下这么劳民伤财是不是很不值得。
  说长城,仅说它是军事防御工事是片面和表面的,不如说它是扩张中的防御的印证,而且又是由于抵御不住外族或称外国的扩张而让它丧失预想的功能。多个民族或国家在扩张的较量中构成一个国家之后,长城不仅没了被依赖的作用,还成了一个阻碍融合的屏障,所以,城墙的没落,符合人类行进的规律。
  今天看当时建围墙的考虑,应该比那时清楚,认为是属于错误的决定。其起的作用与其投入比例严重失调,长城基本上成了样子货,成了摆设,而其中有出于皇上的虚荣和懒怠,也有惧怕的心理,似乎幻想以一墙可高枕无忧。又好像在说,这里是我的地盘,我的边界,我的权势。就说锥子山,连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平时也不驻扎不了几个兵,如果外族大部队真来攻城,它完全没什么抵抗能力,即使一旦攻占如再想进一步也是步步艰难,打仗不该是如此步步为营的,而且这里是穷乡僻壤,掠夺的诱惑力不大,只有脑子错乱了才会来这个地方损人而严重不利己。
  当年在这里建筑长城,用来排斥和抵御的之一,是东北的这片区域。而如今,我们东北人却对它情有独钟,经常光顾,是否可以印证我们的心胸是广阔的,不记仇的,当然还有另一个思路,长城的没落,是在证明东北的某一民族让中国的国土更加幅员辽阔,这正是东北人的骄傲之处。于是才发生了无数个闯关东的故事与传奇,才有了各种文化、风情融合的进一步以及特色。
  想到了这些,已没有了伤感的情绪,似乎庆幸长城的没落。由于它的没落,士兵不再在这里吃苦耐寒,敌人不再是敌人,关里的人在关外安居乐业,来回走亲戚不用办护照了,等等,等等。
  它是文化遗产,它是宏大工程的举世之作,具有诸多伟大的价值,然而从根本上和一定层面意义来说,跟国家的政治经济的格局上的深远意义还不能相提并论,同时又考虑到国力与国事之间的差距,它的没落,不该感觉到心情沉重,反而觉得,这座长城、这堵墙,既然坍塌,那就让它坍塌罢了了。
  如今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我觉得,该多看它历史的文献性价值,而少虑修复的价值,用修复来挽救它的历史价值,该是得不偿失,也无力而为之。换一下思路,不修复不是不尊重历史的遗产,而是因为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还来不及做到。野长城的历史价值,应该归到文献价值的范畴,看轻它的实物价值,也是因为没有能力把它重视起来,所以,只能转为重视它的借鉴价值,思考价值,研究价值。历史的进程也是一个放弃、淘汰和照顾不过来的过程,包袱过于负重一定会成为速度的障碍,野长城的年久失修,应该有这一深刻的原因,应该给予明理和谅解。
网站目录投稿: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