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乞丐冻死路旁留下一首绝命诗冠绝千古


  乞丐冻死道旁,留下一首催人泪下的绝命诗,令读书人羞愧难当!清朝乞丐冻死路旁,留下一首绝命诗冠绝千古,句句催人泪下!
  国人是讲究气节的,尤其是以圣贤自诩的读书人,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变节事敌。不仅仅是读书人,即便是普通人,也都活得有骨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所谓"嗟来之食",是指别人施舍的食物。
  关于"嗟来之食",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典故,出自记载与诠释先秦礼制的经典《礼记·檀弓下》,其文曰: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家有余钱,做做善事,还是低调点好,不要善事还没做成,就嚷嚷得天下皆知,这样,对于受助者,其实是大不敬之举。低调行善,平等相待,以尊重他人人格的方式,这才是真善。
  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一种境界,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清高到底,以至丢了性命。所以,曾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还党奉劝了世人一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曾老师的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曾子是在替那位死者惋惜,他说事情大可不必这样,当人对你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当他道歉之后,这碗保命的饭,仍然可以去吃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上文中那位宁可饿死,也不恳接受他人施舍的饥饿者,是少之又少,所以,才产生了一个古老的职业——乞丐。据说,有着文圣之称的孔子,困饿陈蔡时,也曾让子弟颜回出去乞讨。"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音cuàn,意为" 烧火做饭")之。(《吕氏春秋》)"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未发迹前,也曾行乞江湖。向人行乞,圣人与君王都做得,因而,普通人更做得。
  做乞丐看似是件丢人的事,但是,如果行事得当,也可流芳百世的。比如清代就有个名叫武训的乞丐,终身行乞,却得到群众拥护、朝廷表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武训终身行乞,自己却不留分文,而是用来兴办义学。
  武训,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靠行乞所得,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从而正始开始兴办义学。
  武训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是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的义举,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武训将一生乞讨演绎成人生大爱,被人誉称为义丐。
  同样在清朝,还有个无名诗丐,因为一首《绝命诗》,而天下闻名: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诗中的"歌板",本系古代艺人演奏时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竹板,用于打出歌咏的节奏,在此借指乞丐讨饭时唱曲的敲打节奏的竹竿。"黄犬",即看门狗。
  诗的大意就是,我这一生就像南迁北徙的鸥鸟,一直流浪在路上,如今,我又手持拐杖来到南州乞讨。只是,主家也不富裕,给得太少,用来盛饭的倒破筐都空了好久了,饥肠辘辘之人只能对着秋风歌以自娱。尘世的不平与艰辛,我都用双脚量完了,换来的仍是双肩不堪重负的惆怅。如今的我,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再也不用挨门乞讨了,但是,那些凶恶的看门狗为何还狂吠不停呢?
  诗的前半部分颇有柳永放浪不羁之清风,后半部分却又笔锋陡转,气吞河山,傲骨铮铮,胸襟之豪放、义气之豁达,不同凡响。能写出如此诗文的才力,并不是一个普通乞丐所能企及,只可惜,无名乞丐一生唯留此绝命诗一首,其他,姓氏名谁,家世背景,以及他的前世今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都随着他的死,而成为永远无法解答的谜团……
  这首《绝命诗》是清朝嘉庆年间永嘉的一无名乞丐所留。当时正值深秋,天气寒冷,无名乞丐冻死路旁,人们在为他料理后事时,发现他怀中藏有一首绝命诗。该诗对仗工整,格调不俗,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柳永的婉约,一时争相传看。
  当地县令接读此诗后,对逝去的老丐萧然起敬,并派人为之树碑安葬,碑文即为"永嘉诗丐之墓"。纵观历史,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留下姓名的乞丐,除了大明的开国之主朱元璋,及耗尽一生心血助学办学的义丐武训,恐怕也就剩下永嘉诗丐了!
  永嘉诗丐的这首《绝命诗》堪称古今乞丐作诗第一,即便和那些著名的流传千古的名人墨客的绝命诗相比,也不出其右,为冠绝天下之作。永嘉诗丐的命运是悲惨的,半世漂零、过着食不裹腹的苦逼日子,为了保命,他顶多只是吃点嗟来之食,而相较于有些"有奶就是娘"的读书人,国危邦乱之际,变节比变天还快,就配不得"诗书"二字了。
网站目录投稿:寒梅